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谢谢了,我的家》开播后反响热烈获得家风类节目收视第一

2019-04-22李雪源

北京广播电视报 2019年10期
关键词:家风谢谢

李雪源

首播观众规模达3亿,节目视频全网播放量超过4500万次,成为观众规模最大、收视率最高的家风类节目,并成功入选广电总局2018年第一季度广播电视创新创优节目。

什么是家风?节目如何打动观众?栏目组在制作这档节目时经历了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本报专访《谢谢了,我的家》制片人宾芳、总导演王屾,以及专家和观众,与您分享家风故事,讨论家风的传承。

2018年元旦刚过,一档名为《谢谢了,我的家》的全球华人家庭文化传承节目在央视国际中文频道开播。播出时春节将近,许多家庭将在除夕这一天团聚,《谢谢了,我的家》这档节目给准备过中国年的观众们带来了浓浓的家的味道,透过荧屏讲述了一个个充满温隋和力量的家风故事。朱德之孙朱和平、鲁迅长孙周令飞、汪曾祺之子汪朗成为首期嘉宾,意外地,节目自开播以来获得了观众热烈的反響。

2019年1月5日,《谢谢了,我的家》第二季播出,节目除了继续聚焦于个人家庭故事之外,栏目组还将录制现场搬到了第二现场,走进了与家风故事紧密相关的如故乡、故居等外景地。第二季节目邀请到茅盾之孙沈韦宁、华罗庚之女华密、徐悲鸿之孙徐小阳、周恩来侄女周秉宜、孙中山孙女孙穗芳等“名门之后”,还有中国著名呼吸病专家钟南山、羽西品牌化妆品创始人靳羽西、“华人船王”赵锡成等耳熟能详的“星光人物”。虽说节目的主题“家风”显得有些严肃,但这档节目却并不会让人感到遥不可及,相反,观众看到的是亲切如家人般的嘉宾讲述着各自的家庭故事。

1年筹备

家,在每一个人的生命中都意义非凡,自出生那一天起,我们的一生就开始与它产生千丝万缕的联系。对家的印象,可以是一间房屋、一种味道,更多的是对至亲血浓于水的眷恋。而家风则作为一种可传承的准则,是父母或祖辈提倡并能身体力行和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渗透在家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位家庭成员的身上。家风的力量看不见、摸不着,但又时刻影响着一个人的成长轨迹,要想制作一档不曲高和寡又不落俗套的家风类节目绝非易事。

一句话讲家风

对于家风的理解,制片人宾芳有着切身的感受。2017年春节,宾芳跟许多在北京打拼的年轻人一样,赶在除夕之前回老家过年,与家人团聚。其间走亲访友,与家中亲友长辈聊天,听他们讲起许多过去的事,这让她感慨良多,同时也萌生了制作一档关于家风节目的念头。“我是做电视节目的,我觉得要为他们做点什么。当时筹备了有一年多的时间,2017年春节过后,我就写了一个节目策划,紧接着台领导组织的碰头会就开了5次,之后又召集总编室的研发部门一起开调研会,很少有一个节目会这么去抓。我们在一起把包括海外的一些讲家庭的节目全都看了一遍,前期的工作做了很多。”

《谢谢了,我的家》一开场,主持人会问嘉宾一个问题:打开记忆的“时光瓶”,对你影响最深的一句话是什么?这种“一句话讲家风”的节目形式很好地将家风浓缩在一句简单的话语中。朱德之孙朱和平首先想到爷爷那句:“粗茶淡饭吃饱就行,干干净净穿暖就行。”呼吸病专家钟南山永远记得父亲对当时碌碌无为的他说:“35岁了,真可怕。”演员秦沛回忆妈妈时经常对他说要感恩……宾芳乐衷于这种大主题小切口的节目形式,她认为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时常听到长辈说一些话,嘉宾也一样,他们愿意通过分享一句话、一个个鲜活的家庭故事来讲述家风的传承。

故事里见家风

看过《谢谢了,我的家》第二季的观众都熟悉,节目的模式就是以影响最大、印象最深的家人的一句话为切入口,然后再在访谈之间,嘉宾向观众讲述自己家里生动、有趣、感动、不为人知的家庭故事,访谈结束后,在家风照片墙前留下对家人的寄语。如何让做出来的家风节目落地?问题抛出来之后,宾芳和团队开始认真考虑,着手准备。

