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语否定句法生成结合限制现象的分析

2019-04-22任汶

科技视界 2019年5期

任汶

【摘 要】否定作为人类语言的核心特征之一,它的复杂性一直备受语言学家的关注。否定方式,否定范围,否定逻辑假设的突出性和否定极(NPI))等语言现象的研究都有不少理论涉及。本文试从图形背景理论的新角度分析英语否定在句法生成时的一种特殊结合限制,揭示英语否定在传达语义信息时的普遍规律。

【关键词】图形背景理论;英语否定;句法生成结合限制

中图分类号: H315.9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2457(2019)05-0156-004

0 引言

否定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现象,一直备受各种语言学派的广泛关注。就英语否定而言,从行为主义传统语言学,到功能语法,再到转换生成语法及其形式语义学等都对英语否定的语法语义做出了非常详尽的理论探讨。鉴于各学派的出发点不同,各自的分析方法自然也就不尽相同。主要文献有Jesperson的《英语和其它语言的否定》, Klima的《英语否定》,Jackendoff的《否定释论》,还有Randolph Quirk的《现代英语语法》里的相关文章。他们大都对英语否定的句法结构,否定方式以及否定范围不同而引起的否定歧义等句法语义进行分析,但有意思的是我们发现,以下这组例句中的否定应用问题则无法用现行的语言理论解释:

组一:1.When John comes,I will leave.(当约翰来的时候,我会离开。)

2.*When John doesnt come,I will leave.(当约翰不来的时候,我会离开。)

虽然例句1和2的从语法上分析并没有不妥之处,但不难发现,在实际英语应用中,例句2完全不会存在于语用当中。很显然,上述的例句必须从另外的角度分析其差异的原因。随着语言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尤其是认知理论在语言学研究中的广泛应用,这些语言现象也被逐渐掀开了其神秘的面纱。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理论是语言学理论研究的一次革命,他把“大脑”引进了理论领域,从此引发了认知理论领域的广泛研究,著名的“语言学战争”就是从乔姆斯基和自称“天启四骑士”的Paul Postal,"Haj" Ross,George Lakoff,和James McCawley四位语言学家之间展开的。从上世纪中期的句法语义理论到后期的认知语义理论,人们逐渐意识到人类语言绝不是单纯的类似于计算机语言的信息处理和计算,而是一套具有自有认知,文化背景,经验交流以及描述沟通等特点的复杂逻辑系统。语言认知是人类所有认知能力中独一无二且不可或缺的,它包含了心理学,神经学等认知能力在语言中的表现。当代认知语言学研究主要有三大观点,即经验观、注意观和突显观。其中突显观认为,语言结构的安排是根据信息的突显程度而决定的。比如说,要描述有一幅画在墙上,The picture is on the wall. 就比The wall is behind the picture.更自然,因为在这个情景中,‘画具有突显信息,所以我们往往把它放在句首。图形背景理论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走进语言认知理论的视野。

1 图形背景理论及其国内外的相关研究

图形背景理论是一种认知观,源于丹麦心理学家Edgar Rubin于1915年提出的背景和图形原理,“鲁宾脸-花瓶图”(下图)就是阐释图形背景理论的最好例证之一。

它既可以被看成人脸,也可以被视为花瓶。当我们初次观察时,首先把最突出的部分选择出来,再将其余部分看作其背景;再次观察时,则可以把原来的环境衬托部分视为图形中的突出部分,而之前的突出部分则相应转变成了背景。然而,我们对这两种视图理解不能同时产生,而是人脸或花瓶之间的不停转换。这种现象的产生在于其背后隐藏的图形背景理论,即当背景为黑色时,花瓶就是突出部分,被称为图形;当背景为白色时,人脸就相应突出了,被称为图形。起初图形背景的原理是指人类视觉上的感官知觉,后来该原理逐步推广并广泛应用到其他认知领域,其中也包括语言认知领域。20世纪70年代起,基于前述图形背景理论的语言认知研究飞速发展,Lakoff, Johnson, Talmy, Langacker以及Taylor等著名语言学家的认知语义理论均有涉及。具体应用到英语语言的分析,最具代表的是美國认知语言学家Leonard Talmy。他率先于1972年将这一理论引入语言研究并用“Figure(图形主语)+Motive(动态动词)+Directional(方向介词)+Ground(背景宾语)”这一简单句结构来阐明图形主语和背景宾语之间的空间位移和方向关系等,如:The bike is near the tree(自行车在树的旁边),或者,The tree is near the bike(树在自行车旁边),说话者可以根据当时的情景选择图形主语。而研究复合句构成的图形背景关系则遵循以下五大可能原则:1时序原则,即“先发生的事件被概念化为背景(从句),后发生的事件为图形(主句)”。如:After her baby fell asleep,(背景)Mary went back to work again.(图形)。2因果原则,即“表示原因的事件为背景(从句),表示为结果的事件为图形(主句)”。3内含原则,即“在时间上延续较长的事件为背景(从句),包容时间较短的事件为图形(主句)”。4依存原则,即“具有决定性的第一事件为背景(从句),具有依存性的第二事件被概念化为图形(主句)。5替代原则,即“预期发生而未发生的事件被概念化为背景(从句),未预期发生而发生的替代事件为图形(主句)”。由于篇幅关系就不一一展开。该理论的应用很好地诠释了句法结构的产生不只有语法规则方面的限制,人们的认知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也参与其中。国内有关这一理论的相关英语语言研究大部分集中于句法结构研究,如华中科技大学的梁丽和赵静的《图形和背景理论在句法分析中的应用》以及文旭和刘先清的《图形背景理论下的英语倒装句分析》,还有张亚红的《基于图形-背景理论的英语简单句的认知分析》和刘国辉教授的《图形 背景空间概念及其在语言中的隐喻性表征》。而有关英语否定的相关研究在国内则鲜有涉略。本文尝试从图形背景理论的新角度来分析英语否定的一种特殊现象——句法生成结合限制。

