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背景下新社会阶层党员发展问题的研究*

2019-04-22钦,刘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社会阶层成员党员

李 钦,刘 荣

(1.中交一公局集团有限公司,北京 朝阳,100020;2.云南民族大学 党委办公室,云南 昆明,650500)

随着改革事业的全面深化,新社会阶层也开始出现并处于持续壮大进程之中,如何有效地实现对新社会阶层的政治统领,大力发掘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潜力,是新时代党和国家面临的新的挑战与研究课题。新社会阶层有着一定的社会财富,占据着大量生产资源,拥有先进科技手段,是推动我国政治民主化、经济可持续发展化、社会稳定化的动力源泉,是促进中华民族早日实现伟大复兴夙愿的力量保障。由于新社会阶层在政治诉求、文化诉求、制度诉求等方面的特殊性,我们必须根据新时代新的社会主要矛盾和党员发展的新实践,勇于突破,大胆进行理论、制度、文化等多层面的创新,以新的视野和观念进行分析研究,并在实践中解决新社会阶层党员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现实层面上实现党员队伍规模的增量,党的阶级基础的扩展,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①李钦.我国新的社会阶层党员发展研究[D].大理大学,2017。

一、新社会阶层党员发展:核心概念与功能作用

随着国家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发展,新社会阶层的构成群体情况随其进行调整和完善,新时代要进行新社会阶层党员发展的研究,需要准确理解并把握其含义。

在实务层面上,近20年来历任国家领导都高度重视“新社会阶层”这一社会构成。江泽民同志在2001年党成立80 周年会议上把改革开放以后成立的民营科技企业创业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定义为新社会阶层,指出这一群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支持者和建设者,明确了其社会作用和地位②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86。。2006年,胡锦涛同志对新社会阶层含义的界定做出了调整,把这一阶层概括为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自由择业知识分子两个主要的组成部分,并把在私营企业中就业的技术人员与外资企业管理技术人士合为一个群体,自由职业人员单独分离出来③胡锦涛.第20 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5。。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出于新社会阶层的内部构成、择业特点、社会作用等方面的差异,有必要把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并列于新社会阶层中的其他成员①习近平.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讲话[N].人民日报,2013(3)。。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在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要巩固已有的组织基础,加快新领域新阶层组织建设,形成完善的组织体系,实现有效覆盖。”②习近平在中央党的群团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5-07-8(1)。2016年7月,中央统战部正式组建专门面向新社会阶层人士的工作部门,籍此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制度化在国家层面基本得以确定。依据2015年正式施行的《统战工作条例》,所谓“新社会阶层”是指以私营企业、外资企业为主要从业选择的管理技术人员、从事于社会组织和中介组织的人员、选择自由职业为主要来源的人员以及在新兴的媒体行业就业的人员。据统计,截止2017年底,我国新社会阶层成员总人数已达到7200 万人。

学术界对“新社会阶层”的研究,与国家实务层面基本保持了同步。依据CNKI 数据库进行主题检索,自2001年开始出现,随之激增达至千多篇文献,每年都有数十篇的研究性文献,2007—2010年更是达到每年百多篇的高峰,时至今日依然是研究的热点问题。如图1 所示。

运用计量可视化分析,文献聚类的结果表明,学术界达成较多共识的是新社会阶层的构成特征、政治地位、社会影响以及产生演变等,研究的相关性论题则主要集中于政治参与、统一战线(或统战工作)、和谐社会、中国共产党、改革开放、社会结构等关键词,着力于探讨新社会阶层在政治参与、统战工作以及新社会阶层党员发展的问题。如图1 所示。整体来看,研究文献偏重基础研究(占比53.87%)和政策研究(占比39.26),被置于中国政治、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政党及群众组织等学科归属中进行探索。

