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高中数学“导学案”教学模式的思考

2019-04-22周月奎

黑龙江教育·中学 2019年3期
关键词:导学案学案课本

周月奎

“导学案”教学模式是指以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方法,以教师的指导为主导,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改变了过去教师单纯地讲,学生被动地听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实行“导学案”教学能够提高学生上课的效率,提高课堂利用率,减少学生分神的机会,也可以促使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地开展学习活动。应该说“导学案”教学模式适应了素质教育的要求,遵循了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不失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笔者所在学校也如火如荼地开展了“導学案”教学,有些学科目前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传统教法和学案教法两个派别进行对比,学案教学优势显著,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笔者感觉“学案”教学的一些不足也浮现出来了,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方面。

1.有偏离课本的现象

学案设计是同组教师经过深思熟虑,精选题目编制而成,题量也不少。都说“鱼和熊掌不能兼得”,一般为了赶进度,讲完学案的内容,就没有时间讲课本的内容,讲完课本的内容再讲学案时间也不充足,所以一般情况是把学案的自学导问设计成填空形式,让学生阅读完课本后填空。但是一个学期下来笔者发现,好多学生丢了课本,对基本概念和图形都没有印象,只知道做题,记得方法和公式,但其他的过程一问三不知,长此以往,学生沉浸在题海中,完全感受不到数学的乐趣和魅力。这种现象还容易使学生产生这样的心态:只要做完学案的题目就够了,课本不是特别重要。虽然教师一再强调课本是根本,但还是没能引起学生太多的重视,这跟之前的传统教学有很大反差,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2.学案缺少分层

不同层次的学生知识水平不一样,尖子班、重点班、普通班水平良莠不齐。在编写学案的时候,由于师资有限,大部分都是分块完成的,汇总上来的学案因教师的水平不同,要求也不同,学案的难易程度难以把握,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现象:尖子班饿,重点班饱,普通班撑死了。使用导学案的结果是尖子生自信心增强,重点班越来越累,普通班喘不过气。下面是数学学案教学的一个案例。

【例1】 如图,已知四棱锥P-ABCD的底面是直角梯形,∠ABC=∠BCD=90?紫,AB=BC=PB=PC=2CD,侧面PBC⊥底面ABCD.

(1)PA与BD是否相互垂直,请证明你的结论;

(2)求二面角P-BD-C的大小;

(3)求证:平面PAD⊥平面PAB.

这道题在程度好的班里学生反映活跃,解题方法多样;在程度一般的班级第一问就难倒了一大片学生,教师讲完例题,一节课已经过去了,学生还是愣愣的,不知所云。

所以同一学科应采用分层次的学案,对程度好、能力强的学生,导学案难度可以大一点,适当增加高考原题,让学生体会用新学的知识解答高考题的成就感;对程度一般的学生采取适中的学案,让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思维稍加扩展;对程度差一些的学生采用基础型学案。对不同类型的班级选用不用的学案,实行分层教学,效果应该会好很多。

笔者也发现,要做出这么多份不同的学案,教师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但是教师的精力和时间也是有限的,除了备课还要改作业……如何更好地编制学案将是教师面临的巨大挑战。

3.弱化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事先设计好的探究程序,最典型的就是设计好了填空。比如在等差数列的教学中,有这样的填空设计:

等差数列的定义:,代数表达式: 。

这样设计显然为数学教学活动过程节省了很多时间,其过程也是直奔主题,少走弯路,但是到底给学生留下了什么呢?大多数学生阅读完课本之后只发现了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代数表达式,于是这个空都填写成了通项公式的表达式。学生没有认真阅读定义,根据定义来填写,而是为了快速完成学案,急于找答案,没有去深入思考公式的来源,久而久之,学生就丧失了思考的能力,变成了做题的机器。虽然刚开始在学习小组中可以感受到做题的快乐,但日子久了、题量大了,挫败感就出来了。按照每科每天完成一张学案的预习,一科学案要40分钟完成,那每天按照6科计算,需要4个小时左右才可以完成学案的预习,哪里还有时间探究和思考呢?知识的巩固是非常关键的,也只有在学完新课之后给予必要的练习和复习,才可以更好地巩固新知识。

