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作大盐田 久制提盐纯
2019-04-22于伟慧
于伟慧
走进海南省的莺歌海镇,有这样一句话:莺歌海的人不吃外面的盐,因为莺歌海的盐是“甜”的。这样朴实的一句话,蕴含着两个意思,表面上看,是莺歌海人对莺歌海盐田产的盐有着一份发自内心的热爱;从深层次而言,是莺歌海盐场因特殊的制盐技艺,晒制的盐更加纯净,吃起来有甘甜的味道。
要了解莺歌海海盐,必须从莺歌海制盐的地理位置和工艺开始。
四次提纯成就优质好盐
莺歌海与盐的这种自然天成的联系,首先得益于它独特的地理条件。
在莺歌海的海边,南面有宽200 米到500米的天然大沙堤,长十几公里,沙滩平缓绵延,沙质洁白松软,形成一道漂亮的沙坝,既可防汛,又可防浪。
北边的岩石礁盘,缓缓平铺,犹如天造地设的屏障,挡住了海风和海浪,使这里新月形的海湾,水面如镜,舒展平缓。
大约40 公里外的尖峰岭和连绵群山,又形成了一道陆地上的天然屏障,挡住了来自东北方向频繁的狂风暴雨,使这里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都是烈日当空,晴天少雨,这里强烈的阳光,使海水从纳潮到成盐,只需要31 天,盐业生产条件十分优越。
由于近3800 公顷的范围内,三分之一为沼泽和咸湖,盐场周围没有能排注大量淡水的河流,海水不易稀释,所以莺歌海海水的含盐度极高,波镁度长年保持在3.5 度左右,即100 升海水中含有3.5 升盐,其含盐度在中国属于最高,在世界上也仅次于死海。
其实,乐东一带制盐业历史悠久,以沿海的莺歌海、九所等乡镇为主。据《崖州志》记载:“乾元元年,宁远、振州等县有盐,近海百姓煮海水为盐,远近取给。”
最早的时候大都是村民们自己以土办法制盐,用铁锅煮海水,待海水蒸发后,盐就在锅底结晶。村民们把煮成的盐,或者自己吃,也有的拿出去卖,换回钱或者生活用品。莺歌海镇新一村的邢福芬回忆说,他家以前就煮盐来卖,周围的许多村民都以此为生,因为他们所处的地方没有稻田,他们就用盐来换粮食,他自己就曾经用一碗盐换回一袋大米。后来,莺歌海建起了盐场,每家每户就很少煮盐了。
在盐场工作多年的老盐工吴爱民说,早期的土法制盐只是把水分蒸发干,剩下的结晶除了氯化钠之外,还有一些其他成分,如氯化镁、硫酸钙等,会有一些苦味。而莺歌海盐田成立后制盐工艺是海水经过多次提纯,海水在不同的盐度时,经过四次蒸发、结晶、提纯,不同的成分分别结晶,等到高度提纯时,剩下的就是氯化钠成分,盐的纯度比较高,没有其他杂味,所以莺歌海的盐是甜的这句话是有科学根据的。
29天一个生产流程
在盐场,有许多地名都是根据制盐功能区来命名的,比如说纳潮口、纳潮沟、排淡沟、蒸发池等。冯亚武,莺歌海盐场分管生产的副总经理,带着我们详细了解了制盐过程。
顺着盐场的夹竹桃大道往莺歌海镇方向,走到盐场的尽头,车子会经过两座桥,一座叫做纳潮一桥,一座叫做纳潮二桥。穿过一桥左转,沿着一条村路,便到了纳潮口,“纳潮口”顾名思义是根据海水潮位高低来收纳海水的。
在纳潮口处,盐场的几位盐工正在推沙,潮水从海上涌来,带来了许多海沙,海沙在纳潮口处淤积,挡住海水的去路。自从盐场建立之后,几代制盐人就一直和大海做着抗争,把大海送来的海水送到盐场制盐,把大海带来的海沙清理出去。