图1 新社会阶层研究文献聚类分析图

事实上,“马克思主义历来十分重视对社会结构、阶级、阶层的研究和分析,并把它作为制定政策和策略的重要理论依据”;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新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这一科学论断“已经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重大发展”。③何鲁丽.改革开放三十年与新的社会阶层发展[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5):5-7。新社会阶层有着独特的心理特征、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这一阶层中党员比例较大,表现出较为积极的社会态度,④张卫,张春龙.新社会阶层的社会特征分析——以江苏为例[J].江海学刊,2006(4):119-124。在政治立场上虽有一定批判性但比较支持深化改革开放,鉴于此对新社会阶层的有效引导与管理服务中,应基于共容利益、优势资源和价值认同实现整合。⑤廉思,冯丹,芦垚.当前我国新社会阶层的特征分析、杠杆作用以及工作思考——关于新社会阶层的调研报告[J].中国青年研究,2016(11):56-63。新社会阶层在其分化过程中始终处于很不稳定的状态,①王锦丽.论新社会阶层的特征及作用[J].法制与社会,2009(30):234-235。作为一个整体是“相对稳定的,但作为个人其社会身份则是流动的、易变的”。②王四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社会阶层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沈阳大学学报,2009(6):100-103。事实证明,新的社会阶层中的绝大多数人对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有较强的认同感,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这与人们的日常认知有着很大差异。③谭元敏.论对新社会阶层认识的误区[J].社科纵横,2009(2):31-32。虽然新社会阶层的政治需求呈现出功利性、不均衡性、自我实现愿望强烈、复杂性的特征,但“越来越多的成员的参政议政意识增强,为寻求政治地位,开始主动参与国家的政治生活,为经济发展出谋划策,提出了许多有建设性的意见”。④郑曙村,郭永奎.当前我国新社会阶层的政治需求及其引导[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8(1):111-115。就从现实层面来看,新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依然存在着无形的主体障碍、机制障碍和政治文化障碍,⑤陈燕红.新社会阶层政治参与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学术月刊,2008(14):16。因此,作为改革事业领导核心的执政党应“通过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吸引力,有针对性地加强新社会阶层的思想政治工作,搭建意见表达平台,拓宽政治参与渠道,提高这一阶层政治参与程度和水平,特别是要加强对民间组织的领导,不断增强民间组织的吸引力,从而实现对新社会阶层的整合。”⑥刘庆东,韩宏亮.加强新社会阶层整合的对策思考[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3):160-163。

不难发现,无论从政策实务层面还是理论研究层面,都已然明确新社会阶层在新时代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影响。对处于持续壮大进程之中的新社会阶层在国家治理层面上进行有效的管理,充分发掘其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潜力,是新时代党和国家面临的重大课题。在公共治理过程中,诸如社会组织等新兴行业“能够减少公众失范行为和对抗性社会冲突,维护社会的基本秩序和稳定,巩固党执政和治国理政的社会基础。”。⑦张紧跟,李梦宸.组织化有序参与:扩展公民参与的新思路[J].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4):96-102。因此,我们应根据时代的变迁和新社会阶层党员发展的新实践,大胆进行理论、制度、文化等多层面的创新,以新的视角和理念进行分析研究,在实践中解决新社会阶层党员发展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在新社会阶层发展党员、推进党建工作既是党践行马克思主义阶级阶层理论的现实要求,也是贯彻并执行党的方针、路线的重要举措。执政党可以结合国家治理和社会调整的现实需要,把新生社会力量中的优秀人才纳入到队伍之中,使之成为与新社会阶层之间沟通的桥梁。新社会阶层中党员的发展有利于提升党员队伍活力,增强党的先进性,增强群众对党的认同,满足党的执政需求,同时也是践行党的指导思想、丰富党的执政理论的重要构成内容。在新社会阶层加强党员发展,可以影响和带动新社会阶层成员积极自觉地投身全面深化改革的事业之中,引导新社会阶层成员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培养新社会阶层人员大局观念以及团结意识。

二、新社会阶层党员发展:现实诉求与特质规定

在新时代新社会阶层中加强党员培养是深化改革事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也是党巩固执政基础、扩大群众范围、保持队伍先进性的迫切需要。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推进使执政党的执政理念和社会成员思想得到空前解放,不仅为国家后续的改革工作提供了保障,而且也为新社会阶层的产生奠定了一个重要的政治前提和观念前提。

(一)新社会阶层党员发展的现实诉求

1.所有制结构调整和分配制度变革的现实需要。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三大改造”,使建国前主要由国营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合作社经济等多种经济成分构成的多元所有制结构遭到了终止,盲目追求单纯的公有制形式,单一的所有制结构影响了社会阶层划分的多样性,导致了单一的社会阶层构成。改革开放后,国家实行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非公有制经济在政策的允许下快速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社会阶层结构有所变革,逐渐形成新社会阶层群体并迅速发展起来。所有制形式的改变使得原先单一的按劳分配制度不再能够完全满足市场经济主体诉求,分配制度的多样化成为必然的选择。在新的发展形势下,社会构成群体的变化受到分配制度改革的影响,新社会阶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得到快速发展,这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客观上就对已有的社会治理格局带来新的挑战,良序社会的建构需要执政党要能够高度重视对这些新社会阶层成员进行积极的吸纳。

