封建思想奴役下人性的冷漠
2019-04-22
引语
《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是鲁迅第二个小说集《彷徨》中的第一篇,写于1924年2月7日。20世纪2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残酷的现实不久就让他失望了。他看到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束缚人民的精神枷锁。
主题探究
《祝福》背后的人性反思
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在于其具有穿越时空的艺术魅力和思想深度。鲁迅先生的《祝福》无疑就是这样的作品。一直以来,人们常常认为鲁迅先生“怀着深厚的人道主义同情,从处于中国社会最底层的劳苦群众的基本生存权利出发,通过他们在封建传统思想与传统道德摧残下痛苦的人生命运,深刻揭露中国封建社会的吃人本质”,《祝福》就鲜明地体现了鲁迅小说的这一追求。因此人们常常将祥林嫂悲剧的根源归于封建伦理道德观念和封建礼教。但是,如果《祝福》仅仅是“揭露封建礼教吃人”,恐怕还不足以在现在和将来继续作为经典而存在。那么《祝福》的现实意义何在?《祝福》洞穿时空的艺术魅力和思想深度又何在?
封建社会、社会主义社会,都不过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社会阶段,总有一些东西,不分阶级、国家、社会和时空而存在,比如人性。从人性的角度来分析《祝福》的主题、分析祥林嫂的悲剧原因,恐怕比单说“封建礼教吃人”更具有普遍意义。
梳理祥林嫂的命运轨迹,我们很容易看出其中的几个可能的“拐点”:如果不被抓回卫家山迫嫁;如果贺老六不死、儿子不死;如果大伯不来收屋;如果再到鲁镇后不被人们鄙薄嘲笑;如果没有柳妈的那番话;如果四婶认同捐门槛赎罪;如果“我”明确告诉她没有灵魂;如果鲁镇人能够给她一些关心。婆婆把祥林嫂抓回去卖掉,是没有把她当人,大伯收屋也是一种冷漠;柳妈的话,看似关心,其实不过是“诡秘”之语,并非真正关心——她只关心获得别人的秘密;“我”的回答显然也是并不上心、并不认真的;鲁镇人也没有谁会去关心她——恐怕最多就卫老婆子。可见,祥林嫂一直都缺少关心,遇到的更多是冷漠。正是冷漠,将祥林嫂推向了绝路。
鲁镇人对待祥林嫂,从来就没有过关注与关心。对于刚来的祥林嫂,“没问她姓什么……大概也就姓卫了”,并不关注;再来鲁镇,祥林嫂改嫁了,但是大家并不叫她“贺六嫂”,而是“仍然叫她祥林嫂”,并不关心。大家只关心一件事情,那就是祥林嫂给大家带来怎样的茶余饭后的谈资,比如取笑她的疤痕、咀嚼她的悲伤。柳妈问话,只对为何“后来竟依了”这样别人不知道的东西感兴趣,甚至认为祥林嫂“索性撞一个死,就好了”,对悲苦缺乏同情,对生命并无珍视;就连冲茶的短工,对于祥林嫂这样一条鲜活的生命逝去了,也只是淡然自如。正如“我”所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现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于干净净了。”祥林嫂遇到的鲁镇人自私、冷漠、麻木,对生命没有关心、同情、怜悯和珍视。
对生命没有关心、同情、怜悯和珍视的社会是冷漠的社会、绝望的社会。鲁镇正是这样的社会,它只依照旧有的模式漠然运行:鲁镇的祝福“年年如此,家家如此”,“这里的人照例相信鬼”,“几个本家和朋友……他们也都没有什么大改变,单是老了些”,连再嫁后的祥林嫂“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镇上的人们也仍然叫她祥林嫂”。一切照旧,暗示着因循、陈腐、守旧,没有“新”的希望。反复说“无论如何,我明天决计要走了”,其实也是暗示“我”受不了鲁镇这种陈腐守旧、没有希望的压抑之感。
陈腐守旧、麻木愚昧的鲁镇人,诚然不同程度地受到了理学所崇奉的旧礼教的影响,但是没有哪一条礼教内容是要人麻木冷漠的,就像没有教人残忍冷漠的宗教一样。程朱理学兴起于两宋、大行于明清,但是无论此前还是此后,无论中国还是外国,人性的冷漠丑恶都存在,不能简单地将人性的丑恶、社会的冷漠都归罪于理學。
从人性角度思考《祝福》的主题,探究祥林嫂悲剧的原因,反思我们今天的社会,更加具有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不负《祝福》经典之名。
拓展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明 天(节选)
鲁迅
原来鲁镇是僻静地方,还有些古风:不上一更,大家便都关门睡觉。深更半夜没有睡的只有两家:一家是咸亨酒店,几个酒肉朋友围着柜台,吃喝得正高兴;一家便是间壁的单四嫂子,他自从前年守了寡,便须专靠着自己的一双手纺出绵纱来,养活他自己和他三岁的儿子,所以睡的也迟。
这时候,单四嫂子正抱着他的宝儿,坐在床沿上,纺车静静的立在地上。黑沉沉的灯光,照着宝儿的脸,绯红里带一点青。单四嫂子心里计算:神签也求过了,愿心也许过了,单方也吃过了,要是还不见效,怎么好?——那只有去诊何小仙了。但宝儿也许是日轻夜重,到了明天,太阳一出,热也会退,气喘也会平的:这实在是病人常有的事。
单四嫂子是一个粗笨女人,不明白这“但”字的可怕:许多坏事固然幸亏有了他才变好,许多好事却也因为有了他都弄糟。夏天夜短,老拱们呜呜的唱完了不多时,东方已经发白;不一会,窗缝里透进了银白色的曙光。
单四嫂子等候天明,却不像别人这样容易,觉得非常之慢,宝儿的一呼吸,几乎长过一年。现在居然明亮了;天的明亮,压倒了灯光,——看见宝儿的鼻翼,已经一放一收的扇动。
单四嫂子知道不妙,暗暗叫一声“阿呀!”心里计算:怎么好?只有去诊何小仙这一条路了。他虽然是粗笨女人,心里却有决断,便站起身,从木柜子里掏出每天节省下来的十三个小银元和一百八十铜钱,都装在衣袋里,锁上门,抱着宝儿直向何家奔过去。
天气还早,何家已经坐着四个病人了。他摸出四角银元,买了号签,第五个轮到宝儿。何小仙伸开两个指头按脉,指甲足有四寸多长,单四嫂子暗地纳罕,心里计算:宝儿该有活命了。但总免不了着急,忍不住要问,便局局促促的说:
“先生,——我家的宝儿什么病呀?”
