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监督,纪检干部组团开单子
2019-04-21冯彬
文/本刊记者 冯彬
说起这事来,巴中市巴州区凌云乡王家院村的几名失地村民还是心里有气,针对没法购买养老保险的问题,他们曾向村里的纪检小组长反映了多次,可就是拖着没解决。
直到一天有人带着附近村里的3个纪检委员一起来和群众座谈,对信访问题摸底调查,村民们悬着的心才放下来。不仅纪检组长变成了纪检委员,带队来的人也是大家从没听过的“中心村纪检组长”,虽然村民们还不太了解其工作方式,但变化带来的效果显而易见。
组团
村级监督工作一直让凌云乡纪委书记吴超头疼,村里的纪检干部,有的已经75岁,有的身患重病。吴超坦言,个别人就是为了从村干部岗位退下来后解决个“待遇”。更恼火的是,一个村里大家都是熟人,存在不愿监督、不敢监督的情况,监督力量甚至成了摆设。
这让乡镇层面的工作统筹也成了问题。在巴州区规模较大的曾口镇,有45个村(居),镇纪委书记陈桂权告诉记者,尽管有了专职副书记,但两个人实现日常监督显然不现实。
改革势在必行,巴州区首先撤销了村(居)纪检小组,同时每个村设置一个纪检委员职务。随后在今年3月,地理位置临近的3至4个村(居)被划分为一个工作区,并确定一个中心村(居),设立中心纪检组。中心纪检组长的任务是,对辖区党风廉政建设和党员干部廉洁情况进行动态监督,同时开展党风廉政宣传。
如何选人,成了一个“考手艺”的问题。巴州区纪委常委谢宏介绍,根据最初的想法,中心纪检组长从乡里的退休干部、离职村干部、德高望重的乡贤和在职优秀干部职工里挑,实践发现,最合适的还是在职干部中党性强、原则性强、有“纪检特质”的人,于是一些“七站八所”的优秀干部就兼任中心纪检组长,同时担任乡纪委委员。
前述王家院村村民反映的问题,被中心纪检组工作人员带回凌云乡纪委,在后续工作中查证村干部存在优亲厚友、违规购买失地农民养老保险的情况,相关村干部被免职。
从村纪检委员、到中心纪检组、到乡镇纪委、再到派出纪工委,从下到上,基层监督的网就这样越织越密。而从上到下,基层纪检干部们每个月都会开展常规学习,不定期交流经验,提升理论功底和业务水平。
巴州区曾口镇书台中心村纪检组长张泽义(右)在田间地头走访农户,调查群众反映的问题线索。
派单
冯德寿从村支书任上退下来后,当选中心村纪检组长,被监督者到监督者的角色转换,让他颇有心得,“以前干什么往往是一声令下,现在要更多面向群众服务”。虽然有时会得罪人,不过名声传开了,去哪儿都会得到干部群众点赞,有时检查发现村里财务公开不及时,找村干部说一声,“二话不说就改正了”。
工作中也有难题,中心纪检组不是一级纪委,无法单独和直接履行纪检干部职责,开展执纪监督工作。再加上组长属于兼职兼薪,工作内容难免产生冲突。
对此,巴州区乡镇纪委采取“下订单”的方式,实行一事一授权、一事一交办,并以授权日常监督事项和重点工作事项完成情况作为考核依据。
一次书台村实施社道硬化工程,有村民总觉得工程量不对,就私下去丈量路面,发现少了50米。村民将问题反映给了冯德寿,他带着村里的纪检委员和村民一起量,果然和合同里的工程量有差别,协调之后,工程方退了款。
“如果这种事不及时处理,可能会演变成信访问题。”陈桂权说,曾口镇的信访数量,2018年有4件,今年至今只有1件。
出现案件线索时,“订单”不仅可以下派,还可以往上派。巴州区纪委监委将全区划片设立3个纪检监察工作联动协作区,每个协作区设立一个派出纪工委,实行区纪委监委统一领导、区纪委常委(监委委员)统一协调、派出纪工委统筹组织、乡镇(城区街道)纪委力量和所辖村(居)纪检委员统一调配使用,开展片区联动协作。
在梁永纪工委书记杨忠川给记者展示的《呈请联动协作审批表》里,标明了线索来源和呈请联动协作理由等事项,遇到棘手的问题,乡镇就可以用这个“下单”,整合乡镇纪检工作力量,协作办案、联合办理信访。
“本次交办的问题线索涉及面广、时间久远、人员关系复杂,仅靠我镇纪检力量难以将问题核查清楚,请求纪工委派员支援。”前不久,杨忠川收到“单子”后,抽调了两名乡镇纪检干部帮助工作。最终调查得知,两名村干部涉嫌编造虚假资料,套取危改和易地扶贫搬迁资金24万余元,被立案审查。
不过,监督力量的充实仍然是基层面临的难题。杨忠川坦言,年轻人不愿意干,年龄大的多数能力不足,中心纪检组长兼职兼薪,缺乏明确的政策规定。此轮乡镇合并的机构改革,正是加强基层监督力量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