“我曾经为了做这个节目,把2014年以来所有央视涉及到家风的节目都看了一遍,包括《新闻联播》里的采访,路人被问到‘你幸福吗?‘你的家风是什么?我全部看了一遍。”之后宾芳得出一些结论,那就是大家在讲家风的时候,都会讲一些小故事,并且对家充满感恩。于是,“讲故事”这种能够将“无形”的家风具象化的表现形式渐渐清晰。

常说“家不言谢”,向最亲近的人道谢似乎是一件有些难为情的事情,要想让节目嘉宾面对观众、面对摄像头说出对家人的感谢也不是易事。时光瓶、家足迹、照片墙、家风画,这些设置是这档节目特有的元素,有回忆,有展望,有缅怀,有寄托。就像总导演王屾说的:“开场的第一个镜头,是嘉宾从自己家族照片前走过,看到家族的演变,是我们一种独特的想法,包括时光瓶,是纵向在代际之间去传承和实现家风。它也是一个逻辑的闭环,嘉宾带着印象很深的一句话给你讲家风故事,之后作为家族家风的传承人,在时光瓶中留下一句给后代的话。”因此时光瓶寄语也常常成为最让人为之动容的环节,比如“老戏骨”秦沛,当他看过照片墙上母亲的照片后由衷地说:“妈妈,你放心吧。弟弟们都很好,孩子们也很好,我还是很想你的。”还有杨少华、杨议父子,谈笑阔不觉已是泪流,时光瓶寄语时感慨:“我怎么哭了。”

93个家庭

《谢谢了,我的家》第一季一共邀请了54个家庭,第二季39个家庭,这其中有“国之脊梁”,还有大国工匠:有演员、运动员等大众名人,还有温暖人心的大美素人;有耄耋的老人,也有正值青春的新生代;他们中有的深居简出,有的身居海外。栏目组邀请这些嘉宾来到舞台中央,与观众面对面,打开心门,重温或悲或喜的家庭往事。宾芳记得每一位嘉宾身上的故事,她说:“每个家庭都有各自的气质和风貌,截然不同。”

坐在那,就会滔滔不绝

谈到这档节目遇到的困难时,制片人宾芳坦言在筹备初期,在嘉宾的选择和邀请上着实让她和团队投入了很多精力。到节目中做客的,不乏一些高龄老人以及华人、华侨,想要他们在节目中细数自己的家庭生活,并说出那句深藏已久的“谢谢了,我的家”,有时也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容易。

比如第一季嘉宾茅盾之孙沈伟宁。“他专程从美国飞回来参与录制,他开始不愿意来,因为他是个沉默寡言的人,这跟他的家庭有关系,茅盾就不爱说话,家里谁说话大声了他就会拿一个鸡毛掸子说‘不要吵。他说跟爸爸和爷爷坐在一起吃饭,全程一句话都没有。他还说自己不善于表达,但是讲到爷爷茅盾,他还是愿意为他出来说话。”

在制作过程中,栏目组非常尊重嘉宾的真实性,在节目录制之前,编导会先给嘉宾做一个前期采访,然后根据嘉宾的故事做一些整理,挑选出讲述家庭故事的部分进行录制。此外,为了缓解嘉宾在录制过程中的紧张情绪,上场前,主持人鞠萍也会在化妆间或者后台与嘉宾寒暄与互动,依次消除嘉宾的陌生感,总导演王屾称之为“心理按摩”。宾芳也认同这种方式:“因为这个故事本来也是你自己讲的,所以其实在这一点上嘉宾是很轻松的,它不像别的节目,需要表演和彩排。嘉宾只需要坐在那,他就会滔滔不绝地讲出来。”

12天录制

《谢谢了,我的家》第二季邀请了39组家庭,对应的是超过39位嘉宾来到录制现场参与录制,栏目组需要在短短的12天完成所有拟邀嘉宾的录制。节目团队不仅以录影棚为家,还在录制期间完成了一次重要的外景拍摄。12天的连续录制保证了主持人与嘉宾一致的状态和节奏,经过后期制作,最终将12期完整的节目呈现在观众面前。

有需要时,他们都冲在前面

《谢谢了,我的家》第一季的平均收视率是0.6,在家风类节目中排名第一,第二名的收视率是0.2,两档节目之间差距悬殊。宾芳谈到取得的成绩时依旧很感慨:“我们会看一些地方台的家风节目,我们要跟他们拉开差距,我们没有特别好的一个样本,全靠自己去想,真的是撞撞跌跌地往前走。但是我们特别感动的是嘉宾对这个节目的高度认可。

