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业4.0背景下机械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2019-04-20王鑫丁超

科技视界 2019年3期
关键词:制造业工业数字化

王鑫 丁超

【摘 要】“工业4.0”将为中国的制造业市场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同时,它也将为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带来新的挑战。中国应该利用“工业4.0”发展的机遇和优势,找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找到改善转型升级的切入点,建立健全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新型实用型人才,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工业4.0;智能;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TP20-4;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9)03-0092-003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03.037

Analysis on the Training Mode of Mechanical Specialists and Technician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dustry 4.0

WANG Xin DING Chao

(Institute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Baoj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Baoji 721016,Shanxi,China)

【Abstract】“Industry 4.0” will bring new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to China's manufacturing market.At the same time,it will also bring new challenges to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China.We should use the opportunity and advantage of industry 4.0 to find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the training mode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find the entry point to improv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establish a sound talent training system,and train new practical talents to adapt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arket economy.

【Key words】Industry 4.0;Intelligence;Personnel training

1 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

1.1 政策的提出

随着科技技术的发展,以能量转换机器为推动力的传统工业化发展模式在市场上已经失去了竞争力,制造业将面临着来自市场、资源、环境及成本的压力。由此德国发挥在制造技术和装备的传统优势,将互联网和制造业技术相融合,于2011年首次提出“工业4.0”。相继全球各国都加强制造业优势,中国面临老牌工业强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双重挑战。为了应对国内外市场环境的变化趋势,并且结合德国“工业4.0”发展规划,中国2015年推出实施《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规划[1]。

1.2 “机器换人”的迫切性

我國的单位劳动力成本(平均劳动报酬/劳动生产率)已经接近美国。我国工人虽然薪酬不及美国,但由于劳动生产率比较低,两者相除的结果相差无几。所以要保持中国制造竞争力,通过产业升级提升劳动效率是必走之路。对于中国制造来说,如何让普工们的工作,或者直接说某一个单一重复的动作和工作,做得更快、更细,是生产领导长年的要求,也是中国制造过去在全球迅速崛起的一大“优势”。机器人有着无工伤、轻松、不抱怨等优势,而企业更换机器人等新型自动化设备的成本,等同于同工作量工人年薪的2到5倍左右,这样用机器取代工人的成本约在6万到25万左右。

1.3 机器换人,人到哪里去?

传统岗位消失,新兴岗位出现。从工业革命开始,“机器换人”的进程就开始了。尽管那时人们也忧心忡忡认为人的劳动力将被机器所取代,然而社会发展至今工作岗位而是更多了。老岗位被取代的同时,也涌现出了新岗位。

企业并不是不需要工人,而是更加紧缺“既能动脑又能动手”的新型人才。目前,市场上能熟练使用相应技术,能驾驭现代化机器设备的高级工程师和高级技工人才普遍缺乏。新型工厂将会把传统的蓝领工人转变为指挥机器人的灰领工人。

2 德国职业教育应对“工业4.0”的举措

德国现已进入老龄化社会,这导致技术群体的老年化程度日益加重,这使得德国青年一代学生的综合素质面临巨大的挑战。未来企业需要的是拥有自主创新能力、学习能力、适应变化能力及写作沟通能力的新型优秀人才,需要的是具有独立工作能力、抽象思维能力、自我决策和团队组织能力的高标准专业型人才。德国于2016年4月提出了“职业教育4.0”的战略发展规划,并做出了相应的措施,以适应德国工业和制造业未来对专业人员的新需求。同时,作为一个优质企业也应当不断地培养潜力人才,也要开辟新的创新人才机制,建立新的人才培养理念。

2.1 加大推进数字化能力培养力度

随着“工业4.0”的发展,三大研究主题的的出现,使职业院校毕业生不再扮演体力劳动者的角色。数字化是实现“工业4.0”的基础条件,只有数字化进程得到推进,未来生产网络才能得以建立,只有大力推进数字化培养力度,才能为“工业4.0”的发展“铺设管道”[2]。

2.2 加强企业职业继续教育管理

职业继续教育是指在职人员为了满足工作需要,加深和提高专业技能,完善知识结构而参加的后续性进修。职业继续教育不仅仅能够提升企业之间的竞争力,也可提升员工自身的职业能力。从政策制定者的角度来看,职业继续教育作为一种政策手段,涉及劳动力市场政策、就业政策、区域经济促进政策等。从企业的角度来看,职业继续教育是一种人力资源组织和培养的手段。因此,在德国50%以上的职业继续教育由企业组织,其他的培训组织有商业化的教育机构、业余学校等。

