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管合成”创新思维课程改革研究

2019-04-20陈小慧陈晓诗

科技视界 2019年4期
关键词:创新思维课程改革

陈小慧 陈晓诗

【摘 要】国家领导人重视创新,高校加强创新课程建设之际,我校教师创设了“工管合成”创新思维及应用这门课程,该课程采取了“在线课程+线下课堂+实践”的教学模式,将大学生创新思维与其实践能力相结合。为了解这门新开设课程的教学效果,作者对其任课教师进行访谈,对上课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学生对课程的满意度较高,跨专业跨年级选修课的教学效果好于单一专业的必修课。原因可能有三:一是跨专业的思维碰撞;二是通选课学生的主观意愿比较强;三是通选课的学生年级更低。因而建议在低年级开展跨专业的创新思维课程的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团队创新能力。

【关键词】创新思维;课程改革;工管合成

中图分类号: G642;TP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9)04-0101-004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04.039

Research on Innovative Thinking Curriculum Reform Based on Combination of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CHEN Xiao-hui CHEN Xiao-shi

(Guangzhou College of South Chin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800, China)

【Abstract】The state leader thinks highly of innovation. The university strengthens the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on curriculum.so that our teachers offer a course called Innovative Thinking and Practice Based on Combination of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This course adopts the teaching mode of “online course+off-line classroom+practice”,and combines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ve thinking and practical ability. To learn of the teaching effect of this new course, we interview with their teachers, and use questionnaire survey to the students. The result shows that students are very satisfied with the course. The teaching effect of cross-major and cross-grade elective courses is better than that of single-major compulsory courses. There may be three reasons:one is the thought collision between different majors, one is strong subjective will of the students in elective course, and the last one is the lower grades of the students in elective course. Therefore, we suggest that the innovative thinking courses should be carried out in lower grades, and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eam innovation ability.

【Key words】Innovative thinking; Curriculum reform; Combination of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0 引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创新发展,数次强调“创新”对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作用,他强调“变革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谁排斥变革,谁拒绝创新,谁就会落后于时代,谁就會被历史淘汰。”[1]创新思维的培训是创新体系中非常关键的环节。因而在高校课程建设中,始终要坚持把握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特色,坚持学以致用,加强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应用。“工管合成”创新思维的课程,采取了“在线课程+线下课堂+实践”的教学模式,将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与其实践能力相结合,有利于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拓展和教学质量的提升,最终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1 当前创新思维教学现状

创新思维又称创造性思维,与之含义相近的有创新能力、创新教育、发散思维等。截止至2019年2月19日,经查阅中国知网(http://www.cnki.net)上与有关创新思维的文章,以“创新思维”为关键词共找到28510条检索记录;以“创造性思维”为关键词共找到27964条检索记录,以“创新能力”为关键词共找到37246条检索记录,以“创新教育”为关键词共找到14245条检索记录。然而在“创新思维”关键词检索结果里面搜索“教学方式”“教学改革”“课程改革”“课堂改革”等关键词时,检索记录分别只有1011、482、73条;而在“创造性思维”关键词检索结果里面搜索到以上三个关键词的检索记录分别由990、412、59条,这些被检索到的论文的研究对象,将近2/3是中小学生,仅剩不到1/3针对大学生。

随着高校对创新思维类课程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高校里开设的创新类课程也多了起来,但基本上都是各自学科上的创新思维的培养,且基本上都是常规的课堂教学。关于“工科”与“管理”相结合的创新思维教育比较少,其中能够以“在线课程+线下课堂+实践”的教学模式开展的就更难能可贵了。

2 “工管合成”创新思维的教学方式

“工管合成”创新思维课程将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大学生实践能力有效结合,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突破固有的思维定势,了解创新思维的原理和方法,通过理论讲解、案例分析、实践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使用方法,让学生能前瞻性的根据现有的市场环境产生创意的概念,把创意从概念到产品及服务的具体化塑造,并且让创意概念最终在市场落地、实现商业化的运作。

“工管合成”创新思维课程打破传统教师一言堂教学模式,通过交流、辩论,师生双边探讨的方式,构建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形成“创新交流+教师讲授+创新训练”的新型教学模式。该模式能有效提高我校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质量,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拓展。