2.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体制变化带来的现实需要。新兴产业的出现与迅猛发展,受到所有制结构以及更为科学合理的产业结构布局的影响,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发展,解决了大量社会人员的就业问题,促使更多的人成为私营企业主。以市场为主要配置劳动力资源机制的形成打破了过去以计划为主要配置劳动力资源的格局,极大地加快了社会阶层的分化,新社会阶层形成并不断发展。多样性职业的产生为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不占有优势地位的社会成员,提供了进行经济和社会活动的自由空间和自由资源,每一个社会人员可以通过经济的发展确定自己在社会发展过程的地位,明确自己的社会作用,从而形成了一种以市场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分层体系,推动了社会结构的变迁。新社会阶层的地位也通过体制的改变,得到了确认,得到了一定的经济利益①杨家宁.新社会阶层研究述评[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1(03):58-62+88。。新社会阶层的出现以及社会流动性的加剧,应该采取何种响应措施是党和政府进行国家所必须要重视的课题。

3.适时调整党和国家政策的现实需要。党对社会结构的认识,实际上经历了一个从阶级到阶层的历史演化过程,这实际上是一个重大的理论进步,正如有学者所言:“把新社会阶层纳入中国现阶段社会阶层结构的总范畴,并予之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党执政重要群众基础的定位,是中国共产党阶级阶层理论的重大发展。”②张瑞敏.党对新社会阶层政策演变的历史考察及定位[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4):31-34。在新的认识之下,党不断在政策层面进行摸索和探索,为新社会阶层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外部政策环境,改革开放之后的一系列扩大民营经济自主权的政策即是这方面的典范。正是由于新社会阶层在当代中国社会中处于不可或缺的位置,党在新的认识下,就必须承认这一社会群体政治参与、社会生活中的种种权利与地位,进而进一步明晰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的基本身份。既然将新社会阶层有机的纳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去,那么它自然需要接受党的领导,支持党的执政地位。在这一基础上,自然可以将其中的先进分子接收入党。这不仅是党和政府认同新社会阶层群体能力的表现,也是提升党员在这一群体中威信的良好时机,实现党对新社会阶层的有效管理。③李钦.我国新的社会阶层党员发展研究[D].大理大学,2017。

(二)新社会阶层加强党员发展的特质规定

从新社会阶层本身的特点来看,其人员构成群体比较丰富,群体分布的地域性差异比较大,职业构成与选择具有多样性,成员之间经济发展状况各个不一,成员的阶层和地域流动性特点比较突出。结合本研究,关键的是新社会阶层对政治参与普遍有着较高的诉求。从整体来看,改革开放政策对新社会阶层带来诸多益处,多数新社会阶层对全面深化改革积极地支持,充分肯定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政策的实施,热衷于参加社会公众活动。新社会阶层成员较高的政治参与意识和较强的政治参与动机,客观上为党员发展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能够引导和提高其参与政治生活的积极性。对于国家事务的关注,虽然新社会阶层成员大多以闲聊的方式进行,缺少政治诉求的制度性表达意愿,但是随着国家法治程度不断加深,他们既希望国家能够出台更加健全、完备的法规保障自身利益,也期待与自身阶层相关的制度逐步改革和完善。

新社会阶层个体之间具有较强的独立性,这集中体现在他们的职业选择和生活方式上,比如掌握更多的资源禀赋的技术管理型人员,密切关注着各种经济政策,并充分依靠自身的禀赋和信息优势,选择更为优渥的职业岗位;利他主义倾向明显的个体,则倾向于在各种提供社会服务的中介与社会组织供职;追求个人自由、主张实现自我的个体,往往选择自由职业,以便更好的体验新奇的生活方式;这些形形色色的个体由于不受“体制内”各项规定的限制,可以独立的追求自身利益,实现自身价值,他们天然的对各种组织存在一定的疏离感,对政党组织的加入表现出较为谨慎的态度。

就党员发展来看,新社会阶层成员交往呈现圈层化,限制党员发展的开放性。新社会阶层成员往往会摒弃传统的基于血缘和地缘所形成的交往模式,更多的依靠兴趣和情感认同等原因,形成“圈层化”的社会交往,并充分利用各种新技术,打破传统群体的界线,在“线下”和“线上”同时开展活动。“线下”交流意味着他们多通过座谈、主题聚会等形式组成各具特点和职业性能的小圈子或是小团体,而“线上”主要是借助各种新的媒体平台,打破传统社会交往的限制,尽可能将物理和社会距离相对遥远的其他个体,纳入到自己的“圈子”。这种“圈层化”交往模式不利于新社会阶层成员融入社会生活的大环境之中,党员的发展也受制于这一模式,导致党员作用得不到完全的释放。

