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竞赛能力提升的模块化课程群改革实践
2019-04-20刘丽王琦进
刘丽 王琦进
【摘 要】根据岗位需求对专业能力进行分解,划分了五大基本能力,并建立了模块化课程体系;分析目前模块化课程群构建中存在的问题,指出融入竞赛能力的重要性,剖析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在已有的课程体系下,融入竞赛能力需求,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模块化课程群;竞赛能力;应用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9)04-0083-004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04.031
服务外包产业在全球发展迅猛,市场对外包人才的需求存在很大的空间。目前,我国IT服务外包人才的培养存在一些矛盾,一方面是高校培养的人才企业无法直接使用,出现了企业用人难、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另一方面是企业人才结构不合理,高校在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方面还是存在一些问题[1],高校培养与企业实际人才需求之间存在差异。在国家十三五规划的草稿版中指出,“鼓励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而在之后的公布稿中修改为“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可见国家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十分重视[2]。安徽新华学院在2015年获批为安徽省地方应用型高水平大学,在学校的十三五规划中,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也是第一位的任务,分析学院实际情况,我们认为本院应用型教学的不足有以下三个方面:
1)师资队伍缺乏经验,教师自身的动手能力还未完全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2)缺乏相關基础配套的设施,包括专业实验室的建设还未达到与应用型配套的水平;
3)教师的教育理念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改革意识不强。
综上几个上面,教育教学改革是非常必要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目前分为两个方向,分别是IT服务外包方向和企业级应用软件开发方向,其中IT服务外包方向从2010年开始成立特色班,经过近八年的发展,成果突出,特色鲜明,IT服务外包方向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重点建设方向。专业具备一定的改革条件,在这个专业实行模块化教学改革是提高专业竞争力、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必要途径。
1 模块化课程群建设
1.1 模块化课程群改革的意义
德国应用科技大学推行的模块化教学体系改革是解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方法,目前应用型人才培养主要围绕工程开发型、技术运用型和技能操作性三类,其成功培养的关键由高校的课程体系设计,课程及其教学方法的改革来决定的[3]。模块化教学体系主要就是针对以上三个关键因素,以专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将能力分解为若干教学模块,模块对应的能力培养环节连贯递进,形成有机的整体,将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4]。目前,对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来说,模块化课程群的建设是个热点研究课题,如何制定合理的模块化教学体系,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1.2 专业岗位能力分解指标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特别是专业侧重服务外包知识的融入。企业在培养人才方面比较注重学生的IT服务外包基础知识的能力和软件开发能力,对其五个基本专业能力的要求分别是嵌入式开发能力、软件实现能力、IT服务外包项目管理能力、软件测试与管理能力和软件开发与设计能力,这些能力也是岗位需求的能力,具体分布如图1所示。
专业在确定岗位能力的基础上,进行课程改革,按照能力需求建立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的基本教学单元。模块化课程的建设以五大岗位需求能力为基础,不同能力匹配不同课程,形成模块化基本教学单元,根据专业培养的整体要求形成课程体系总体框架,完成模块化教学体系的构建。
1.3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模块化课程群的基本构建方法
IT服务外包课程群基本分三大类,分别是理论基础课程群、IT服务外包课程群和企业级软件开发课程群,在这3大课程群建设中,理论基础课程群主要包含的是科学知识,如人文社会、自然科学、政治思想和基础专业知识等基本要素;IT服务外包课程群主要实现的是对学生服务外包能力的培养,包括服务外包核心技术及项目管理能力;企业级软件开发课程群注重企业项目实训中的课程分布,培养学生开拓创新和团队合作的能力。模块化建设从专业能力模块的五大基本能力入手,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出发点,建设三个课程群的课程单元。
理论基础课程群、IT服务外包课程群和企业级软件开发课程群在模块化建设的过程中,根据能力培养的要求,需要学院教师和企业教师的紧密配合,在教学中,紧扣企业需求,分解企业标准,融入课程体系,以课程改革作为突破口,加强实践能力培养,引入企业实训,将理论教学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构成“模块”,根据学生能力培养的需求进行模块的组合,最终达到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IT服务外包方向)根据模块化专业建设的需求,对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了整体的模块化搭建,模块分为六个组成部分,分别为专业基础模块、公共基础模块、初级专业能力模块、中高级专业能力模块、工程能力模块和综合能力模块,每个模块又具体细化了相关的子模块,在子模块的建设过程中,主要是将现有的课程进行整合优化,将专业能力要素融入,同时进行知识点的融合,将模块的应用能力提升。具体如图2所示。
通过专业模块的搭建,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课程体系进行了模块划分,通过对不同模块的课程改革,将能力植入课程要求,提升学生应用能力。
2 以竞赛为突破口进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IT服务外包方向)的模块化教学试点改革
2.1 模块化课程群建设存在的问题
模块化教学改革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现有的教学模式,大多数课程依然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大部分教师也缺乏相关经验,因此,教学改革无法立即在所有的专业课程中同步推进。想要推行教学改革,就必须有行之有效的切入口。专业在模块化教学改革方面由于没有经验、师资能力不足,所以直接进行专业的整体模块化改革具有一定难度。专业改革小组在研究中发现,学科竞赛是以应用能力为主体,如果以竞赛为试点,进行模块化教学改革,形成以竞赛为核心的课程群,可以作为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来推进模块化教学体系改革。改革主体思路是将竞赛能力分解到相关课程,课程中植入竞赛能力要求的知识点,以竞赛能力推动课程改革,先带动一批应用型课程的模块化改革。基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学科竞赛活动相对成熟,负责竞赛的教师在实践能力上具有优势,所以选择以学科竞赛为突破口实施教学改革,开展模块化教学,探索一套适合本专业模块化教学的方法,同时总结相关经验,为深化模块化教学改革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为全面开展计科系模块化教学改革铺平道路。