钱三强的儿子钱思进,身为北京大学物理学院的退休教授,接到栏目组邀请时正在日内瓦进行重要的物理实验工作,得到消息后连夜回到北京,参与节目的录制。钱思进悉心保留着父亲写给他的100多封信,其中有一封写了11页之多,他将这些视为珍宝的信件全部带到节目中,逐一回忆着与父母生活的点滴。孔子第77代孙孔德墉,已是92岁高龄的他全程配合栏目组参与节目的录制,甚至笑称自己是“90后”。还有前联合国副秘书长沙祖康,尽管公务繁忙,但还是百忙中抽出时间来到录制现场。宾芳说:“只要节目有需要,他们都冲在前面。”

“敦煌守护神”常书鸿的女儿常沙娜在录制完《谢谢了,我的家》后,也表达了对这档节目的肯定。总导演王山山说:“当我们跟嘉宾一块把他们人生中很重要的、对家庭的感恩和回忆做出来的时候,嘉宾心里都能感受到。比如常沙娜那期播完了以后,她的儿子说:‘我们家老太太上了那么多节目,你们的节目最好。”还有齐白石的孙女齐慧娟。宾芳说:“那天我们拍宣传片,她来了,问我们第二季都请谁?我说想请徐悲鸿,但是还没联系上。她马上说我来联系,然后拿出手机打了个电话,接通后说:‘小阳(徐悲鸿之孙),有档节目要做你们家的家风,老徐家里有人出来说句话吧。没想到那边当时就给了回话,马上就答应了。我们的嘉宾对我们的节目是高度认可,他们给了我们很大的支持。”

“感觉就像出去度假一样”

经过了前期充分的沟通和筹备之后,《谢谢了,我的家》迎来了为期12天的录制,由此开始呈现出形形色色家的模样。在录制期间,对于制作团队和参与录制的嘉宾来说,节目本身就像一个磁场、一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家,吸引着他们从各地赶来。12天,完成39期节目的全部录制,栏目组直接进驻录影棚所在的宾馆,将每一位嘉宾的时间进行合理协调和安排,连续不断地进行录制。

总导演王岫用半开玩笑半认真的语气说:“感觉就像出去度假一样,大家拉着个行李箱就过去了,在里面一待就是12天。每天一睁眼,出了门,住的地方距离录影棚直线距离80米,吃饭、住宿、录像,在一个院里就解决了,也是一种很独特的体验。”王岫话语间带着几分轻松,但真正的录制却一点也不轻松。“实际上是一种非常紧张的一个状态。比如说今天要录三个人,可能从下午一点一直录到晚上七点多,一口气下来。录3个人是我们的‘最低配置,最多时候录过6个人,当时从下午1点一直录到凌晨3点。”

这种连续不断的录制方式能够很好地延续场上主持人以及带动嘉宾的状态,很多嘉宾是从世界各地赶来,比如瑞士、美国、日本等,进行集中拍摄。

录制现场,嘉宾一般会参与两小时的录制,其中不乏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节目组一方面要集中精力保证高质量的录制工作,另一方面还要照顾嘉宾的身体状况。如果说两小时的录制不算什么,那么主持人鞠萍超过8小时的连续采访、对话可能就没那么简单了。王岫说:“录制进行没几天,鞠萍就感冒了,然后嗓子哑了,那天她带着身体不适的状态录了三期的节目。近40位嘉宾,每一位都要去了解、去做功课,可想而知她有多辛苦。”

“必须要珍惜这样一个机会”

为期12天的拍摄,并不仅限于演播室,第二季增加的外景拍摄也在同期进行。让宾芳和王岫记忆犹新的是钟南山院士的录制,这次拍摄任务着实考验着整个制作团队的协作能力。

“邀约钟南山院士是《谢谢了,我的家》第一季节目策划之初就推选出来的第一个选题,但是他的工作密度和强度太大了,根本没有时闯接受采访和录制。其间我们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向他转达我们的消息。但这个过程并不顺利,我们一度放弃,因為他太忙了。”宾芳回忆道。然而,让她欣喜的是,到了节目第二季,邀约有了回复,宾芳至今清楚地记得那一天。“我们得到了一个很简单的回复——‘我们这边只有12月4日上午半天时间,你们能来吗?发这个信息的时候是12月1日,我们当时所有人都在录音棚里。这个机会来了做还是不做?如果做,这就意味着我要掰出一队人马,放下录音棚里的工作去广州。而且,在很短的时间内,录制前所有的准备工作要全部重新捡起来。同时,棚里团队就要接手因参与外拍走了的人的工作。这很困难,但是我们必须要珍膳这样一个机会。”

