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财政政策选择研究

2019-04-20刘增妍甄欢欢董晖

海峡科技与产业 2019年10期
关键词:协调发展财政政策区域经济

刘增妍 甄欢欢 董晖

摘要:中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区域经济不协调的问题。区域经济的不协调有着合理性的一面,总体而言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长期的经济不协调发展将会限制国民经济的全面、稳定、快速发展,因此,国家的有效调控尤为重要。财政是国家实现调控的重要途径之一,研究财政政策的选择对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财政政策;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F120            文献标识码:A

在经济发展的初期,区域之间的发展往往呈现不协调的状态,这一问题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其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不同区域之间发展的要素、地理环境、历史背景等因素影响。中国的东部地区,由于地理位置优越,逐渐拉开了与西部地区的发展差距。中国东部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不协调,东西差距、南北差距较大,在同一区域内,地方与地方之间经济发展不协调,主要表现为区域间GDP总量的差异。

此外,由于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依然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导致国家财政力量有限,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协调将持续存在。改变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必须通过各种政策、方式进行规划实践,将财政政策与其他各项国家政策相结合,形成完善的政策体系,共同推动区域经济的和谐发展。经济发展不协调不利于社会经济的持续稳定,因此,必须采用合理的财政政策来改善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现状。

1 财政政策的职能

现代经济是混合式发展的经济。市场的自然调控与政府的调控共同导向着经济发展,两种调控之间呈现互补的姿态。财政政策是一种调控方式,政府通过财政政策的选择和制定,对经济发展进行调控。因此当前的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应当通过财政政策来实现其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重要职能作用。财政政策的职能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1 优化资源配置

市场经济中,市场的调节不是万能的。因此市场失灵的过程中,政府应当进行合理的宏观调控,而选择合理的财政政策可以实现更有效的调控。资源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在发展过程中地位不断上升。随着经济的深化发展,资源利用率低、需求量大的矛盾日益加深。合理的财政政策可以在社会范围内对资源进行配置优化,弥补市场调节的缺陷,在市场调节无法起到有效作用的地方进行合理的补充引导。资源配置的优化还体现在税收政策中,国家通过税收政策的变动来引导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的转型,从而实现绿色经济的循环发展。

1.2 稳定经济发展

财政可以在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有效解决部分社会问题。例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社会保障问题的出现,需要由财政来解决。通过财政支出的优化,对于社会公共问题、区域内基础设施建设等进行统一的规划处理,通过财政的倾斜加快科教文卫事业的发展,为经济发展提供配套的条件,稳定经济的发展。

2 财政政策现存问题

财政政策是根据国家的发展所制定的,需要进行不断的改革与深化。从东部优先发展到西部、中部、东北大开发,重工业、轻工业、高新产业的开发的不同政策都促使不同区域间出现了不协调的发展。对于不同区域内的经济发展问题,我国已经制定了完整的发展战略并实现了基础的目标。经过多年实践区域经济发展已经取得了不俗的成果,但是实际仍存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1]。除去区位因素、资源因素等客观因素的原因,现有财政政策的不合理性也加剧了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2.1 区域间财政投资差距过大

在经济发展的早期,国家的发展重心在东部,经过长期的发展,东部经济已经迅速崛起。在发展的过程中,国家的财政投资集中在东部地区,推动经济发展,人才与资金向东部地区涌入。其他地区缺少相关政策的扶持,在经济发达地区的带动下才逐步发展,相对而言,地区发展较为落后。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公共服务及基础设施水平的落后导致经济发展的滞后,其余地区人才与资金涌入量较少,企业发展的环境与东部地区相比更加困难。财政投资的差距促使区域发展的差距不断扩大。

2.2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尚未健全

我国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尚未健全。当前的财政制度结构不合理,存在多种问题。首先,针对我国不同区域财政收入紧张的现状,难以有效解决。不同的区域之间因为实际状况的不同而导致财政收入差别较大的问题依旧严峻。其次,当前我国的财政制度改革尚未深化,原有的“基数法”对应的财政转移支付规模过小,力度不足,不符合当前的基本国情。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问题导致地区财政能力的差异,进一步导致了公共服务以及基础设施的不足,区域经济发展的迟缓。

