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青岛蓝谷发展成效及经验体会
2019-04-20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所课题组
国家发展改革委产业所课题组
近年来,青岛蓝谷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精神和中央关于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部署,以助推海洋强国战略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为己任,充分发挥青岛市海洋科技名城效应,抢占全球海洋科技制高点,以海洋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积极建设以海洋科技教育为特色、海洋高端产业为支撑的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取得了明显成效,积累了不少经验,值得沿海地区借鉴。
一、基本情况
青岛蓝谷核心区位于崂山北麓、黄海之滨、鳌山湾畔,包括即墨区鳌山卫街道和温泉街道,总规划面积443平方公里,其中陆域面积218平方公里(可供开发面积97平方公里),海域面积225平方公里。
(一)海洋科教资源最为雄厚
高端海洋科技资源与涉海高端人才聚集是蓝谷两大鲜明特点,在全国最具优势。青岛蓝谷自成立以来,新增了一大批海洋科技创新平台,形成高端科研平台竞相聚集、创新活力涌动迸发的海洋科研教育高地。其中,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是我国海洋科技领域目前唯一试点运行的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是全国唯一、世界第五个深海基地,是“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和“科学号”海洋考察船的母港。
(二)区位优势明显
蓝谷地处中日韩自贸区中心位置,位于山东半岛的东端,也是环黄渤海的中心,是山东省蓝色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区域。蓝谷紧邻青岛市中心,距离青岛流亭机场30公里,距离青岛火车北站40公里,可依托滨海大道、济青高速、青龙高速、青威高速、蓝谷城际铁路、机场高速、港口码头等多条陆海通道沟通对外联系,对内依托青岛、面向山东半岛城市群、黄河流域、京津冀都市圈、长三角地区,对外与韩国、日本隔海相望,辐射带动范围广阔,区位条件独特,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三)生态和海洋资源禀赋良好
蓝谷山、海、湾、岛等自然资源组合优势突出。蓝谷依山傍海,风景秀丽,气候宜人,环境优美,森林覆盖率达到50%以上,人均绿地面积超过20平方米。鳌山湾、小岛湾等8处海湾共计海岸线长32公里,海水水质良好,是青岛最优最美的滨海岸线之一,具有发展海洋经济的良好生态环境基础。区内拥有滩涂、海岛、岸线、渔类、近海及海岸湿地等多种海洋资源,海洋资源禀赋相对较好。类型多样的海洋资源与鹤山、东京山等山体和温泉河、大任河、皋虞河和王圈水库、石棚水库等河流水库资源相结合,形成多元化的陆海自然资源组合特点,为蓝谷发展海洋经济、实施陆海统筹提供了良好的自然资源保障。
(四)文化旅游资源丰富
蓝谷拥有独特的海洋文化资源,温泉街道拥有国内唯一的海水溴盐温泉,区内有渔家宴、农家宴等特色海洋饮食文化。有鹤山、天柱山等道教文化,王吉墓群、丁戈庄遗址和东京山神应殿等历史文化,还有马山文化旅游山会和天井山庙会等民俗文化节庆活动,具有发展文化旅游的资源优势。
二、主要成效
(一)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经过多年发展,蓝谷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2012—2017年,蓝谷地区生产总值由44.8亿元增长到77亿元;三次产业结构从16∶50.3∶33.7调整为14.2∶41.6∶44.2,服务业占比提高10.5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由103.8亿元增长到183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由4.4亿元增长到10亿元;海洋经济生产总值由4.3亿元增长到11亿元;高技术企业数量由1个增加到9个。在海洋科技创新、海洋新材料、海洋生物产业、海洋装备等较快发展基础上,随着旅游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显著提升,以旅游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获得了快速发展。
(二)海洋科技研发能力全国领先
蓝谷初步形成海洋科技及产业生態圈,核心圈层由22个国家级海洋科研平台构成,中间圈层是22所高等院校设立的海洋科研方面的校区、研究院和创新园,外围圈层是已落户的280余家各类科技型企业,以及不断积聚的众多高端海洋创新创业项目。西北工业大学青岛研究院等8个高校研究院已开展工作,培育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101个,签订国际科技成果产业化合作协议10个。
(三)海洋科技孵化载体建设成效显著
近年,蓝谷累计建设海科研发中心、海科创业中心、蓝谷创业中心等21个孵化器,载体面积达240余万平方米,其中获资质认定孵化器达8家,孵化载体内注册企业总数256家。蓝谷创业中心被认定为青岛市标杆孵化器,组建“海洋+”专业创客空间10家,其中海创众创空间入选国家级众创空间,贝壳创客入选省级众创空间。科学计算与系统仿真平台等5个国家级公共研发平台陆续建成启用。孵化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达到234家,青岛罗博飞水下机器人等科技型企业投入运营。
(四)交通等基础设施不断改善
蓝谷核心区与青岛市区的地铁投入运行,使蓝谷与市区的通勤时间缩短为半小时,进一步促进了蓝谷与青岛交通运输体系衔接。智慧城市、海绵城市和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全面展开,市政道路、管网等配套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一批学校、医院等基本公共服务平台,以及专家公寓、人才公寓等安居工程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商业娱乐、休闲健身等配套设施日益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能力明显提升,有利于促进青岛蓝谷产城融合加快发展。
(五)体制机制改革取得新进展