于是,王岫驻守北京录影棚,保证录制进度,宾芳带着导演、摄影、摄像以及外拍主持人李红等几位团队成员飞抵广州。宾芳说:“我们提前一天来到广州,先是追到了钟院士的办公室门口,听说钟院士今天在医院上班,我们又追到了医院。一直等到晚上8点,他还在开会。因为第二天早上开始录,中午就要结束,太仓促了。我只好在门口,跟他的助理说,我们就耽误五分钟,跟他沟通一下提纲。”经历了漫长的等待之后还是无果,最后,宾芳一行只好回到住所,等待第二天约定的时间见面。第二天早上八点准时开始,40分钟沟通,紧接着开始录制,十二点十分准时结束,整个过程出奇地顺利,宾芳说得益于先前的准备。“因为第一季我们就想邀约他,我们的前期工作做得特别充分,我们的导演特别棒,有干劲,有想法,敢打敢冲,所有跟家有关的细节全都抠出来了。”

80后团队

在《谢谢了,我的家》栏目组工作室的墙壁上,挂着一张大合影,那是第一季节目杀青时制作团队以舞台为背景拍摄的一张全家福。宾芳介绍,栏目组基本都是85后、90后,是一群非常年轻的队伍。这样的一群人创作一档感情、文化厚重的节目,看上去似乎有些不可能,但正是他们依靠对嘉宾人生经历的体悟、感知,以及强大的学习能力,让这档节目变得既质朴,又充满了时代性。

为什么要买肥肉?

在节目后期制作阶段,宾芳与王岫一起在机房里一条一条地审片子,也就是他们口中的“熬机房”。每位嘉宾录制时长短则一个半小时,长则两三个小时,按照39位嘉宾来算,60多个小时的片长都要仔细过一遍,熬通宵对于他们来说司空见惯。

宾芳坦言,制作团队的年龄偏年轻,而家文化是有历史厚度的一个选题,一支年轻团队把握起来确实有难度,但节目的呈现角度是大众喜闻乐见的,通过分享家庭故事和家庭智慧来传递家风的概念。所以,选取哪些嘉宾素材作为节目的一部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让宾芳一度困扰的是,有些年轻的编导由于生活阅历的原因无法理解一些事情和情感,比如第一季节目中陈春花讲述自己的母亲时,为了让妈妈能够买到肥肉而发奋读书,最后取得全镇第一的成绩。之后母亲在排队买猪肉时说了一句“我是陈春花的妈妈”,于是就买到了想要的肥肉,同时还收获了羡慕的眼神。而这个重要的小故事曾被编导剪掉,原因正是没有身在嘉宾所处的那个年代,无法理解她们当时的一些行为和想法。宾芳说:“那个年代都是凭票买肉,大家都想要肥肉,有肥肉就可以炼油,有了油炒菜就很香。因为年轻的编导没有过过苦日子,不知道为什么要买肥肉。”

虽然所处的时代不同,让一些编导在后期制作中产生了一些困惑,但这样的困难丝毫没有影响到他们对这档节目的喜爱和付出的热情。“这些孩子特别可爱,能看得出他们是真的爱这档节目,他们其中有人在朋友圈说,自己在做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这其实就是家风的传承,他们曾经无法理解老一辈人的情感,我现在做的就是把这个故事讲给你听,你去体会,然后知道原来还有这样一种感情。而这些正是一种情感纽带,不能断掉。”关上一扇门,就会打开一扇窗

作为《谢谢了,我的家》总导演,王岫清楚地知道制作团队的短板在哪、长处又是什么。“他们阅读面很广,看的书籍也很多。你可以去看他们的工位上,每个人都是一摞一摞的书,他会去研究。比如要邀请南怀瑾,编导会把许多关于南怀瑾的书籍拿来看,目的就是为了要了解这个人,了解人物所处的时代,最终了解他的家庭生活有什么特殊之处。”

