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滑绘画第一人”海稣:艺术教会我们如何善待生命
2019-04-21曾勋
文/本刊记者 曾勋
海稣把深邃的传统水墨技法通过轮滑与宣纸的摩擦,创造出新的水墨画韵味。
11月底的成都冬意已浓,国际金融中心(IFS)的言几又书店,正进行着一场特别的展出。海归青年女艺术家海稣在这里分享耗时5年编撰的图书新作《穿越美的世界历程》。
场地内,悬挂着海稣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水墨创新作品。画中高山、丘陵、丛林苍劲大气,斑斓色彩、层层水墨褶皱勾勒出山峦大川的轮廓、棱角。这是海稣用轮滑滑出来的,犹如一圈圈年轮记录着她的成长足迹。
1988年生于成都的海稣毕业于美国旧金山美术学院,后在美国加州美术学院取得硕士学位,现为成都大学特聘副研究员。她是中国美术家协会四川分会会员,致力于中国水墨绘画世界性语言的探索,被英、法、美等国际主流媒体誉为“世界轮滑绘画第一人”。
相继在美国硅谷亚州艺术中心、旧金山艺术学院、798当代艺术馆等地举办画展,海稣坦言,每一次都是自己亲力亲为,大箱小箱地搬自己的画作、布展……她身上那种成都姑娘特有的热情、独立与灵动,如同她的作品一样,散发着刚柔兼并的艺术气息。
坚守:美国名校高中毕业,回成都参加高考
谈起创作的心路历程,海稣说对自己影响最深的,是一个人和一座城。
这个人是他的父亲,海稣向廉政瞭望记者回忆,“儿时受父亲影响很大,他是一个很传统的书画家,他周围有不少书画家朋友,我在与他们的交谈接触中获益匪浅。”从小便与文房四宝接触的海稣,15岁时的水粉作品《故乡》便获得美国《世界日报》举办的“维他杯”少儿绘画比赛优秀奖。父亲对海稣的影响,不光是技艺的传授,更有德行与智慧的感染。
对于海稣来说,精神母体是一座城池——成都。小时候她游历于青羊宫、浣花溪,感受历史幽深处的况味,也在琴台路寻觅卓文君与司马相如的爱情故事。
14岁时她在美国曼哈顿读高中,异国求学,陌生的环境让年少的她倍感孤独,也让她想念家乡的一切。高中毕业后,她做了一个让很多人无法理解的决定——放弃去世界知名学府求学的机会,回成都参加高考,最后考入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本科绘画专业。
中国山水画巨匠黄宾虹曾作诗感叹“入蜀方知画意浓”,对于海稣来说,蜀中的山水是她取之不竭的灵感来源。“每一名艺术家都有属于自己的精神母体,灵感滥觞于此,不管走多远,那里必是心归处吧。”海稣说,“水墨是东方艺术的瑰宝,要系统地习练中国绘画技法就要回归到传统艺术本源,在母体中汲取营养,家人都理解和认同我的想法,不遗余力地支持和帮助我。”
大学毕业两年之后,她考入旧金山美术学院和加州美术学院继续深造。她“在中美两国之间穿梭,感受两种文化的冲击和洗礼,学习两者的优点。”如果说成都的历史底蕴渲染了海稣的传统文化底色,那么,异国文化的包容,则帮她打开了一扇艺术创新的大门。
艺术家的锤炼和成功,必定是漫长而艰辛的厚积薄发,海稣讲起当年“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回忆,更多的是感恩。
那是在加州美术学院读书时,一名教授让她在一周内完成100幅小油画。这个工作量大得惊人,但海稣知道,这是登堂入室的必经之路,她眉头都没皱一下,硬是咬牙熬夜一周,最后完成了一百零一幅小油画。这名教授因此对这名绘画系唯一的中国学生刮目相看。
创新:呈现民族的东西,不一定要照搬
2013年,在旧金山美术学院求学的海稣“突发奇想”,如果将自己喜欢的花样滑冰跟传统水墨画结合起来,身姿优雅与水墨酣畅,将会产生怎样的艺术碰撞?
