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应用型转型的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质量与“三度”建设

2019-04-22李淑敏

科技视界 2019年6期
关键词:课程质量工程管理

李淑敏

【摘 要】课程质量是高校教育学的主阵地,是本科生毕业质量的关键环节,任何的教学教改最终都要落地与课程。为贯彻落实教育部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积极响应学生生源结构变化内环境,有效实施学校以学生为中心的发展战略,工程管理专业紧扣提高课程质量目标,持续聚焦课程建设,围绕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课程评价三个方面的相互联动、指导和反馈,探索基于应用型转型的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质量与“三度”建设方案,保证工程管理专业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使工程专业专业毕业生体现现代工程师的能力要素,甚至在应用型本科基础上进行创新聚焦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培养,从而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课程质量;三度建设;应用型转型;工程管理

中图分类号: G642.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9)06-0227-003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06.087

【Abstract】The quality of the course is the main front of the pedagogy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it is the key link of the quality of undergraduate graduation. Any teaching reform will eventually fall to the course.In order to implement the spirit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s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work conference,Actively respond to the internal environment of student source structure changes,Effectively implement the school-centered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the school,The Professional Management in Construction major closely adheres to the goal of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he curriculum, and continuously focuses on the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Focusing on the inter-linkage, guidance and feedback of the three aspects of curriculum system, curriculum content and curriculum evaluation, exploring the quality of professional management in construction major course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ree Degrees"plan.Ensure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Professional Management in Construction major,The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graduates reflect the ability of modern engineers, and even on the basis of application-based undergraduate innovation to focus on the ability to solve complex engineering problems, thus meeting the needs of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Key words】Course quality; “Three degrees” construction; Application transformation; Professional Management in Construction major

0 前言

隨着2018年教育部《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等相关文件的下发,中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进入“质量时代”。深化本科教育改革,坚持内涵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成为全国各高校核心工作。提升本科教学质量,质量的关键在课堂。人才培养必是以课程体系、课程教学、考核评价等组成的课程质量形成支撑,所有本科教育的质量提升的理念和思想,最终也都要落实到课程建设之中并通过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来实现[1]。教育部要求各高校要认真查找课堂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严管、严抓教学秩序,制定整改措施,明确时间节点,落实责任到人[2]。2018年10月,三亚学院推动课程饱和度、深度和学业紧张度建设——简称课程“三度”建设计划,下达至各二级学院各个专业,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工程管理专业作为二级学院六星级专业,于2017年-2019年成为海南省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发展的第二批省级本科高校应用型试点转型专业,为跟紧学校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要求,提高地方院校应用型专业本科教学质量,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工程管理专业认真落实教育部工作会议精神,结合学校的办学定位、办学目标和办学特色,基于专业应用型转型建设,探索落实三亚学院程“三度”建设标准,以期把工程管理专业课程教学建设加强起来、把课程教学质量提起来,提高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

1 應用型转型的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质量提升现状及关键问题

“十三五”期间,围绕提升学生竞争力,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业水平,工程管理专业紧跟学校的教学工作持续聚焦在课程建设,从课程体系对标“五种品质”、课程大纲国际化精品课程网络化、核心课程小班化等方面进行了连续的、系统的教育教学改革。当前,学校积极回应时代要求、响应内部需求,开展课程“三度”建设,处于应用型转型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课程建设面临着新形势、新的任务。应用型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是对专业毕业生在毕业后能够达到项目经理工程师、造价师等职业和专业成就,提升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质量是要切实达到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要求,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是对学生毕业时所应该掌握的知识和能力的具体描述,包括学生通过本专业学习所掌握的技能、知识和能力。

1.1 应用型转型的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该如何建

高质量的本科教育,毕业生应体现现代工程师的“能力要素”,工程管理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市场经济需要,德育为先,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系统掌握工程管理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吃苦耐劳的敬业精神、良好的组织协调沟通能力,具有施工测量的能力、施工项目管理的能力、编制造价文件的能力、工程监理的能力,能在施工企业、房地产企业、咨询企业、设计院等企事业单位及政府相关部门从事造价管理、工程施工、现场管理、工程监理、工程测量、工程投资、招投标、设计等方面的工作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人格健康的应用型人才。