2.3 资源共享,深化国际合作

“工业4.0”并不是一个封闭的、只针对于某个国家的概念,而是一个需要跨地区、跨国界协同合作的战略。只有在不同国家之间建立起一个长效合作网络,才能保证企业在“工业4.0”生态体系中找到最合适的合作伙伴,而知识以及专业性资源的跨地区流动,可以激发出创新的灵感,进一步推进各方的发展。2016年,德国“工业4.0”应用平台和法国未来工业联盟就数字化工业生产发布了行动方案,将在新工业形式下的生产应用、技术和测试设施、标准化以及职业培训方面展开合作。2017年,德法意三国又将“工业4.0”的合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德国“工业4.0”应用平台、法国未来工业联盟和意大利国家“工业4.0”计划三家机构代表三个国家就生产数字化的三方合作达成一致,并发表行动方案。在欧盟之外,日本也是德国在“工业4.0”方面合作的重点国家,他们在工业数字化转型方面建立起了合作,旨在提供新的技术和数字化解决方案、跨国境的工业合作,促进教育体系和职业培训体系,以适应数字化带来的劳动市场变化。

3 我国的教育改革方向

“中国制造2025”和德国“工业4.0”都是将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业进行融合,或者说互联网与先进制造业相融合,并带动新型制造业的发展。中国工业发展基础相对薄弱,不论是技术水平还是科研投入,不论是产品质量还是品牌形象,都跟德国存在很大差距。所以说“中国制造2025”是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整体规划,在对制造业产业的改造和升级过程中,就会因为市场的需求变化调整产业结构和提升员工的职业能力,也会影响中国制造业和职业院校的发展[3]。通过分析“中国制造2025”和“工业4.0”人才的新需求,我国的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专业和专业方向数量众多,但是专业化区域限制比较明显,而且都以传统的专业发展思维培养人才。这种传统的工业发展模式对人才的要求,已经很难适应“中国制造2025”发展的新需求。我国教学模式相对封闭,没能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所需要的人才服务。所以急需职业教育的模式与时俱进地,共享共创,寻求变革,而不是一味地固守于封闭办学[4]。

因此,对于我国教育改革的方向应从以下几点入手:

1)重视基础教育改革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的主要特点是:(1)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不能完全满足新时代的需要;(2)课程目标注重知识和技能的定位,忽视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3)课程实施过程基本上以教师、教室和书籍为中心,无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4)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缺乏灵活性和开放性,使其无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学生多元化发展的需求。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是让新一代学生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初步精神。拥有强壮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努力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

2)优化人才培养结构

当前社会的各个领域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持续旺盛,但我们对于人才需求把握得并不准确。“中国制造2025”致力于人的智力延伸,不同于以往任何一场工业革命。这场革命将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对分析和預测人才需求提出了新的挑战。当前我国教育事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国家对高层次人才日益增长的需求与高层次人才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不平衡主要体现在地区、院校、学科、层次等结构上,体现在结构与需求不匹配上。不充分主要体现在整体质量还不够高。

在“工业4.0”技术格局下,企业对高技术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增加,各地区高职院校应适当转变高技术人才的培养模式。中国在全球有最大规模的工程教育,工科类学生约占高等教育学生总数的33%,据统计2018年专业型学位硕士招生占比已达56.9%,专业学位培养模式已得到社会认可。各地高校要在职教队伍、实践平台、产业协同效应等方面充分发挥工程教育的优势,更大程度地实现学校和地方经济社会的共同发展,应当将中国制造业的社会需求作为自身的价值取向和目标定位。

3)适应“机器换人”,培养新型复合人才

职业教育改革的前提必须是打破专业界限,真正能够实现跨学科、跨专业的新型人才培养,并且要积极开展“专业+”才培养模式,关注工业发展的最新趋势,吸收、消化和传递最新工业技术,努力成为工业发展的主要参与者,并努力成为主要工业技术变革的重要力量。从新的角度审视发展的时机和方向,为社会市场提供更多专业的职业教育和教学服务。具体来说,主要是帮助一线工人适应社会市场新发展,了解市场发展新需求,拓宽知识面,顺利实现专业化“升级”,避免被市场淘汰。其次是为中高级人才提供新岗位课程资源,帮助他们丰富行业经验,加强专业基础的快速转型,从而提高工业库存人力资源的质量;第三,为高校毕业生提供专业的大学学习资源,在学校期间能够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强化专业知识,帮助他们能够快速适应“中国制造2025”带来的新的专业要求。最后,引用经合组织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主管安德烈亚斯施莱歇尔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的话,“那些易于教授和检验的技能,往往也容易被数字化,所以记住太多知识已无太大意义。而诸如批判性思维、创意、合作能力、勇气、好奇心等品质则显得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休系建设指南》发布[J].纺织装饰技,2016(01):10.

[2]王茹.新技术时代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方向和政策路径[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1):42-48.

[3]苗圩.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异曲同工[J].装备制造,2015(06):22.

[4]曹雨平.如何应对“中国制造2025”[N].中国教育报,2015-07-16(011).

猜你喜欢

制造业工业数字化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工业人
数字化制胜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