2018年上半年“工管合成”创新思维实验班开设全校通选课1个班,2018年下半年开设全校通选课1个班,经济学院增设3个班,外国语学院增设1个班。笔者对“工管合成”创新思维的授课老师进行了访谈,并对参与课程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3 “工管合成”创新思维的教学效果分析

3.1 授课教师现状分析

“工管合成”创新思维课程的授课团队综合性强,既有企业经营管理实践经验丰富的高级经济师,也有教学科研经验丰富的内聘副教授、讲师,还有熟悉互联网技术、创新能力强的助教、教学骨干,专业上既有经管营销,也有机械、自动化。该团队已编制了课程相关的教材,并通过对青年教师培训,对其进行教学观摩,采取集体备课、外出参观学习、科研申报倾斜、既压担子又提供平台等方式帮助和促进青年教师成长。

该门课程的授课方式比较多元化,有教师PPT理论授课,案例分析,也有小组讨论,还有大量创新思维测试,也有动手实践。全校通选课的小组由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所以每一次小组讨论的时候,都是一个跨专业的思维碰撞过程。学生最终提交的思维创新视频作业、产品设计说明书及其营销方案都体现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充分的锻炼。

3.2 问卷设计与发放

3.2.1 问卷设计

本研究的测量工具由研究者自行编制问卷,为结构式问卷,计分方式采用的是李克特量表(Likert-type scale)。李克特式量表法通常以4-6点量表法,为多数研究者采用,其中以五点量表法的内部一致性较佳(吴明隆,2003)[2],因而本研究问卷采用了5点量表法。

将问卷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基本信息,涉及被调查者的年级、性别、专业以及学业水平等四个方面;第二部分主要调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包括对课堂形式的兴趣度、课前预习、课后作业、课中参与度四个方面;第三部分则是调查学生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预习的效果、教师授课质量、课后作业效果、团队能力的提升、创新思维的提升、综合素质的提升等6个方面;第四部分则考察学生对该门课程教学方式的认同度,包括教学效率、教学形式、是否推荐、理论丰富度、操作实用性等5个方面。

被调查的学生要求指出他或她们对该题目所表述意思的认同程度,做出五个等级的回应:1非常不同意,2不同意,3一般,4同意,5非常同意。

3.2.2 问卷发放及回收情况

问卷调查分2学期进行,调查的对象是 “工管合成”创新思维课程的学生。2018年上半年仅有全校通选课1个实验班,31位同学。2018年共开设5个班,其中全校通选课1个班,44人;4个专业课班级,其中日语1各班共计53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文章后续统一将其简称为“国贸”)3个班,人数分别为95、87和82,两个专业的学生年纪均为大三。

2个通选课的班级采取了全员调查,共发放75份问卷,收回75份有效问卷。而国贸专业则采取整群抽样,抽取了国贸1、3、5班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共发放130份问卷,有10人未交回,有2份无效,故有效问卷为108份。而日语班由于缺乏好的比较对象,也错过了调查的最佳时机,因而没有对其进行问卷调查。

3.3 问卷调查数据分析

3.3.1 问卷信度与效度分析

对第一次开课的通选课实验班回收的31份问卷,用SPSS进行可靠性分析,Cronbach的Alpha系数为0.945,表明量表的信度较好,项目设置合理。大于等于0.9表明量表的信度较好;0.8-0.9表明信度可以接受。0.7-0.8有些项目需要修订;小于0.7表示量表中有些项目需要抛弃。

因子统计资料的KMO系数,本例的结果为0.793,表明量表的效度较好,所测量到的结果能反映想要考察内容较为吻合。KMO的值在0.9以上,表明非常适合做因子分析;0.8-0.9:很适合;0.7-0.8适合;0.6-0.7尚可;0.5-0.6表示很差;0.45以下:应该放弃。

2018年下半年,对通选课学生的回收的44份问卷进行分析,发现Cronbach的Alpha系数为0.927,表明量表的信度非常好,项目设置合理。KMO系数为0.726,表明量表的效度较好,所测量到的结果能反映想要考察内容吻合度较好。

再用SPSS对国贸专业学生的问卷进行可靠性分析,发现Cronbach的Alpha系数为0.958,表明量表的信度匪巢,項目设置非常合理。KMO系数为0.927,表明量表的效度非常好,所测量的结果能非常好地反映想要考察内容。