工程管理专业人才既要有与其它应用型本科生共同的素养,又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素养;既要具备一般的学习能力,又要具备专业能力和岗位能力。课程体系的详细的规定,应能反应培养方案的完善知识结构,全面搭建知识平台。2016年制定了完善的教学计划,设置了土木工程技术、管理、经济与法律四大课程体系,在四大体系设计基础上,进行人才培养的“模块设计”,构建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课程三大模块。课程设置中的每门课程均能支持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本科生培养目标的达成。

围绕“应用型、复合型、外向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构建“土木工程+管理”的特色理论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突出实践教学特色,构建“以施工技术为中心的工程实践环节+以招标投标为纽带的管理实践环节”,强化“信息建模、校企联动”新型管理工具的学习模块,促进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

1.2 应用型转型的工程管理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方法

工程管理专业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方法,应对应培养方案中学生毕业后应具备的能力,每门课程目标都应明确。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匹配,且支撑培养方案的毕业要求。2018年工程管理专业完成了包括学科基础课8门,专业核心课11门,专业方向课20门课程的国际化教学大纲的设计和落实,对标学生的价值观、思维方式、专业方法、专业技术、职业能力的“五种品质”及课程三度建设明确课程教学目标和课程教学内容。

在国际化教学大纲的设计和落实中,明确课程学习目标与毕业要求指标点对应关系,明确课程学习目标与教学内容和方法对应关系,明确课程学习目标与考核方式的关系。课程内容要使学生毕业后具备较强的识图与制图能力、对建筑构件验算的能力、常用建筑材料应用的能力、具有收集文献资料的能力、具有编制工程类企业财务报表的能力。具有工业与民用建筑设计的能力、施工测量的能力、施工项目管理的能力、编制造价文件的能力、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的能力、编制招投标文件的能力、工程监理的能力、阅读专业外文合同的能力,掌握建筑相关法律知识,能够解决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

依照教学目标,专业的所有教学改革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 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方法改革;(2)采用案例教学法,如项目管理、工程估价、施工技术等课程等可围绕实际工程的施工图纸,进行工程量的计算,施工进度计划的编制,施工方案的编制等工作;(3)采用情景教学法,如引入招投标沙盘,让学生对招投标过程有全局统筹的认识。(4)利用BIM工具,进行施工全寿命周期管理。

1.3 应用型转型的工程管理专业课程的评价

课程体系的建设关注点在于工程管理专业开设的每门课程如何支撑毕业要求,课程教学关注的是每一课程中如何实现毕业要求中学生的能力,而课程评价则关注如何证明本科教学质量的达成,以及使用评价结果如何推进课程持续改进。过去教学质量评价更侧重关注的是教师传授了什么而课程质量的提升则应是关注学生学会了什么。课程教学大纲中教学目标是否针对毕业要求进行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不课程目标是否有对应关系,讲授、专题研讨、案例、实验、实地调研以及互联网+的教学方法是否有利于课程目标的达成。考试、作业、研究报告、实验实习报告等这些课程的考核内容不课程目标是否有对应关系,考核方法是否能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新的课程评价应建立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各主要教学环节有明确的质量要求,通过课程教学和评价方法促进达成培养目标;定期进行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质量的评价,工程管理专业还应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以及有高等教育系统以外有关各方参与的社会评价机制,对培养目标是否达成进行定期评价。最后工程管理专业应能证明评价的结果被用于专业的持续改进[3]。在制订课程质量标准的过程中,专业应着力用教师教学行为而用学生真正具备的能力来定义好的教学;不把建立质量标准等同于就是设立严格的教学管理规定。[4]

2 基于应用型转型的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质量与“三度”建设方案

必须解决上述三个方面的相互联动、指导和反馈,才能保证高校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质量才能体现现代工程师的能力要素,甚至在应用型本科基础上进行创新聚焦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培养,从而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工程管理专业积极践行三亚学院“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培养学生的价值观、思维方式、专业方法、专业技术、职业能力的“五种品质”,在应用型专业转型的基础上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开展基于应用型转型的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质量与“三度”建设,初步围绕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质量评价,师资队伍,支持条件形成以下措施方案:

