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技术演进与知识论的超越

2019-04-20苏玉娟

理论探索 2019年2期
关键词:科学技术

〔关键词〕 科学技术,知识论,知识主体,知识性质,证实理论,知识功能

〔中图分类号〕N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175(2019)02-0018-05

柏拉图在《泰阿泰德》中将知识定义为被证实的真实的信念。信念、真和证实构成知识基本的三个条件。从形态看,知识不仅包括自然科学知识,而且包括关于伦理、艺术、神话、宗教等方面的知识。知识论以普遍的知识为研究对象,“涉及知识的性质、知识的界限和范围、知识的来源和获得知识的手段乃至知识的效力等方面” 〔1 〕38。从知识论的演进看,“古代知识论的超越是超越到普遍性与确定性,中世纪的超越是超越到信仰与神秘,近代的超越是超越到自我与显现,当代是现象学的超越” 〔2 〕66。科学技术作为知识最主要的形态,成为推动知识论超越的核心要素。科学技术是由科学和技术组成,科学侧重科学理论的发现,技术侧重技术的发明。人类文明演进史就是一部科学技术进步史。为便于与知识论对照,本文从古代科学技术、近代科学技术、现代科学技术和大数据科学技术四个阶段来分析科学技术演进与知识论的超越。大数据时代,研究科学技术演进与知识论的超越,对于分析大数据知识的特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科学技术主客体演进与知识主客体的超越

知识论的研究离不开对知识主体和知识客体的分析。知识主体主要指知识生产、传播和应用的主体,知识客体主要指知识主体所研究的对象。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主要有西方和中国两条路径。当时科学技术还没有从哲学中独立出来,科学技术发展的主体是多才博学的学者,如亚里士多德、毕达哥拉斯、阿基米德等既是哲学家也是科学家。科学技术关注的对象主要是自然界。主体与客体处于低层次的同一状态,即主体对客体的认知在尊重客体基础上彰显主体的能动性。随着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学科的不断发展,近代科学技术逐步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各门独立的科学技术。科学技术主体从个体逐步向科学共同体转变,從事科学技术活动成为一种职业,科学技术活动关注的客体也是自然界。但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发生了变化。随着笛卡尔唯理论思想的不断发展,“我思故我在”理性精神强调不能怀疑以思维为其属性的独立精神实体的存在,并论证以广延为其属性的独立物质实体的存在。对主体理性的过分强调,使主体与客体走向分离,主体主宰着客体,最终演变为人类中心主义。这种过分强调人类利益而忽视自然规律的思想,受到自然界的报复。正如恩格斯所言,“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20世纪,现代科学技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形成高科学技术群,其所需经费已不是某个组织或共同体所能承担的。所以,知识主体从科学共同体扩展到政府,政府为知识创新提供经费、人才等方面的支撑。科学技术发展所面对的客体多是经验世界。由于政府的加入,知识主体不仅创造知识,而且要将知识服务于社会发展,高科学技术成为解决生态、安全、环保等社会问题的重要手段,而这些问题的解决过程彰显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主体与客体从分离开始走向和谐发展。

大数据时代,大数据科学的发展直接导致大数据技术在社会领域的广泛应用。由于个体、企业、自然界等每时每刻都在产生大数据,所以,知识主体不仅包括科学共同体和政府,而且包括企业和民众。可以说大数据时代全民都参与知识的生产、传播和应用,因而都是知识主体,只不过不同群体所承担的角色不同而已。由于人类活动、企业、自然界等都在产生大数据,这些大数据成为知识的对象,这样,科学共同体、政府、民众、企业、自然界等产生的大数据构成知识客体。科学共同体、政府、企业和民众既是知识主体,其所产生的大数据又是知识客体,这种主客体双重角色,使知识主体与知识客体走向新的融合,我们可以通过研究主体间性、主客体间体等复杂关系,挖掘大数据所包含的知识。