2.3 地方财政紧张、支出不合理

当前我国地方财政支出结构不合理,财政管理科学化尚未完全实现。在财政支出中,大部分支出都属于行政管理支出。这样的支出结构不利于提高财政的使用效率,地方政府行政管理支出占比过高,导致其余项目支出不足,在原本财政收入有限的状况下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建设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需求。基础设施薄弱进一步导致资金、人才引进困难,文化教育投入不足导致人口素质不高,科技水平落后,这些因素严重地制约了地方经济的发展[2]。尤其是在部分貧困地区,财政十分紧张,甚至无法满足基础支出,更无力进行有效的投入,导致了许多区域内存在严重的发展不平衡状态。

3 财政政策合理选择

3.1 财政体制的全面化、系统化

首先国家在安排财政投资时,应当突出重点,首先集中力量进行重点项目的扶持,而不是进行广泛的财政投资。合理的财政投资分配可以促使经济快速发展,国家通过财政投资扶持落后地区,促进当地的公共服务及基础设施建设的开展[3]。其次,在财政投资的过程中,应当调整间接投资与直接投资占比结构,以间接投资为主,直接投资为辅。在区域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直接投资虽然见效快,但是对其他资本的诱导作用发挥不足,导致资金单一,企业过分依赖政府的投资扶持。此外,对于融资的途径应当更加广泛化,通过国家财政投资为引导,吸引更多的私人、外企等资金入股,可以采取包括合资、控股或参股等多元化的资金形式组成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式,对于重要的项目,国家可采用绝对控股的方式经营发展。

国债投资是吸引资金的良好手段,也是财政体制的一部分。设置地方性的国债投资,根据发展的实际状况合理地将国债资金拓宽,可以筹集更多的发展资金,对于引进资金,提高资金利用率有着巨大的作用。此外,应当从拉动内需的角度,提升国债资金的使用率与管理水平。在经济薄弱地区安排多种经济效益高的项目与设施建设,保证国债项目有序运作,从中产生经济效益保障国债的发行与偿还。其次,调整经济发展薄弱地区的收入分配方式,增加当地居民的消费。通过开发市场,提升收入与消费水平;培养新型产业、发掘新兴消费点;支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低收入居民消费安全感的提升,促进消费的发展;鼓励投资创业等手段。

在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规范化的实施有着重要的作用。我国在改革开放引入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始终坚持过渡时期的财政转移支付方式,转移支付的力度较小。随着经济的发展,促进区域经济和谐发展的要求,国家应当提升财政转移支付的比重,向经济发展薄弱地区倾斜。提升财政转移支付的比重包括提升总量、提升规模,根据区域的不同情况因地制宜地实施规范化的财政转移支付举措。

建立区域经济发展的基金,设立专项的基金支持,可以吸收地方政府与社会的捐赠。同时,基金资金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引进其他地区、私人、企业、外商的投资。对于创业行为以及就业项目进行政府的扶持与鼓励,通过补贴的方式支持创办多种形式的经济活动。此外,对贫困居民,低收入居民进行信贷的扶持,鼓励贫困家庭开展多种经济活动,根据不同的经济活动给予合理的补贴,进行鼓励与扶持。

3.2 税收政策合理调整

对中央与地方的共享税分配比例进行合理调整。通过中央政府的税收返还,逐步缓解各地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地方财政紧张的问题。由于经济发展薄弱地区自身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当地的财政能力相对薄弱,造成地方的区域性公共品无法满足当地居民生产生活的需要,限制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另外,我国的地方税划分尚有不合理之处,合理地调整地方税的划分可以有效缓解地方政府财政紧张的问题。此外,在地方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可考虑将企业所得税纳入共享税中,可以有效增加地方财政的收入,缓解财政紧张的现实问题。