三、新社会阶层党员发展:自我限制与制度障碍

尽管新社会阶层的“圈层化”有助于分散的社会利益表达的组织化,甚至社会自身的再组织化,但在客观上也增加了对新社会阶层进行整治整合的难度。“如何将日益分化的阶级阶层整合起来,特别是整合到社会的核心结构中来,也是当期和未来中国社会转型面临的更加严峻的挑战”。①李路路,王薇.新社会阶层:当代中国社会治理新界面[J].河北学刊,2017(01):136-140。在新社会阶层不断孕育、队伍不断扩大的背景之下,这不仅对对党的领导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对党的工作方法、对党建的思维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②唐颖.上海新社会阶层的发展及其对党建的影响[J].上海党史与党建,2003(05):18-21。不可否认,如此的现状使得在新社会阶层中发展党员、推进党建面临着诸多的难题,不仅有新社会阶层自身构成的问题,同时也凸显着现有党建制度需要更新扩展的现实境遇。

(一)新社会阶层党员发展的自我限制

必须承认的是新社会阶层是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其发展的历程还相对较短,他们的成长难免会受到大的社会环境与自身认知、素养、动机等因素的限制,要实现从边缘向核心的转变,势必需要一个相对长期的过程。

1.新社会阶层部分党员自我认知不足。新社会阶层的特点就是来源的多样性,已经加入党的队伍的党员呈现多元化发展,这种多样性、复杂化的结构构成使一部分党员对自身的阶层定位并不清晰,不能判断自己阶级属性和阶层归属。这就使新社会阶层很难形成整体意识,对团体活动的组织和开展造成阻碍。

2.新社会阶层的现有成员及其中党员部分还存在着政治游离感。构成新社会阶层的人员来源广、范围大、职业构成多样化等,他们之间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和流动性,再加上一部分人长期处于“体制外”,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已经是党员队伍一份子的事实,渴望一种“去政治化”的生活,主动和被动的游离在各种政治生活之外,当然这与党的组织培训工作不足,有着密切的联系。

3.新社会阶层中党员的政治文化素养的发展与培养尚不充分。新社会阶层人员有部分是来自“体制内”,他们具有丰富的知识和开阔的视野,在政治觉悟上也有较高的水平。但是新社会阶层的大部分成员来自于“体制外”,人生经历各不相同,价值观存在明显的多元化倾向。部分成员对优良传统缺乏正确认知,道德水准相对低下,缺乏社会责任感;部分成员凡事皆以西方为圭臬,以自我为中心,崇尚个体解放和自由,在这样的情况下,统一价值的形成必然要经历长久的发展。

4.新社会阶层的部分党员政治参与动机比较复杂。新社会阶层成员的政治参与实际上更多的集中在政策层面上,包括党员在内的部分新社会阶层成员,只是希望通过政治参与,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甚至创造条件来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当然,也有部分新社会阶层成员的政治参与,达到了政治层面,希望以此来强化民主意识,推动个体的政治实践,完成应有的社会责任。新社会阶层人士参与政治的动机各有不同,这也决定了其在政治参与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存在着差异性。

5.新社会阶层成员的入党动机参差不齐。必须承认相当一部分新社会阶层成员入党,是利益驱动的结果,这些人对于党的认识停留在非常表面的程度,也没有动力去了解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更不愿意被党章和党规所约束。他们入党要么是随波逐流的无意识行为,要么是追求个人利益的投机行为。其中有些人甚至将入党视为接近领导干部的捷径,试图通过这种行为达到一些不可告人的目的。

(二)新社会阶层党员发展的制度障碍

1.新社会阶层党员发展支撑性政策措施还不够完备。由于新社会阶层人士大多在体制之外,在传统上缺乏与党组织相处的经验和办法,深怕党组织影响企业发展的自主性,因此采用冷淡的态度,来处理党员和党组织发展问题。在资源配置和时间安排上,不仅不加以支持,反而予以实际上的限制。部分私营企业虽然建立了组织,但组织形式仍然按照传统方式开展,这就得党组织和企业管理上的冲突与矛盾不能缓解,党的各项工作难以开展。