“他中焦塞着。”
“不妨事么?他……”
“先去吃两帖。”
“他喘不过气来,鼻翅子都扇着呢。”
“这是火克金……”
何小仙说了半句话,便闭上眼睛;单四嫂子也不好意思再问。在何小仙对面坐着的一个三十多岁的人,此时已经开好一张药方,指着纸角上的几个字说道:
“这第一味保婴活命丸,须是贾家济世老店才有!”
单四嫂子接过药方,一面走,一面想。他虽是粗笨女人,却知道何家与济世老店与自己的家,正是一个三角点;自然是买了药回去便宜了。于是又径向济世老店奔过去。店伙也翘了长指甲慢慢的看方,慢慢的包药。单四嫂子抱了宝儿等着;宝儿忽然擎起小手来,用力拔他散乱着的一绺头发,这是从来没有的举动,单四嫂子怕得发怔。
……
宝儿吃下药,已经是午后了。单四嫂子留心看他神情,似乎仿佛平稳了不少;到得下午,忽然睁开眼叫一声“妈!”又仍然合上眼,像是睡去了。他睡了一刻,额上鼻尖都沁出一粒一粒的汗珠,单四嫂子轻轻一摸,胶水般粘着手;慌忙去摸胸口,便禁不住呜咽起來。
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单四嫂子生前守了寡,为了生存,只能靠自己的一双手纺出棉纱来养活她自己和三岁的儿子,只能在深更半夜就开始张罗明天的生活。
B.单四嫂子丈夫死后,所有的寄托,所有的希望,都押在了宝儿身上。宝儿已从仅是她的儿子变成了她活着的意义,她的“明天”。这也就是这篇小说的主题所在。
C.宝儿生病,单四嫂子求签、许愿、吃单方,宝儿的病依旧不见好转。最后她只好把希望押在庸医小仙身上。但宝儿最终还是死了,她的最后一点希望也随之破灭。
D.作品通过寡妇单四嫂子痛失独子宝儿的描写,展示了一幅中国妇女孤立无助的图景,同时也暗示了对那个黑暗社会的不满。
E.同情和怜悯弱者是人类的天性。鲁迅先生对中国封建社会最底层劳动妇女的关注和同情,是站在另一个高度审视其命运后得出的“怒其不争”。
2.小说开头说鲁镇“有些古风:不上一更,大家便都关门睡觉,深更半夜没有睡的只有两家:一家是咸亨酒店……一家便是间壁的单四嫂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第二段画线句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如何理解这段话的含义?
4.简要分析单四嫂子这一人物形象。
参考答案见下期
上期参考答案
1.贾宝玉对贾府男人们的否定,实质上是对这个家庭统治秩序的否定,而贾府实际上是封建社会的一个小小的缩影,是漫长封建历史的产物,所以对贾府的否定也就意味着向整个封建制度的挑战。因此,这种叛逆者的宣言在当时一定会“惊世骇俗”,被视作“奇谈怪论”。
2.C。由“一部《红楼梦》,写的正是男子与女儿,泥做的骨肉与水做的骨肉,浊臭与清爽,贾府与大观园的对立”一句可知,“贾府与大观园的对立”是“男子与女儿”的对立。作者认为,男子“浊臭逼人”,女儿是“青春、活跳、诗意的生命”,是“腐朽与生气的对立”;男子“异化生命的无意义”,女儿则彰显“纯粹生命的意义”,是“非人与真人的对立”。文章没有提到“往昔与未来的对立”,故选C。
3.时代是指:没落的封建时代。人是指:封建文明社会历史文化所造就的人。
4.A。B项可从“贾宝玉身边的男子虽然有老有少,性格上也并非简单划一,但却共同构成了……腐朽的一群”一句推断出。C项可从“贾府实际上就是整个封建社会的一个小小缩影”一句推断出。D项可从“生活在一个一度……的封建家庭。他切肤地感受着时代沉沉的暮气”一句推断出。A项将贾宝玉对女儿的明显偏爱简单归因于女儿们使他清爽,过于肤浅,结合全文可得出,贾宝玉从女儿身上看到的是跃动的生命魅力,这才是真正使他偏爱的原因。故选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