完善税种体系。我国当前的税种设置尚不完善,部分还存在不合理性。例如在增值税的抵扣制度上,我国当前增值税抵扣主要以生产型税种为主,相对而言消费型税种较少。但是增值税体系的转变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判断转变,作为改革的基础,可以在部分重点扶持的产业内,选取部分行业进行小范围的试点,结合实践所得逐步推广转型。除了增值税抵扣的转型,资源税也可以进行相应的调整。国家可授权地方政府依据区域内的经济水平合理调整税率,增加地方财政收入,提升地方政府宏观调控能力[4]。另外,对于企业所得税,当前外资企业在东部发达地区有着优惠政策,但在其他地区,优惠政策不突出。因此可以考虑通过企业所得税的转变,将优惠政策向经济薄弱地区倾斜,引导外资企业向经济薄弱地区发展。

制定有利于经济薄弱地区经济建设的收税政策,对纳税人、区域以及征税的对象进行优惠。通过税收的优惠政策,打造和谐公平的发展环境,用税收进行调整,在开发过程中保护资源及环境,同时必须保证税收优惠政策的合理性,以避免盲目地优惠政策导致经济发展的脱节。制定税收优惠政策的同时,必须坚持完善税收法制体系,坚持依法治国的方针,保障法律法规高度强化政策的制定与转型。

3.3 财政支出政策不断完善

首先,财政支出政策应当以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为主。国家必须加大财政投资,吸引多方的力量与资金参与经济发展。在地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通过合理的财政支出对优势产业进行扶持。基础设施建设是经济发展的保证,在满足人民生活需要的同时,满足经济长远发展的需要,推动经济的和谐发展。

其次,加强对文化教育的财政支出。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根本,人才的培育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与转型,因此,国家的财政支出应当向文化教育事业倾斜,保证义务教育的普及,提高人口素质。通过财政支出的优化,对于社会公共问题、区域内基础设施建设等进行统一的规划处理,通过财政的倾斜,加大对科教文卫事业的投入,为经济发展提供配套的条件。除基础设施与文化教育事业外,高新技术的财政支出同样重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产业的转型,走可持续发展的路线,促进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高新科技、人才培育等设立优惠政策,以吸引大量的人才资源。

最后,财政支出应当推行补偿政策。对于贫困地区而言,缺乏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与条件,通过财政的补偿帮助贫困地区发展经济更加有效。财政的补偿有利于缩小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但是财政补偿政策应当符合实际情况,应在重点地区进行财政补偿,尤其是少数民族地区以及贫困地区。通过财政补偿确保脱贫、扶贫的有效开展。

3.4 财政管理的逐步加强

财政管理是财政政策制定、财政支出的科学保证,必须对财政的收入、监督、分配、支出进行科学的管理,才能达到财政使用的最大效益。首先,应当建立科学的财政预算制度,对财政进行科学的管理,在管理体制的基础上实现财政的透明,杜绝财政腐败。

其次,对财政系统结构进行优化,保证国家财政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减少不必要的财政支出,高效地利用资金,同时建立财政的监督机制,对于财政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督检查,完善财政监督体系,将财政资金的使用落到实处。

不同区域之间经济发展不协调的产生原因有着多个方面,除了区位条件、资源条件等自然环境条件之外,还有不同历史时期国家政策的导向作用造成發展的不协调。从东部优先发展到西部、中部、东北大开发,不同时期对于重工业、轻工业、高新产业的不同政策都造成不同区域间发展不协调。其次是我国的财政、经济制度尚未优化。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经济发展薄弱地区无法紧跟发展的节奏,面临的挑战愈加严重。必须采用合理的财政政策来改善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和谐现状,提升综合国力,促进经济的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将财政政策与其他各项国家政策相结合,形成完善的政策体系,共同推动区域经济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知音.财政政策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02.

[2] 周金荣.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财政政策选择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7(7):39-41.

[3] 贾敬全.我国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财政政策[J].经济研究参考,2011,33(48):9-11.

[4] 柴友兰,吴强.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财政政策选择[J].财会研究,2004,25(5):8-10.

猜你喜欢

协调发展财政政策区域经济
预算执行紧缩下的积极财政政策
下半年促经济稳增长积极财政政策将更加积极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财政政策转型
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协调发展探究
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产学研用合作模式实践研究
基于物流经济的区域经济增长研究
中国社会信任基础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研究
大湘西地区人口流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以协调的发展理念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
浅析建国初期稳定物价的财政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