2.1 构建以能力为本的课程体系

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在已有的课程体系中引入通识核心教育——“工程文化”模块,实现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提高学生的“工程师”人文素养;引入BIM教学模块,提高学生管理软件的应用能力和职业技术能力;引入实践实训模块加强校企合作课程建设,实现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书”制度;实现课堂教学与模拟实践实训相结合,学校教学和企业实践相结合,注重发挥实践教学的作用,构件建以能力为本的“三大模块+两个中心”的课程体系。

2.2 深入推进教学方法改革

建立“工程项目管理”、“工程信息化管理”、“工程施工技术”3个教学团队建设,不断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改革,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教学、仿真教学、讨论式教学等,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课,推进BIM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改革。专业课程尽可能运用真实任务、真实案例教学,毕业设计(或论文)选题主要来自企业生产实际问题,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教师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

2.3 校企联合运行机制

专业已与浙江博元建设股份有限公司、广西五建、海南公路工程公司等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下一步,专业继续建立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组成的合作办学组织体制,形成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长效运行机制,在培养方案设计、课程开发、教学实施等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校企深度合作。灵活多样、过程共管、专业建设责权利共分担、互利共惠、校企一体。

2.4 实践教学条件

采取整合新购相结合,把原来单个实验室组建成1个实训中心,并力争建立BIM实验室,以满足本专业720名在校生的实训实践。增建校外实训基地,保证学生工学交替及顶岗实习全面推进。着力建设校企深度合作的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提高实践教学的有效性。增加实践指导教师的数量,提高实践指导教师的质量。

2.5 “双师型”教师队伍

以“双师型”教师培养为重心,建设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教学团队。以5名专业骨干教师为主要力量,形成以行业、企业技术专家参与的教学理念先进、实践技能教高、双师结构合理的专业教学团队,到2020年专任专业教师中“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60%;力争让专业教师每年下行业企业轮训2个月。

2.6 加强专业教学管理

继续深化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形成符合高等院校教学规律的、开放的教学管理体系,将职业资格考核列入教学评价体系,设立行业技术能力学分、创新创业学分,建立试卷命题、阅卷监控机制,稳步推进教学管理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全面构建与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及评价方式。

3 结论与展望

课程质量是高校教育学的主阵地,是本科生毕业质量的关键环节,任何的教学教改最终都要落地与课程,课程体系的建设关注点在于工程管理专业开设的每门课程如何支撑毕业要求,课程教学关注的是每一课程中如何實现毕业要求中学生的能力,而课程评价则关注如何证明本科教学质量的达成,以及使用评价结果如何推进课程持续改进。必须解决上述三个方面的相互联动、指导和反馈,才能保证高校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质量才能体现现代工程师的能力要素,甚至在应用型本科基础上进行创新聚焦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培养,从而满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基于应用型转型的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质量与“三度”建设方案,目前还只是在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质量评价,师资队伍,支持条件大的框架中,下一步专业应更关注课堂,集中攻克学校课程“三度”建设标准,将课前预习、课程实施课后任务组成的课程饱和度,知识重组、思维培养、知识运用所反映的课程深度,以及学业任务、学习投入、课程考核、考核资源所体现的学业紧张度落实到每一门课程,在应用型专业转型的基础上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冯晓云,郝莉.探索构建以学生学习与发展为中心的课程质量体系,[J]中国大学教育.2018,(4).71-75.

[2]教育部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809/t20180903_347079.html

[3]赵长林,周愉.内涵建设的生命线:构建本科课程质量保障体系[J]知识经济.2018年10期.

[4]郑晓川,胡晓清.应用型本科课程质量评估的问题分析与解决对策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18年04期.

猜你喜欢

课程质量工程管理
《微电子工艺原理》课程的教学改进
浅议现代化的建筑工程管理
由GS地产服务质量事件反思电力工程管理
浅析电力工程中的技改大修工程管理
基于“闭环控制”原理的课程质量保障系统的构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