说干就干,她在轮滑上装上外挂墨盒,在宣纸上滑行创作,一开始却遇到了出墨不均的难题,滑出来的痕迹深浅不一,极不自然。经过不断的技术改进和刻苦练习,海稣设计出了打点、重压、旋转等技法,把深邃的传统水墨技法通过轮滑与宣纸的摩擦,创造出新的水墨画韵味——由柔美婉约转向坚实遒劲,由小巧雅致转向粗犷大气。
“这是身心的较量,不断否定自己,在痛苦摸索中一步一步艰难推进。时常茶饭不思,彻夜难眠。”最终,发自内心的热爱让她坚持下来,她用两年时间,用轮滑创作出了《血脉山河》,寄托了海外学子对故国家园的热爱。
在2015年加州美术学院应届研究生毕业作品展上,这幅长15米,宽6米的水墨巨作被悬挂在展场最明显的位置,成为了展览的焦点。
当时,一位老人来到巨幅水墨作品前,问海稣,你知道我是谁吗?海稣有些疑惑,问“您是学院老师吗?”老人笑着说,“我是你们的院长,因为你为我们学院争得了荣誉,我要与你合影留作纪念。”
“呈现我们民族的东西,不代表一定要原封不动地照搬,水墨画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一直在‘进化’。南朝梁时的顾恺之、张僧繇,画山水不以笔墨勾勒,人们当时称‘没骨山水’,是自成一家的。关仝、范宽、董源等水墨画大家也都各自有自己的特色,山水南北两派北雄而南秀。所以说,不同时代不同流派都有自己的尝试,这才是艺术的生命力所在。”海稣表示,现在有不少中国的艺术家在探索中国传统水墨的国际化表达方式,自己只是其中之一。
从《峨眉金顶》《梦萦三峡》《长水远山》,海稣创作的轮滑水墨作品已在纽约、旧金山、北京、成都等多地展出,让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都看到中国的大山大水、领略中国水墨之美,她也被一些国际媒体称为“世界轮滑绘画第一人”。
然而,海稣自己都记不起来,在宣纸上摔伤过几次。“在这个世界上,艺术家总是比一般人更加感性化和情绪化,这也许与艺术思维、艺术创造的特点有关。”在她看来,与那些艺术殉道者的苦难人生相比,生在今天是一种幸运。
沉淀:育大家,先育人心
如今,在成都大学艺术学院任教的海稣,汲取国外课堂教学的优点加以创新。在美术史的第一堂课上,她总会告诉学生:“艺术不会确保让每个人都能成名成家,但能够培养起你们的审美眼光,懂得如何过一种富于生活美学的、有品位的生活。当然,所有的大家,都有敏锐却沉静的内心。”
成都大学海外教育学院院长杜洁表示,“创新者、传播者、践行者”是海稣的三个标签,作为艺术知识传播者,她不仅在成都大学任教,创立“海稣艺术平台”推广中国艺术,更耗时5年时间撰写了艺术史专著《穿越美的世界历程》。
“生活中处处都能培养出艺术品位,艺术并不是艰深晦涩的东西,艺术首先是人性化的,是创造性生命的体验,同时也是愉悦的。”海稣认为,一部艺术史就是审美创造的历史,而艺术的审美就在日常生活之中,我们只有沉淀下来,用心观察,才能发现生活的美。
学习和教授中外美术史时,海稣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手中的课本大都沉闷晦涩,为什么不能有一本轻松的艺术史读本呢?基于这样的初衷,在创作、教学之余,她开始撰写一本适合现代年轻人阅读学习的艺术史读本,既有专业水准又容易阅读,《穿越美的世界历程》由此慢慢酝酿成型。
当然,艺术批评与艺术创作一样,都是开放的。在创新过程中,海稣也听到过一些不同声音,有人认为她的创作技法偏离了传统水墨画。“对这些声音我不会抵触更不会反击,反而促使我更冷静的思考。海能博大在于容纳千万条河流,人能强大也在于能够历经千万次打磨。”
如今,除了艺术创作,海稣也在艺术教育领域探索。她发现,当前中国艺术教育任然存在一些不足,尤其是学贯中西的艺术老师资源稀缺,许多教科书不好读也难懂,学生感到枯躁乏味。
“人生在于选择,选择决定命运。在历史上,有些人出生的家境本来不错,职业也比较好,但这些人宁可去过清贫、寂寞的日子,依然坚定不移地投身艺术,哪怕以后默默无闻。艺术不仅给了我们生命的力量和高度,也教会我们如何善待生命,感恩生命。”如今的海稣,有宁静的心境,炽烈的情和不罢休的偏执,探索着她的艺术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