一是创新行政管理体制机制。机构法定化改革和职员化改革稳步推进,建立了蓝谷理事会决策、管理局执行、监事会监督的体制机制,为全市机构法定化和职员制改革进行了先行先试。成立一站式行政审批服务中心,为有效承接青岛市、即墨区授权委托审批事项、提高行政审批效能奠定了基础。二是创新融资方式。引进建设银行、中国银行、青岛农商行等多家金融机构在蓝谷设立支行。设立蓝谷金融超市,引进保险、担保、资本管理、证券、中介服务等战略合作机构,打造一站式金融服务平台。强化财政专项资金引导,依托天津大学青岛海洋工程研究院与社会资金共同设立总规模2000万元的青岛市海洋工程与技术智库联合基金,加强对海洋应用基础研究的支持。成立创业投资公司,负责创业投资和技术转移。青岛蓝谷科技金融服务中心正式挂牌,与12家科技金融机构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初步搭建蓝谷一站式科技金融服务平台。三是创新发展模式。创新功能区与行政区一体发展新模式,青岛蓝谷与即墨区在人员配备、财政收支管理、督查考核、产业示范园建设等实行联动。
(六)开放合作步伐加快
近年来,蓝谷依托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坚持抓协同、搭桥梁、促合作,科技合作重大平台相继建成,对外合作交流不断深入,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与美国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等世界海洋强所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规划建设五大海外研究中心,构建全球协同创新网络;主办2016年“气候变化及其可预报性研究项目”(CLIVAR)开放科学大会和2016全球海洋院所领导人论坛,发布“未来海洋青岛共识”宣言书,在全球海洋科技领域留下“青岛印记”。蓝谷已连续两届成功举办中俄工科联盟年会,连续两年成功举办中国青岛海洋国际高峰论坛,创建了中国青岛国际海洋科技展览会等品牌。山东大学青岛校区与德国、美国、英国等世界知名高校和研究机构开展合作办学和科研攻关。
(七)军民融合发展深入推进
蓝谷正在探索建立统一领导、军地协调、上下联动、需求对接、资源共享的体制机制,一批军工科技项目陆续签约入驻,军民融合進程不断加快。依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家深海基地、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和北海分局监测预警基地、中船重工七二五所等机构,引进建设航空产业,促进海洋遥感与导航、立体探测和浅谱系化载人潜器应用领域的产业化,建设军民信息资源共享的海洋大数据分析平台。与武汉理工大学青岛研究院共同建设军民融合研究所,研究通讯信息电子及其民用化,发展电子信息产业。与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合作,建设量子保密通信技术、网络空间信任管理、可信计算技术、公钥密码研究等方面的研究中心,发展保密安全产业。
三、基本经验
一是坚持顶层设计,实行多规合一。思路决定出路,定位决定地位,蓝谷以打造“中国蓝谷海洋科技新城”为发展目标,争创国家海洋科技自主创新示范区,成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主引擎和我国科学开发利用海洋资源、走向深海的桥头堡。在这一高标准定位要求下,蓝谷在规划建设之初就以国际顶尖设计为理念,坚持产城融合发展,突出刚性约束和弹性引导,加强城市发展顶层设计,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建立了完善全域统筹、城乡统筹、陆海统筹的城乡规划体系,实现了总体规划、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多规合一”。
二是坚持创新引领,推动转型升级。深入实施科技兴海战略,全面整合科技资源,搭建海洋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平台,完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突破急需的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推动海洋科技由跟跑向并跑领跑跨越、由技术支撑型向创新引领型转变。依托高校院所和国家级科研平台,引进上下游产业链研发机构,推进产学研联盟建设,最大程度地利用全球创新资源,推动关键领域核心技术重大创新突破,抢占世界海洋科技创新制高点。依托“鳌山人才”计划和各类创新平台,向全球海洋高端人才吹响“集结号”,引进国内外院士、国家“千人计划”专家等高层次人才近200名。
三是坚持体制改革,注重政府推动与发挥市场作用相结合。在推进蓝谷建设过程中注重将政府推动与发挥市场作用相结合。一方面,通过战略、规划、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以及发展平台的搭建和基础项目的有效带动,构建统一开放的市场平台。加大海洋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投入力度,成立以政府出资为主的孵化种子基金。另一方面,注重引导民间资本、中小企业共同参与海洋经济相关重点领域开发建设,为加快蓝谷海洋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四是坚持转变政府职能,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启动蓝谷机构法定化和职员管理改革,建立人员能上能下、薪酬能高能低、岗位双向选择的体制机制。积极承接青岛市级经济管理权限。推进“一门式”审批服务,提高行政审批效能和透明度。
五是坚持区域联动,统筹区域布局。蓝谷顺应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强与周边地区合作,实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促进区域海洋经济协调发展。按产业链条整体布局,突出了“区域协同、多园联动”的理念,在即墨省级高新区、经济开发区设立蓝谷产业发展示范园,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实现联动发展。
六是坚持绿色发展,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相结合。蓝谷高度重视海洋生态保护工作,在推进海洋经济发展过程中,秉持“开发与保护并举”的理念,坚持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相统一,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把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放到突出位置。在工作中采取了一系列法规、行政和经济手段相结合的办法,为加强海洋生态保护,促进人海和谐,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执笔人:费洪平、邱灵、李淑华、王海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