从科学技术发展历程看,科学技术主体的范围在不断地扩展,知识逐步从象牙塔走向全民共享,科学技术的客体从关注自然扩展到关注人类社会发展,科学技术主体与知识客体的关系从低层次的和谐走向二元分离再到高层次的融合。科学技术主客体的变革,不仅彰显知识边界和范围的不断扩展,而且彰显人类从自然和社会禁锢中不断得到解放的历程。科学技术作为知识的主要领域,其主体和客体的变革影响着知识论。古代知识论超越是在主体对客体尊重基础上形成的普遍性与确定性,而近代对自我与显现的超越彰显主体的中心性,现代对现象学的超越彰显主体对客体认识意识的显现,主体与客体走向新的和谐。当代主体间性、主客体间性成为知识论关注的新领域。

二、科学技术性质演进与知识性质的超越

性质指从客观角度认知事物的形式。知识性质指不同时期知识的本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的本质也在不断超越。“古代科学知识的主要来源是日常生产和生活经验,是常识的积累和解释。古代西方科学向来是强调实体(如原子、分子、基本粒子、生物分子等)。而中国的自然观则以关系为基础,因而是以关于物理世界的更为有组织的观点为基础” 〔3 〕68。古希腊学者最先关注自然万物的本原问题,形成水、火、土、数、原子等自然本原说。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具有实用性和经验性特点,形成知行合一说。近代科学技术从哲学中分离出来,科学技术逐步向微观领域和宇观领域拓展。近代科学技术学科门类多,人类从关注万物的本质和来源转向关注自然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结构和运行规律,大大提高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水平。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特别是物理学的发展,使追求精确性、定量性等成为衡量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标准。而社会科学多是定性的或概念的,这使社会科学的科学性受到质疑。现代科学技术以信息、生物、能源、材料、医药、航天等为核心,解决人类面临的健康、环保、安全等问题,不断提高人类的生存和生活水平。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技术通过对大数据的存储、分析、挖掘和可视化等发现知识并表征知识,通过数据化实现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认知。大数据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社会治理等领域。大数据技术的数据化,使社会科学也能通过大数据实现定量化,并出现了计算社会科学。

从科学技术发展的历程看,古代科学技术追求自然的本原,近代科学技术追求对自然界的认识,现代科学技术追求改善人类的生活空间,大数据技术追求提高人类对自然、社会等方面的治理能力。而科学技术发展的特质与同时期知识论的性质具有一致性。总体上,古代科学技术研究的本质在探讨自然界的本原,当时知识论也是主要探讨知识的本体论等,即知识是什么。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即知识;柏拉图认为知识是真信念加上解释。这个概念对知识论的研究具有划时代意义,知识的确证理论、真理观等都是围绕这个概念进行的。近代科学技术探讨对于自然界的认识问题,形成数、理、化、天、地、生等学科。而同时期近代知识论受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也在探讨知识的认识问题,形成以培根推崇归纳法为代表的经验论、笛卡尔的理性论、康德的观念论等。现代科学技术主要探讨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对宇观、宏观、渺观世界的认知,以改善人类的生存状况。而“现代知识论要讨论的问题是作为主体的人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或途径才能认识或达到作为客观的外界对象” 〔4 〕408。二者具有一定的同一性。大数据技术成为知识发现新的途径,而当代知识论主要研究以数据驱动为手段的知识论的本质。可见,科学技术作为知识的主要方面,其在不同时期发展的特质影响着同期知识论的发展。

三、科学技术获得方法演进与知识获得方法的超越

“古人对自然界的认识是从最简单的外部现象开始的,建立在直观基础上,当直观材料不够用时,就用猜测来弥补” 〔3 〕66-67,并通过经验的总结或者思辨形成对自然界的认知。“近代科学的主要任务是搜集材料,重视研究对象的具体成分、数量和特性” 〔3 〕156,是经验范式与理论范式的结合体。如近代物理学、生物学、地理学等都是在对个体观察和实验基础上进行归纳形成知识。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计算范式以模拟复杂的经验世界为依据并进行计算形成知识” 〔5 〕 。当代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使数据范式被广泛应用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社会治理领域,社会科学研究走向数据化,它更像自然科学一样进行定量研究,其科学地位得到大大提高。科学技术发展的不同阶段,产生不同的知识获得研究方法。

