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品不能当药吃更不能当饭吃
2019-04-22尹有宽上海华山医院
文·尹有宽(上海华山医院)
有人为了健康长寿,到处找保健品吃,可怕的是还有许多人数年持之以恒地吃,原本健健康康的身体反而吃坏了,甚至吃出了肝硬化腹水。
耿先生61岁,10年前就开始吃保健品,常同时服用6、7种,最多时同时服用12种。吃了几年,出现四肢酸软、周身乏力、食欲下降等症状,全身皮肤粘膜出现黄染,住进了医院。患者肝功能明显异常,排除了病毒性肝炎,抗核抗体1:100。医院疑似“自身免疫性肝炎”。给予保肝治疗,症状改善后出院。
耿先生担心自己的肝脏,保健品反而吃得更起劲,又吃起据说能保肝养肾的中药,连续吃了四年,期间ALT、AST反复波动,后出现乏力、纳差、下肢浮肿再次入院,经检查确诊为肝硬化。耿先生肝硬化就是长期吃各种保健品、中药导致的药物性肝炎,肝细胞反复破坏,最后发展成了肝硬化。
我国对保健品的定义为:具有调节人体生理功能、适应特定人群食用,又不以治疗为目的的一类食品。这类食品除了具有一般食品皆具备的营养和感官功能(色、香、味、形)外,还具有一般食品所没有的或不强调的食品的第三种功能,即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功能,故称之为“保健品”。
保健品其实是介于食品与药品之间的一种特殊食品,它不属于药品,不具有治疗疾病的作用。但很多“保健品”企业在宣传上总是不断夸大产品的疗效,试图越俎代庖取代药品。这使得很多患者因为相信“保健品”能治病而延误了治疗,甚至导致死亡。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日前宣布,“整治保健市场乱象百日行动”共立案21152件、案值130.02亿元、结案9505件、罚没款6.64亿元,移送司法机关案件446件,受理消费者投诉举报4.4万次,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1.23亿元。
那为何有那么多人在生病后宁愿相信保健品也不去医院接受治疗呢?
1、科普不到位,病急乱投医:
国人对医疗知识的认知还处在非常浅显的程度,生病时对治疗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一旦治疗效果难以达到预期就病急乱投医,相信偏方,相信各种不正规的“专家”,相信虚假广告中的神奇作用。而一些慢性病患者,例如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患者等,需要终身服药、终身控制。因而,许多患者希望找到一种彻底治愈的方法,而许多打着能够“清血管”“降血压”的“保健品”就成为了他们的“救命稻草”。
2、优质医疗资源分配不平衡,三甲医院“挤破头”:
中国优质医疗资源有限,各大医院“一号难求”,排队挂号的时间往往是医生问诊时间的几十倍。相较而言,保健品的销售人员往往主打“亲情牌”,聊天、送小礼物、聆听患者倾诉、回访等行为极易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就是这样两重天的服务模式和体验,将大量的患者从正规医院推向了卖保健品的商贩手中。
3、狂轰烂炸的营销:
在网络新媒体兴起的当下,“保健品”广告铺天盖地,长辈们被这些虚假的、夸大的产品宣传不断洗脑。如“温情营销”“养生讲座”等方式就是他们最常用的宣传手段,将广告伪装成电视台的科普节目,以达到欺骗消费者的目的。
保健品的成分不同,对每个人的作用也会有所差异,因此在使用保健品的时候,除了要严格按照保健品上所写的使用标准,同时还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的保健品。
不少商家为了让患者感受到保健品的“疗效”,更是在保健品中添加了激素、重金属或者二甲双胍、儿茶酚等成分,长期大剂量地食用影响人体正常生理活动,加重肝脏负担,造成肝细胞损害。虽然这些保健品上面贴着“纯天然”“中草药”“无副作用”“纳米技术”等字眼,但过度食用这些化学成分,反而影响了肝脏的正常排毒,导致体内毒素不断堆积,损坏肝脏的正常运行,使肝功能逐步下降,不断加重肝纤维化,最终导致药物性肝硬化。
保健品无法替代正规治疗,切忌乱用或滥用成分不明的保健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