2 图形背景理论的新角度

我们设定以下两种有趣的假设:假设某一个宇宙存在一种二元特性,而里面只有两种个体。其中一种个体拥有一元特性,而另一种个体拥有另一元特性,图解如下:

从上图判断,我们显然无法找出一种方法去描述哪种个体具有突出的特征,因为拥有任何一元特性的个体都同样突出。换而言之,在这样的宇宙里,个体既是图形又是背景,没有图形与背景之分。

我们再假设另一种宇宙,同样具有二元特性,共有二十五种个体,其中有一种个体具有一元特性,而另外二十四种个体具备另一元特性,图解如下:

在这样一个宇宙里,根据图形和背景原理,我们能够清楚地判断出一种个体突出于二十四种个体的背景之上,它对整个格局是一种突破且具有信息价值,它就是“图形”。

那么,当我们要描述这个宇宙时,是通过描述个体“图形”拥有的单元特性还是通过描述另外二十四个“背景”所拥有的另一个单元特性呢?答案显而易见,前者更为简单有效,因为它直接排除了另外二十四种个体的繁琐描述。毫无疑问,人类语言所描述的宇宙更接近前述第二种假设中的宇宙。人类语言所描写的事件是以宇宙为背景,且围绕某个时间轴而发生的一系列变化。任何事件的发生是对宇宙固定规范的一种改变,即图形;而否定意味着不发生的状态,就是背景,因为它们没有给相对静止不动的宇宙带来任何变化。任何语句必需拥有信息,假如整个宇宙不发生任何事件,则将不会有语言诞生,因为人们不需要去描绘任何场景。这个“宇宙”就是语言语义的真正来源,“宇宙”背景可大可小无所不包,大到无极限的宇宙小到任何微观量子,只要在这个若大若小的背景之上发生变化,即产生图形,语言就会有语义产生,反之,若语言所描述的信息没有“图形”,就失去了语义。

3 从图形背景理论的新角度分析佐证本文观点

在前述概念基础上,我们再分析本文“引言”中“组一”例句2的问题所在。

我们知道例句2的When時间状语所对应的肯定从句是为主句的动作发生指定某一时间点,但例句2里,John有无限的时间点没有来,相应的理解为:*I will leave at all the (innumerably many) points in time when John doesnt come. (当约翰不来的无数个时间点里,我会离开)。 而他来的时间点肯定很少或者只有一个点,即John不来的否定从句是背景,因为它没有发生任何事件,在此背景下,John的到来就变成了图形,因为它在John不来的背景中引起变化(来)。毫无疑问,描写John来的时间点比起描写他不来的时间点更为简单高效,这就说明例句2语用不存在的理由,因为它没有描写图形而是描述背景,失去了语言赋有的语义作用。

我们再来分析以下这组例句:

组二:3. When John came, I left. (约翰来的时候我离开了)。

4. When John didnt come, I left. (当约翰没来的时候,我离开了。)

那为什么这组例句的否定又完全可以理解为正常用法呢?。我们先来看看例句2和4的句法和逻辑分析,句法分析图解如下:

逻辑分析如下:

例句2:假设  λх  {I will leave х}成立,

即:When John doesnt come  Эλх  {I will leave х}成立

例句4:假设 λх  {I left х}成立

即:When John didnt come  Эλх  {I left х}成立

的确,从表面上看,例句2和4的句法分析和逻辑分析完全一致,例句4完全可以作为例句2理论解释的错误例证。但深入的分析就能发现事实并非如此。例句4中的When从句并不是像其对应的肯定句那样为主句动作的发生指定某个时间点,它的功能只是指定了“约翰要来”这一假设的时间段的结束时间点。相应的解释为:I left at the point in time when John was supposed to come but he didnt.(当John本来要来但没有来的时间点,我离开了)。也就是说,在约翰本来假设要来的背景下,他的“来”变成了图形而产生了语义信息。同时,这也符合Talmy有关复杂句中背景和图形关系的“预期发生而未发生的事件是背景从句”的替代原则。

我们再看下一组例句:

组三:5. Where did Tom put the key? (汤姆把钥匙放哪儿了?)