在王岫看来,“年轻”让他和他的团队有了一个跨界的优势,用他的话来说就是“关上一扇门,就会打开一扇窗。”既可以靠阅读和积累深入到人物里去挖掘一些真正有价值的思想,又能够开拓创新,制作出一点与众不同的东西。节目片尾的花絮剪辑,就是他与团队一次大胆的尝试。王山山觉得,在短短的一小时的正片之外,其实有丰富的现场花絮,这些素材很珍贵,也很有趣。如果能够以某种方式集合在一起并播出,观众也能看到镜头之外的嘉宾,更真实亲切。于是,团队开始加班加点,制作出一系列类似于“神剪辑”“鬼畜”的小片来。一段花絮一两分钟,一些观众甚至一看到出字幕就换台了,但是这段看似“有逻辑、有包袱”的花絮其实是王岫和伙伴们从成千上万秒中一秒一秒、一帧一帧剪辑出来的。构思、剪辑、加字幕、选曲、合成,王岫参与每一个环节的制作。虽然最后的花絮剪辑放在了节目结束的位置,但是在台领导审片的过程中他还是捏了一把汗。“我们还是承担了很大的压力,因为在央视还没有一档节目有这样的尝试,从来没有。”结果让王岫喜出望外,花絮剪辑顺利播出。第一期节目的花絮中,秦沛的儿子是“主咖”,王山山将片子发给了他,他很高兴,还在个人社交网站上感谢央视的剪辑。王屾说:“我们想做一点年轻人喜欢的一个东西,借此告诉大家,这不是一个老气横秋的节目,我们也可以很有趣,我们用正能量的、积极的、主旋律的一个作品去感动你。”

链接 关于家风

何为家风?

家风如何影响一个人的人生轨迹?今天的家风如何传承?

节日播出后,家风成为了热议话题,听听大家是怎么说的——

[专家谈]魏地春:家风是中国人的精神信仰

“家风”一词,乍听有些抽象,实则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和情感。它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系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既影响了一个人的境界格局,也关系着国家的前途命运。中华民族自古有“家国天下”的文化自觉,家是中国人的人生起点,是信心的源泉和精神的依托。家谱,家训,家书,家规,各种物质的、非物质的家的产物,都承载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而随着社会形态、价值体系、科学技术的演进,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也在不断进行着时代性的变化,焕发出新的魅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家风是中国人的精神信仰。

《谢谢了,我的家》节目中,我们看到一辈又一辈的言传身教,一家又一家的立德立言,汇聚成家国历史,雕琢出民族的风骨和神貌。这些故事就是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正所谓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透过小家的故事,我们能够看到整个国家生机勃勃的文化魅力。

[观众谈]杨先生:家风传承也可以形式多样

家住厂洼小区的杨先生工作很忙,平时收看的电视节目也不多,年初开始注意到《谢谢了,我的家》这档节目。在他眼中,家风这个词并不久远,只不过随着时代的变化,家风的形式和内涵发生了一些变化。

“家风给人第一印象是比较传统和古老的,容易让人想到写在族谱上的家训、家规。以前的家风多以文字记录和口述的方式进行传播、传承,当然言传身教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总体来说那时的家风是‘向内的一种形态。比如在饭桌上,长辈会给晚辈立一些规矩,要求他们该怎样接人待物,形式相对比较单一。现如今,家风的表达和传承的方式可能变得更加丰富,开始呈现出一个‘向外的趋势。”杨先生认为,现在的家风没有那么具象了,尤其在家风传承方面,长辈对晚辈的沟通、教导可以见家风,假期全家人一起出游、一起参加亲子活动,或者哪也不去,在家与子女读书、看电视、玩玩具等,也可以见家风。无论哪种形式,家风对一个人来说影响重大,父母有义务将那些积极、乐观、正能量的家风传承下去。

[记者手记]唤醒心中最迫切需要表达的情感

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经历:被人说像父亲或者像母亲,甚至会说到像某位祖辈。这种“像”是相貌,是表情,更是神态。小时候,我们与家人朝夕相伴,习惯了无微不至,习惯了唠叨叮咛,却不知耳濡目染的是家中最真实的品质;长大后,我们走出家门,告别家人,离开父母的视线,但一言一行留下了最独特的家族的烙印。一个人与家的联系无处不在,家风总会不知不觉地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时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生路上的每一個脚印。家是如此重要,但我们对家的感谢从来都是难以启齿。

“谢谢了,我的家!”这句话唤醒了心中最迫切需要表达的情感,无论是节目中对国家厥功至伟的国之栋梁,还是小家中不离不弃的暖夫贤妻,都是在家这片土地上培植出最深厚的情感和最繁茂的精神之树。向父母道一句“谢谢”,就像牙牙学语时那般认真,向子女也不妨致谢,家风由此生生不息。

猜你喜欢

家风谢谢
听我说谢谢你
家风家规我来说
家风
谢谢你,包裹我!
家风伴我成长
当好廉内助,树立好家风等
百家姓看“家风”
百家姓看;家风
谢谢你,植物!
表达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