2.新社会阶层党员发展的目标锚定功能不足,缺乏群体内部针对性。多元性作为新社会阶层的重要特色,决定了他们的行为动机也具有明显的多样性。在入党问题上,也呈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特质。比如留学人员往往被西方思想和生活方式所塑造,将入党剥离出人生价值;新媒体人员熟练地应用着新型资源,思想既独立又超前,不愿受政策限制,对于入党并不情愿;自由职业者,则将自由视为人生的最高追求,对于入党缺乏兴趣。但是党组织不论在管理理念、管理模式和管理体系,还存在着严重的滞后性。针对这一部分群体的锚定不足,使新社会阶层成员认为党所能提供的服务和帮助不足,导致他们入党积极性不高。特别是在2015年中央统战会议中,习近平同志明确指出新社会阶层中有留学经历的人才、从事新媒体工作的专业人士和创业人员、家族产业继承人员,是党重点发展和团结的对象。如何锚定这些群体的需求,越来越成亟待解决的问题。

3.新社会阶层成员入党标准执行的严格性不够。新社会阶层成员的构成成分相对复杂,从事的职业各有差别,因此在入党标准上相对较低。其中被吸纳进党组织的成员多数还是具有比较优良的素质,愿意为社会做贡献,但无可讳言的是其中也有素质相对低的成员,成为扰乱社会经济发展秩序,危害社会安全的因素。某些地区在发展党员时,不是从党章出发,不考察新社会阶层入党积极分子的觉悟和才学,而是以物质贡献的多寡为标准,具有明显的“嫌贫爱富”的倾向,致使很多德才兼备的新社会阶层成员对于入党望而却步,而心术不正之辈却可以混入党内。同时,党员的吸收存在“双重标准”情况,对那些政治素质真正比较高的成员严格考察,提高党员的报批门槛,而对那些政治素质偏低的成员则入党考察不严格,“亮绿灯”、“走后门”。新社会阶层成员入党标准执行的不严格,必然会造成党员发展参差不齐的情况出现,党员队伍也会由于吸收政治觉悟较差、素质水平较低的人,致使那些真正优秀的人才被排斥在党组织之外,从而影响党员队伍的先进性。

4.新社会阶层的党员管理和监督体制不完善。由于新社会阶层自主性和流动性的特点,使得对于这一阶层内的党员实现有效管理和监督成为一个相对棘手的问题。特别是这一阶层内的党员由于种种原因,很难按照规定参加组织生活。组织也就很难了解他们的思想动向,致使这些党员有脱离监督之虞。除此之外,这些党员在生活上容易自我放纵,丧失先进性,不能发挥典范作用。更为严重的是由于缺乏管理和监督,这些党员将职责和义务完全放弃,不能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中来,反而全力追求个人享乐,甚至贿赂上级,进行政治投机,造成党员队伍的混乱。

四、新社会阶层党员发展的路径探究

针对新社会阶层党员的特性,新时代党组织需要根据新的要求,充分思索新的党员发展策略,以此保证在新社会阶层党员发展中,继续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保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促进社会新阶层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坚持新社会阶层发展党员高标准

1.严格执行《党章》要求,坚持党员入党高标准。既然《党章》中已经明确了合格党员的标准,那么在任何社会阶层中发展党员,都要遵循这一标准,社会新阶层自然也不例外。在这一群体发展党员必须综合考察申请人各方面的素质,重点放在入党动机、工作表现、思想品质等方面。此外,申请人必须无条件的认可党的执政地位和路线方针。要在满足以上条件的人员中发展党员,而且发展时要坚持科学性的原则,充分考虑到职业、地域和空间的差异,进行合理的指标分配,有选择性地倾向新社会阶层,促进党员队伍结构的优化整合。

2.新社会阶层党员发展应遵循积极肯定、慎重选拔的原则。必须要站在全局的高度,从整体上把握调控新社会阶层党员的发展问题,充分调动相关社会组织和团体的积极性,使新社会阶层党员能够成为沟通党与新社会阶层群众之间的有效桥梁。始终坚持“吸收一个、保障一个、培养一个、成熟一个”的原则,严格坚持对发展对象三个主要阶段的考察,确保每一个加入中国共产党的新社会阶层成员都符合党的要求,是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使党的队伍始终保持先进性和战斗力。

3.申请入党成员能够坚持多方保密原则,经受组织考验。《党章》中明确要求党员要保守党的秘密。而对于专业知识丰富,从事技术管理岗的新社会阶层党员来说,他们除了要保守党的秘密外,对于企业经营情况和商业机密,也要加以保密,以防因为各种疏忽而导致泄密,引发各种损失。党组织要根据《党章》的要求,有效协调各方面的工作,不断加强对新社会阶层党员的发展情况与培养工作进行检查和指导,及时处理在这一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确保工作的有序的进行。