海水从纳潮口进入纳潮沟之后,便进入了纳潮闸,海水通过纳潮闸进入蓄水池,当地人称为水库,盐场人称此地为大湖。大湖承担海水蓄集的功能,海水到达大湖后,经过初级蒸发,然后进入160 公顷的蒸发池。
走入蒸发池区域,目所能及令人颇感震撼。
3000 多公顷的大平面,像棋盘一样摆在眼前。那一格一格的远远近近的池滩,整整齐齐,鲜明耀眼。若临空看去,可见绿莹莹的蒸发池,黄澄澄的卤水池,白晶晶的结晶池。浓度不同的池区,在阳光下焕发出不同的色调:淇蓝、浅黛、轻黄、淡紫……到处浮泛着一派诱人的水光。原来,海水纳进场区后,随着流程走动而不断变化,处处是怡人的“玻璃世界”。
海水随着时间的变化,进入不同的区域,大湖——蒸发池——初级滩——中级池——高级池,海水的浓度从3.2 度上升到20 至24度,随着海水浓度的不断上升,海水成分不断分离,当浓度到了25 度后,主要成分只剩下氯化钠,也就是通常称的原盐。
离开蒸发池、制卤区,进入制盐区。这就是结晶成盐的工区了。
过去的盐池,是用小块小块的“田”字概念来表达的。有坑坑洼洼保卤用的“卤缸”,有弯弯曲曲数不清的泥基泥池。几十年前的盐池,到处仍淤积着黑色的泥泞。后来,慢慢随着一场技术改造,无数的小池已合并为大池,一公顷面积的大池就仿佛是擦亮了的方镜,神气地镶在红柚木框框上,原来池和池之间,都砌上了淡红方砖的道路。
在盐场,盐池仍然分为沙石池和瓦片池,沙石池是工业盐,此盐经分拣、粉碎、洗涤、脱水、沉降分离、卤水净化、添加剂验收、检验、包装后,变为食用盐方可进入市场。
而瓦片池晒制的是高端盐,即不经过加工就可以直接食用的。就这样,从纳潮取水到收盐,29 天一个生产流程,确保了莺歌海盐的优良品质。但如果在这期间出现雨量较大的天气,所有生产工序要重新来过。
莺歌海食盐60载洁白如初
从1958年莺歌海盐场兴建,盐场如今已走过整整60年。再到盐场,当年热火朝天的场面已经不再,但盐场的天,依然是如此之蓝,盐场的盐,依旧如此之白。顺着当年运盐火车的铁轨,我们走近雪白的盐堆,一些男女盐工穿着工作服,有的在收盐,有的在洗池。
净盐池的海水变成奶白色,水里飘着一层层结晶的盐花,白花花的,四角八棱,像宝石花,闪闪发光,远看如同一片亮晶晶的水晶湖。冯亚武热心地告诉我们:“海水流到净盐池,已经蒸发到最高的浓度,就可以出盐了。我们盐场的生产过程和别的盐场不同,是采取海水自流法,只需要掌握盐池的浓度就够了。莺歌海的浓度最高,不但在全国是出名的,在全世界也是稀有的。”
60年来,莺歌海盐场在全国人民的心中洁白如初,莺歌海海盐依旧咸中带甜,虽产量不如从前,但品质依然存在。
如今,中国盐业总公司与海南省发展控股有限公司、海南省盐业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在莺歌海投资建设高端食盐生产基地、加工中心,培育食盐品牌。经海南省国资委批准建设的海南省莺歌海盐场自然盐精制厂,已于2009年3月2日 破 土 动 工,2009年8月26日竣工,2009年9月21日首次试产获得成功,2009年12月29日正式投产。该项目土建、设备投资合计约1326.70 万元。自然盐精制厂的建成投产,为增加公司产品附加值、保障全省食盐供应,起到重要作用。
(来源:海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