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遥远的记忆
2019-04-20毛亚楠
毛亚楠
上个月我回老家采写二战掳日劳工的稿子时,听采访对象说东北乡的红高粱影视基地那里开了一家展示孙家口伏击战遗留物品的个人抗战纪念馆,推荐我去看一看。
孙家口伏击战是抗日战争期间发生在高密市孙家口的一次抗日伏击战,人们曾在作家莫言《红高粱》里寻到过这场战争的影子。孙家口,我前几年还曾去过,就在胶莱河南堤,村北胶莱河上有座南北向石桥,当年日军从胶县经孙家口开向平度,这座桥是必经之路。小桥因为低矮,堤高,坑洼不平,引桥两旁灌木杂草丛生,是当年打伏击战的好战场。
刘铁飞向记者展示他的藏品。(摄影/方圆记者 毛亚楠)
纪念馆建在影视基地南大门右侧,建馆人刘铁飞是当代青年艺术家,他在馆内展出了伏击战遗留物品两百余件,其中包括日军三八大盖枪支残件、日军马靴、日军《阵中要务令》及机密文件、游击队员的枪支残件、枪套等。最让我惊讶的是,看到一份侵華日军的《山东省高密县、青岛市胶县农村调查成绩》,可以想见,日军当年为侵略山东可是做足了准备。
听刘铁飞介绍,这些伏击战遗留物品是自己的父亲在故乡收集民俗用品时所获,后经考证,日军的这批物品是当年伏击战总指挥董希瞻在伏击战后将缴获日军物品用军车拉回并埋藏于其老家。当年,董希瞻带领的第二大队是那次伏击战的主攻,孙家口伏击战的第一枪也是董希瞻打响。
除此之外,还有一件日军大佐的披风颇有故事。这件披风内侧印有“广支检定 昭和十三年 备小纳 中冈”等字样。抗战研究专家解释说,前面的内容是衣服的生产厂家、检验机构及生产日期,最后的“中冈”是人名。当年日军为了在战场寻找阵亡者,所以在每件军装内侧都印有人名。
起初,刘铁飞并不太注意这个名字,直到好友的一次提示,“中冈,难道是中冈弥高?”中冈弥高,即当年孙家口伏击战中被击毙的中将,他当年是板垣师团来胶东休养兼视察军务的。因为在刘铁飞印象里,之前资料中介绍伏击战击毙的中将名字是“中岗弥高”,所以他并未联想到此细节。随后经他查阅,在参与孙家口伏击战的第三支队支队长李佛舟于20世纪70年代在台湾出版的《抗战记略》中,他终于查到了这段记载,其中的名字确为“中冈弥高”。
这件将校呢披风的质量实在是好,是纯羊毛制成,并非普通军官所配备;再看日军当年使用的武器、军靴等,皆优于我军的装备,能够想见当年抗战之不易。
参观期间,我发现附近不少老者也都来参观,有的互相搀扶着,一个个场景地观看、感叹、议论。或许有人曾是80年前那场战争的见证者。但刘铁飞告诉我,这些人如今越来越少了。做展期间他曾拜访了伏击战发生地两村不少年过80的老人,并给他们拍照留念,这些老人有的还能还原出当年的往事。
当年,孙家口伏击战胜利后,作为报复,日军制造了公婆庙惨案。一位住公婆庙的老人曾对刘铁飞讲,他亲眼看到两个姑娘被日本人轮番糟蹋后杀害,一个姑娘死的时候,她的两手还紧紧攥住沟边的两把红草。
刘铁飞一共拍摄了76位伏击战和公婆庙惨案的见证者,并为他们制成了照片墙。到如今,已有两位老人离世,刘铁飞将展厅中的两张彩色照片换成黑白。可以想象,再过十年或更久,当这面墙上所有的照片都换为黑白,这场伏击战会成为更加遥远的记忆——也许这就是这家个人历史纪念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