从信度和效度两个方面而言,该研究所设计的问卷中的问题比较合理,信度较高,效度也较为恰当。

3.3.2 问卷数据分析

(1)基本信息分析

根据收回的问卷,对2018年通选课上半年(简称通选课1)与下半年(简称通选课2)的答卷者年级、性别、专业进行分析。

由图1可知2018年的通选课的学生构成主要为大一新生,2018年下半年学生构成稍微均衡一些,大二大三学生的人数有所上升。

由图2可知2018年的通选课的学生中男生居多,男女比率几乎为2:1,由图3可知此男女比例失调主要是由与选课的专业以工学为主所造成的。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通选课是由跨年级跨学科的学生组成,但其仍然有其主要的构成人员,主要特征是,大一新生居多,男生居多,工科学生居多,而这些特点是国贸专业的学生所没有的,因此可以比对通选课学生与国贸专业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习效果以及教学评价的差异。

(2)学生学习主动性分析

由于2018年上半年的“工管合成”创新思维通选课属于实验班的性质,上课老师及上课的方式均与2018年下半年不大相同,因而下面的问卷数据比较主要针对2018年下半年的通选课学生以及国贸专业学生。

图4和图5均为标准化后的数据。从两图中可以,看出无论是通选课的学生,还是国贸专业的学生学习主动性都较强,无论是课前自主完成预习,还是上课时主动参与课堂活动,抑或是课后主动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的意愿,都相对比较强,同意及以上程度的占比都超过了50%。但相对而言,通选课的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比国贸专业的学生都更强。

(3)学生对学习效果的评价

由图6和图7的条形图对比可知,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效果评价很高,只有极少数同学评分较低。其中通选课的学生对学习效果非常满意的比例高于国贸专业,而且通选课学生对于“教师在课堂中能激发我思考”这一选项认同度非常高,表明学生对于课中的创新思维学习非常的认同。

由图8可知学生对能力提升的效果评价较高,只有极少数同学评分较低。国贸专业的学生对团队能力、创新能力、综合能力的提升评价非常的相近,通选课学生对能力提升的效果满意度比国贸专业的都要高,其中通选课学生对于“该课程使我的创新能力有所提升”以及“该门课程使我的综合能力有所提升”这两个选项的认同度非常高,没有学生选择不满意的评价,表明通选课的学生对于“工管合成”创新思维这门课程的学习效果非常的认同。

(4)学生对教学形式的认同感

下面分别对通选课学生以及国贸专业学生的教学效率、教学形式、是否推荐、理论丰富度、操作实用性等5个方面的评价分数计算平均分,如表1所示。

由表1可知国贸专业的学生对教学形式的平均评价在3.31-3.40之间,选项之间相差不大,认同度中等偏上。而通选课学生对教学形式认同度相对更高,平均分在3.77-4.11之间,对教学形式不认同的同学寥寥无几。

4 总结

“工管合成”创新思维这门课程,结合了“工科”与“管理”,效果比较好的是全校通选课,原因有三个,一是全校通选课的学生来自各个专业,而不同专业的学生在一起,能产生比较激烈的思维碰撞,而且专业知识能起到一个互补的作用;二是全校通选课的学生在选修这门课程时,是基于主观意愿,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了这门课,所以相对而言对这门课的喜爱程度会更高;三是低年级学生比高年级学生更加投入到课程当中,对教学形式更满意,可能是因为这门课程的难度比较大,需要花费的精力比较多,低年级学生反而更有激情,更能接受挑战,而高年级学生已经习惯了大学的选修课必逃,必修课选逃这样的学习风气,其他课程主要是写一份报告或者是完成一次期末考试就能完成任务,这个课程给他们的任务有点多有点重,就有些难以承受。

总而言之,“工管合成”创新思维这门课程的上课形式,特别适合在低年级跨专业开展,通过课程的学习,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能力的提升。在调查过程中,学生对团队合作能力的提升评价较低,建议教师团队在授课过程中设法提高小组成员的团队合作能力,毕竟团队创新的效率要远远高于个人创新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央视网.习近平以创新点燃改革引擎[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8-08/13/c_1123260544.htm,2018-08-13.

[2]吳明隆.SPSS统计应用实务:问卷分析与应用统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创新思维课程改革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构建优质高中数学课堂,实现活力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