4.影响教师的个性成长

统一化的学案,统一化的题目,不仅让学生乏味,也让教师觉得乏味。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个性和教学方式在学案教学中有所弱化。统一的教学模式,一样的题目,在备课组长的带领下集体备课——有什么设想、练什么题目。特别是青年教师,在其教学模式和风格还没有完全形成的情况下,在这样的氛围中思想容易单一化。学案就是“拿来执行”,一段时间下来,教师对学案产生了依赖,教学反思也流于形式。还有,很多学案是分工完成的,不同的学案代表不同的思想,但是一些教师却是在未完全理解导学案的情况下走进课堂的,学案的教学设计不是来自心灵的独创,其教学过程何来创造性呢?又怎么去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呢?

从这个角度来看,学案教学就像是有预谋的一场案子,教学过程则又成了一种输灌。离开了导学案,教师可能就没了自信,丧失了思考的能力,甚至迷茫,不知道什么样的教学方式适合自己。

5.学生的成绩易两极分化

同层次的班级之间出现了分化,同一个班级的学生的成绩两级分化。学案教学的预习工作都是学生自主完成的,有些学生比较勤快,有些学生比较懒惰,在小组讨论中,有些比较积极,有些很少参与,如果教师没有强制性检查,长期下来,学生差距就会拉大。学生会认为学案就是全部,是精华,完成了学案之后就不知道该做什么了。其实学案的设计也存在思维的局限性和知识的不全面性。这些都有待我们去探讨。学生的学习能力是有差异的,一些学生的方法好,在小组合作中占主动地位,一些学生的学习能力比较差,很难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容易被忽略,导致自卑心理的产生,最终还是会影响学习水平和成绩。

6.缺少评价机制

学生完成了题目并且答案对了,就说明他真正掌握了吗?一节上得很热烈的课是不是一节好课呢?在学案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在小组内部对答案的时候,一些学生看到自己的答案对了就不再去多想了,又投入到新的内容中去;教师叫学生上黑板写答案,写对了就能收获“热烈”的掌声。“导学案”的课堂是比较热闹的,学生以掌声为鼓励和动力。而所有的教师学案基本相同,那么,是不是就该以学生的掌声热烈程度来判断这节课的优劣呢?笔者印象深刻的是一堂“等差数列”学案教学。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分成了小组,完成了学案,并且上台展示学习成果,整节课课堂氛围活跃,师生关系融洽,教师很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课下笔者问学生:“这节课老师上得好吗?”学生答:“好。”“那么什么是等差数列呢?”学生答:“不知道。”“你当时是怎么回答的?”学生答:“小组对答案了,其实好多同学也不懂。”请问这是一节好课吗?从过程来看是好的,但是从结果来看好像不是很好。学生的一些问题,在学案上体现不出来,课堂上要的只是结果,是答案一致不一致。那么这些问题我们又该怎么评判呢?

总之,采用“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应做到“增效”而不“增负”,更要避免“换汤不换药”的情况出现。以上笔者列出的几个担忧的问题并不是否认“导学案”教学模式,相反,“导学案”在教学中所取得的成绩是众所周知的,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得他们学会合作,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很多,因此才值得推广和学习。我们在摸索的过程中发现了问题,恰恰体现了我们对导学案的重视,并渴望找到好的解决方案,使得“导学案”教学模式更加完善,对教学起到更大的推动作用。

猜你喜欢

导学案学案课本
乡愁导学案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构建优质高中数学课堂,实现活力教学
“比例尺(一)”导学案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导学案不能沦落为“习题单”:以“中位数和众数”的导学案为例
学案“三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