6.*Where did Tom not put the key? (汤姆没有把钥匙放哪儿了?)

7. When will Tom leave?(汤姆什么时候离开?)

8.*When will Tom not leave?(汤姆什么时候不离开?)

从这一组例句中我们可以看出,例句6和例句8表达非常奇怪,其原因我们仍然可以从图形和背景理论中找到。例句6中,相比于汤姆放钥匙的地方,他没放钥匙的地方太多了,即背景,句子没有图形主题。同样在例句8中,相比于汤姆离开的时间点,他不离开的时间点太多了,即背景,此句因为没有图形主题而变成了怪异现象。

我们再来分析更多例句。

组四:9. John ran slowly.(约翰跑得很慢。)

10.* Slowly John didnt run.(很慢,约翰没跑。)

11.John hit him with the hammer(约翰用锤子打了他。)

12*With the hammer John didnt hit him.(用锤子约翰没有打他。)

13.John drove the car within the limit.(约翰开车没有超速。)

14.*Within the limit John didnt drive the car.(在限速里约翰没有开车。)组四当中的否定例句10/12/14同样存在问题。逻辑学家Richmond Thomason在他的《副词语义理论》一书中指出的谓语副词使用标准当中有一条,就是它们不能带镶进式(Embedded)的否定词(即副词和谓语之间不能被否定词隔开)(如例句10),George Lakoff在他的《副词和形式语1970》中进一步指出,带有方式修饰状语,方法修饰状语或工具式修饰状语的谓语不能被否定,但两位都没有进一步分析其内在原因。笔者觉得完全可以用图形和背景理论进行解剖其共性。首先,方式状语,方法状语或工具式状语往往暗示着有事件发生(图形),而这个时候的谓语动词被否定,即意味着没有事件发生(背景)而产生矛盾,比如,例句10中的Slowly(慢慢地)肯定意味着某种动作发生了,但结果动词Run(跑步)被否定了,这就变成图形和背景同时并存于一个句子中,违反了语义信息的正确表达,就像著名的“鲁宾花瓶图”一样,我们不可能看到花瓶的同时又看到两张人脸。

4 结论

综上所述,英语否定的用法在实际中有别于其相对应的肯定句,因为肯定句本身就意含变化(图形)而带来语用信息,所以它的语用限制相对较少。而否定的本身意含不变(背景),因此只有当否定本身带来明确的语用信息“图形”时,它组成的句子才会被接受(如组二中的例句4)。如果它在句法的构建中与其它成分结合所传递的语用信息是矛盾的(图形背景共存,如组四中的否定例句)或者是无主题信息的(即只有背景,如组一和组三中的否定例句),那么它的句法生成就会受到限制。笔者把它称之为句法生成结合限制(Combinational restriction in syntactic generation)。这一限制也恰好符合语言语用规律,每句话必须传递清晰的信息,违背这一规律就会显得怪异和不可接受。而否定作为人类语言系统的核心特征,这一句法生成結合限制是否适应于其他所有语言,有待于同行们共同探讨,希望本文对英语否定的这一特殊现象的初步研究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Rubin, E. Figure and ground [A]. In D. Beardslee & M. Wertheimer (eds.). Readings in Perception[C]. Princeton, N, J:Van Nostrand, 1958  pp. 194-203

[2]Talmy, L. Towards a Cognitive Semantics: Concept Structuring Systems. Vol. 1 [M].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2000  pp. 312-320

[3]Langacker,  R. W.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Theoretical Prerequisites. Vol. 1 [M].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7  pp. 120-123

[4]Lakoff, G.  Adverbs and Modal Operators, Phonetics Laboratory, University of Michigan, second draft,1970

[5]梁丽,赵静,图形-背景理论在句法分析中的作用[J].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类, 2005,(2) :116-119.

[6]文旭,刘先清,英语倒装句的图形-背景论分析[J]. 外语教学和研究,2004,(6):438-443.

[7]张亚红,基于图形-背景理论的英语简单句的认知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6,(8):140-142.

[8]刘国辉,图形-背景空间概念及其在语言中的隐喻性表征[J].外语研究,2006,(2):2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