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稻瘟病生理小种及品种资源抗性鉴定
2019-04-22谢冬容饶溶晖刘龙钦吴娟娟
邓 云,苏 妍,谢冬容*,饶溶晖,刘龙钦,许 卿,连 珊,吴娟娟
(1.福建省南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福建南平354200;2.南平市种子管理站,福建南平354200)
稻瘟病菌(Magnaporthe grisea Barr,无性为Pyricularia grisea Sacc)是一种稻梨饱霉菌,为真菌性病害。至今为止稻瘟病遍及世界各大水稻主产区,其中以亚洲和非洲病情较为严重。在福建省常年发生,严重危害水稻产量,一般年份稻瘟病只在局部地区发生,如果品种感病,又逢有利于发病的气候条件,稻瘟病则大面积发生、流行,对水稻生产造成很大威胁。
由于稻瘟病具有易暴发成灾的特点,利用品种的抗病性防治稻瘟病是一项经济有效的途径[1]。因此生理小种的变化和区系分布是决定水稻品种抗病性的重要因素,只有摸清病菌小种的区系分布、消长及变化动态,及时掌握小种消长规律,利用优势生理小种筛选出一批抗病性的水稻品种,同时掌握潜在小种流行的预见性,从而做到有目的、有计划地选育、布置抗病品种。但是由于稻瘟病菌具有遗传多样性和复杂的田间种群结构,易产生致病性分化,从而导致一些抗病水稻品种难以具有持久抗病性。因此,对稻瘟病生理小种群体变化特征及其致病力状况的实时监控,筛选该地区的抗病水稻品种对于培育广谱持久抗稻瘟病品种及稻瘟病的绿色防控技术推广至关重要。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980年全国稻瘟病菌生理小种联合试验组制定的中国鉴别品种包括特特普、珍龙13、四丰43、东农363、关东51、合江18和丽江新团黑谷7个水稻品种组成稻瘟病菌株分别对应命名为ZA-ZG群[2]。
供试的32份水稻品种均为福建省水稻生产上的主栽品种,分别为隆两优1377、沪优983、梦两优黄莉占、福两优366、隆两优1988、和两优332、晶两优534、创两优276、甬优9号、微两优898、甬优1540、荟丰优331、丰两优四号、特优009、闽丰优3301、隆两优锋占、隆两优华占、晶两优华占、内5优815、野香优676、深两优5814、浙优18、广两优676、K两优369、君黑糯、君红丝苗、圣丰优319、广优688、两优1269、民优667、科优16、君两优198。
1.2 采集地点
2017—2018年秋在福建省龙岩上杭县、三明沙县、三明将乐县西湖村、三明泰宁县、宁化水茜乡、松溪花桥乡、松溪祖墩村、浦城水北乡、浦城山桥村、光泽良种场、光泽大陂、邵武外南源镇、邵武大布干乡、武夷山市五夫镇、建阳莒口镇、建阳将口镇东田村、建阳麻沙镇石宇村、建阳童游街道等17地采集稻瘟病菌标样,共分离出稻瘟病单孢标样126份。
1.3 接菌鉴定方法
致病性测定参照陈福如[3]等的方法。
稻瘟病生理小种的致病率计算(PF):PF=(感病水稻品种数/供试水稻品种数)×100%,致病力类型包括:强致病力(PF≥71%)、较强致病力(50%≤PF<70%)、中等致病力(20%≤PF<50%)和弱致病力(PF<20%)[4]。
2 结果与分析
2.1 2017—2018年福建省稻瘟病生理小种的组成与优势小种的分布
根据稻瘟病生理小种的命名标准,将2017—2018年在福建省各主要稻区采集的126个稻瘟病菌株,划分为6个群32个生理小种,分别为ZA群11个生理小种,ZB群7个生理小种,ZC群7个生理小种,ZD群5个生理小种,ZF群1个生理小种,ZG群1个生理小种。其中ZA群为优势生理小种,出现频率为41.6%,ZB出现频率为16.7%,ZC出现频率为16.7%,ZD出现频率为18.3%,ZF出现频率为1.7%,ZG出现频率为5.0%。
2.2 福建省60个稻瘟病菌株的致病率情况
从32个生理小种中选取60个代表性稻瘟病菌株喷菌32个水稻主栽品种,测试稻瘟病菌的致病性。测试结果如表1所示,60个稻瘟病菌株的致病率为1.56%~67.19%,其中,较强致病力生理小种有7个,分别为松溪祖墩乡的ZC13,三明宁化县的ZD7,三明将乐县的ZA1,建阳莒口马伏村的ZA5,建阳童游水尾村的ZB5,邵武外南源乡的ZA1,邵武外南源乡的ZA37。中等致病力生理小种有20个;弱致病力生理小种有33个。结果表明,福建省水稻品种对大部分生理小种的抵抗力较强,稻瘟病生理小种中没有出现强致病力菌株,因此福建省大多数的稻瘟病菌株致病力并不强。表2结果还显示不同地区采集的同一类生理小种的致病力存在显著差异,例如在邵武外南源乡采集ZA1稻瘟病菌株的致病力可以达到67.19%,而在松溪花桥乡采集的ZA1稻瘟病菌株的致病力仅9.38%,说明同一生理小种的致病力并不同,致病力不可以用生理小种的类别来划分。
为了研究不同类群稻瘟病生理小种的致病性差异,将不同类群生理的小种的致病差异性做比较,如表2的不同种群的致病力所示,ZA群小种的平均致病力最高达到29.75%,而ZG群和ZF群的平均致病力最低为10.93%和10.94%,这也可以解释A群小种因为致病力高,所以上升为福建省稻瘟病的优势种群。
2.3 福建省32个水稻主栽品种的苗期抗病性表现
32个水稻主栽品种苗期的抗病性表现(表3),抗谱范围在41.67%~100%,抗谱值越高说明水稻品种对稻瘟病生理小种抵抗几率越高,致病几率越小,抗病性越好。抗谱在90%以上的品种有15个,抗谱在70%~90%有11个,抗谱在70%以下的6个,说明福建省内大部分的主栽品种都有较强的抗病性。尤其和两优332、隆两优华占、隆两优1988、民优667、科优16、晶两优534和福两优366这7个品种的抗谱值高达95%以上。建议在生产上可以推广这几个品种。
3 讨论与结论
稻瘟病菌存在不同的生理小种,而小种的变化和区系分布是决定水稻品种抗病性的主要因素。杜宜兴等将2003—2006年福建省稻瘟病菌189个菌株划分为4群15个致病型(生理小种),分别是ZA、ZB、ZC和ZG群,其中ZB群为优势群,ZB1为优势致病型[5]。阮宏椿等利用全国统一生理小种鉴别品种将2012—2015年福建省347株稻瘟病菌单孢菌株分为6个群36个生理小种,其中ZA、ZB、ZC为主要种群[6]。本试验鉴定的126份稻瘟病菌株划分为6个群32个生理小种,其中ZA群为优势生理小种,出现频率为41.6%。ZA群已上升为福建地区稻瘟病主要生理小种,A群小种的平均致病力最高达到29.75%。
表1 2017-2018年福建省60个稻瘟病菌株的致病率
表2 不同种群的平均致病力
表3 福建省32个水稻主栽品种的抗谱
试验通过收集生产上的水稻主栽品种,测定其苗期抗性,筛选出和两优332、隆两优华占、隆两优1988、民优667、科优16、晶两优534和福两优366这7个品种的抗谱值高达95%以上,可在福建省内推广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