(二)加强对新社会阶层党员的思想理论教育

充分调动社会中各相关组织的积极性和配合性以加强对新社会阶层党员的思想理论教育。针对新社会阶层党员的特性,必须充分整合资源,发挥合力,不仅要充分利用党员和行政学院等传统的培养阵地,也要积极整合高校和科研园所的力量,采用现场教学等鲜活的方式,加强思想培训。在培训中要坚持以《党章》和各种规章制度为核心,实现党员对党的宗旨和纪律的普及化学习。在安排培训课程和培训时间上,要根据新社会阶层党员的思想特征,科学规划,使培训的规模和时间能够为各方面所接受,从而实现思想培训工作的规范化、有序化、科学化。

(三)完善新社会阶层党员的管理和监督制度

1.充分利用网络优势管理党员,提升党员管理工作高效性。在新时代要积极运用新技术,各级党组织要充分利用各种新的媒介技术,有效的管理社会新阶层党员,通过网络将党员组织起来,实现线上和线下同时互动,创造高效率的交流平台,实现管理上的创新性、实效性和灵活性,以此化解社会新阶层党员流动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应该加强党员的个人档案管理工作,实现定点观察、定点培养,切实有效的将新社会阶层高素质人才挖掘出来。

2.改革和完善党组织的管理模式,保障党员发展。新社会阶层党员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归根到底还是党组织的问题,是党组织是否强力的问题。要积极的在各个社会新阶层群体,建立党组织,筑牢坚实的基层阵地,这样才能切实有效的管理和监督。同时,新社会阶层的党组织不能被理解为单纯的党务工作组织,他们要积极的参与到企业和各种新型社会团体的行政管理工作中去,一方面可以帮助企业和新型社会团体解决发展中所面临的各种实际问题,另一方面则可以使这些机构在发展中不只是单纯的追逐经济利益,避免忽略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在具体的工作中要不断加强对新社会阶层党员的管理和监督工作,坚持从细节入手,通过党费的缴纳、制定党员积分考察制度,避免党员因为党组织生活的不严谨,淡化组织观念。对于流动性较强的新社会阶层党员,党组织要实现组织关系联网式,及时、有效的解决因党员流动造成的党组织关系转接的滞后性和随意性问题。

3.相关组织要加强对党员的监督,坚决执行不合格党员的退出机制。发展党员对于各级党组织来说,始终是一项神圣而严肃的工作,任何阶层的党员都必须按照党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要求自己,做到以身作则。不过必须承认,仅靠党员自身是不能保持党的先进性和廉洁性,必须通过各种制度和广泛发动人民群众开展监督工作,来保持党的纯洁性和革命性。新时期党要充分运用丰富的物质条件,扩大监督主体的范围,利用各种新资源来加强监督,及时发现党员队伍中存在的隐患。在社会新阶层党员的管理中,更是要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加强检查监督,健全党员退出机制,同时加大对不合格党员的处置力度,对不能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丧失党的思想觉悟、严重违法乱纪的党员,及时清退,使新社会阶层的党员在政治上敢于坚持党的原则,在纪律上严守党的章程,做遵纪守法的模范,提升党员队伍的纯洁性和廉政性。

(四)推行新社会阶层党员发展的动议提名制度

新社会阶层虽然具有很大的流动性和多样性,但是在确立发展党员时,一定要切实避免随意性。动议提名是党员发展的第一道“关卡”,动议提名使党员发展程序更加完备透明,党组织或人事部门通过民主决策,共同审定把关,科学的确立发展标准,利用各种新技术广泛的征求意见,可以运用积分卡等方式对各个候选人进行全方位的比较。坚持公开公正的原则,彻底根绝暗箱操作的可能,让新社会阶层中具有良好群众基础、社会影响力的优秀人才加入党的队伍。在此基础上,党组织还要主动出击,充分运用组织优势和新媒体资源,提高思想和理论宣传工作的水平继续扩大影响力,使新社会阶层中高素质、专业性技术管理人才更加充分的了解党的先进性,提高入党的主观意愿,壮大党员队伍。

猜你喜欢

社会阶层成员党员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实现创新发展呈现崭新局面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我是党员向我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新的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与统一战线工作的新发展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发展趋势、挑战及组织策略
转移党员组织关系的要求
对慰问贫困党员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