模块化教学改革在以竞赛为试点改革成功的基础上,可以不断丰富项目类别,形成一批典型的项目进行模块化教学改革,支撑整个专业的改革落到实处,最终形成课程群模块,将专业建设推向新的高度。
2.2 具体建设措施
1)计科系目前有计算机网络大赛、“H3C杯”全国计算机网络大赛、中国机器人大赛、单片机及嵌入式系统应用技能竞赛、大学生单片机设计大赛、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信息安全竞赛、服务外包创新创业大赛和计算机组装调试技能大赛,这些比赛需要学生掌握相关的技能,这就牵涉到获取这些技能的相关课程,在这些课程上以竞赛所需的能力培养为主线进行教学改革,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另一方面提升了参赛学生的数量,以赛促学。具体划分如表1所示。
按照竞赛能力的要求,对具体的竞赛类别和课程模块进行了匹配,对课程内容进行了能力的植入,加入了竞赛知识点,融入了课程内容,提升了应用能力。以计算机网络大赛为例,如表2所示,通过学校的初赛,学生进入省级比赛,在这个过程中,对于课程的能力植入有不同的方法,通过不断深入的能力培养,强化学生对于课程的认知能力,提升课程成绩,更重要的是所学的东西可以为竞赛服务,提高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质量。
2)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以课程为主体,形成2到3人的教学团队,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线,重新修订课程三纲两书,结合学校的三个三位一体,以具体项目为支撑,以竞赛为突破口,對于课程的授课形式、授课要求和考试方式等进行全方位的改革;
3)完成专业实验室的配套建设工作,根据学生能力培养的需求,设立一系列的应用项目,支撑这些项目的实施就必须要有设施齐全的专业实验室,学生在实验室里完成理论到实践的转换,提高动手能力;
4)课程的改革对专业教师个人的能力提出新的要求,只有教师自身能力提升才能真正带动学生应用型的转变。教师自身需要不断地充电,师资队伍的建设是支撑改革的重要因素;
5)在改革的过程中,总结材料,同时教学团队完成自编教材和自编讲义的编写,根据改革成果形成一系列的教改论文,完善教学结构。
以竞赛为突破口的模块化课程改革框图如图3所示,通过改革,可以提升学生的理论知识,强化动手能力。同时为扩大竞赛的参与面和选拔高质量的选手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以赛促学,全面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
3 融入竞赛元素的优势
3.1 以模块化培养为目标,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以应用型培养为核心,进行课程改革
模块化教学的宗旨是培养更多应用型人才,其改革的核心是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能力培养需要课程来匹配,对于应用型课程的改革迫在眉睫。课程的改革主要体现在课程授课形式的改变,考核方式的改变,完成课程三纲两书的重新修订,一切围绕着学生的动手能力的提升,为模块化教学改革奠定良好的基础。
3.2 以竞赛为突破口,将竞赛所涉及的课程植入竞赛所需知识点,以赛促学,同时提高竞赛的参与率
学科竞赛是学校重点关注的一个方面,通过学科竞赛,学生的动手能力加强,对指导教师的要求也进一步地提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现有的竞赛比较成熟,在此基础上,以竞赛为突破口,将竞赛所需的能力植入相关课程,一方面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强化竞赛知识点,竞赛的参与面得到扩大,教师可以在授课过程中选拔能力较强的学生参加竞赛,选拔优秀选手;另一方面教师自身的能力得以提高,促进了教师发展。
3.3 应用型人才培养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
专业想要培养应用型的人才,必须先有应用型的教师。学校一直推进双能型教师队伍的建设,通过模块化教学改革可以促进教师自身能力的提升。在教学改革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申报教改课题,完成自编教材的配套建设,形成教改论文,教师(下转第10页)(上接第86页)个人能力得以提升,师资队伍的质量得以提升。
3.4 专业实验室的配套建设需要完善,根据课程改革需要,建立健全专业实验室资源,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提供支撑
模块化教学体系要求课程改革,课程改革对实验室的条件也提出了更高的需求,专业实验室的建设需要进行进一步地优化,为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实验室在建设的过程中,也可以突出特色实验室的建设,为专业建设增加亮点。
4 结语
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地方高水平大学立项建设分类发展的意见中提出,以应用型学科和专业群、“双能型师资”、模块化课程等为重点,集聚社会资源,共建共享资源,形成校校、校企、校地及国际合作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5]。作为计科专业IT服务外包方向的专业改革势在必行,构建完整的模块化教学体系,匹配应用型课程改革,融入竞赛元素是推进专业模块化建设的重要保障;深化校企合作,加入企业标准,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根本途径。通过竞赛能力融入的方法推进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建设,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企业输送更多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扶卿妮,陈华政,杨忠明.IT服务外包行业人才培养运行模式研究——以珠海市IT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基地为例[J/OL].中国培训:1-2[2018-01-19].https://doi.org/10.14149/j.cnki.ct.20170712.030
[2]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国家战略性,国发〔2016〕67号.
[3]袁暋,许强,王晓峰,檀明,张向东.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块化教学改革研究——借鉴德国FH成功经验[J].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1(04):56-60+65.
[4]秦凤艳,杨富莲,葛清蕴.应用型本科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模块化教学体系探索[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3(24):206-208.
[5]《安徽省教育厅关于地方高水平大学立项建设分类发展的意见》皖教高〔201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