知识获取方法作为知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受同期科学技术获取方法的影响。“吉姆·格雷认为科学发现形成经验、理论、计算和数据挖掘等四种关键性范式” 〔6 〕。科学技术形成的四种范式也是知识获取的四种典型方法,这四种方法成为知识論不同时期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古代知识论重视建立在经验基础上通过归纳法获得知识的方法;近代随着理性思维的不断发展,先验论、理性论等演绎方法成为知识论关注的重要方面;伴随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起来的模拟方法,使知识论开始关注观察渗透理论、模拟方法等。大数据时代,数据驱动被广泛应用于科学技术发现,同时也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也越来越受到知识论的关注。可见,科学技术获得方法从科学技术领域向社会科学、社会领域不断拓展,促进社会科学的发展和社会治理能力的提升。科学技术获得方法的影响力越来越高,成为知识论关注的重要方面。

四、科学技术证实理论演进与知识证实理论的超越

知识证实是引导我们走向真理的手段。“证实的标准不是单向度的,而必须兼有信念的特点和信念所指向的外在事物或物体的特点” 〔5 〕。从科学技术史来看,科学技术能够被证实为真的信念,存在“观念替换观、理论更替观、观念变革观、思维转换观和社会变革观” 〔7 〕等确证方法,这些方法多是坚持真理符合论,即科学技术能够客观地反映外在经验世界。库恩认为科学技术革命引起范式的更替,一般的科学技术发展引起范式不同程度的变革。对于科学革命发生的确证,科恩有独到见解 ,“他以历史证据为依据, 提出了重大科学革命发生的 4个阶段和 4个判据学说 ,我们称之为‘科恩解释” 〔7 〕 。科恩把科学革命的发生分为四个阶段并概括为思想革命、信仰革命、论著中的革命、科学革命,四个判据分别为目击者的证明、对发生过革命的那个学科以后的一些文献的考察、有相当水平的历史学家、当今这个领域从事研究的科学家的总的看法。“科恩解释”彰显科学技术证实视角的多元性,即包括思想、信仰、论著、科学等方面的革命;证实的主体不仅包括不同时期的科学家,还包括历史学家等。科学技术作为人类对外在经验世界的认识,该知识必须能够反映外在世界存在和运行的规律。随着人类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这些知识也在不断地被淘汰和被更新。所以,科学技术在不断地接近真理,走向真理,呈动态螺旋式上升趋势。

“一部漫长的科学史告诉我们,科学知识体系既具有内在的基本和谐一致的关系,同时也能够比较充分地反映外在的经验世界” 〔5 〕。科学技术无论引起的是观念、思维、理论的变革还是社会的变革,首先要证实知识体系是和谐一致的,即不存在逻辑的矛盾,同时要反映外在世界,与外在世界联结在一起,并且存在一些无需证明的公理,这些公理可以直接应用于理论的推理,即科学技术证实存在无需证明的基础、理论内部是和谐的、并能够反映外在世界等三个核心要素。而科学技术这种证实理论影响着知识的确证理论。从知识论看,经验知识的确证主要包括基础主义、联贯论和外在主义。基础主义认为一些基本信念并不依赖其他经验性信念的证实,它们是一切经验知识证实的终极性的源泉,即这些信念无需证明。联贯论强调信念与信念之间的联贯和一致,即坚持理论内部的和谐。而外在主义认为信念与事物之间具有外在的因果关系,即理论是对外在世界的反映。我们可以发现,知识论确证的三种基本理论分别对应科学技术证实的三个因素,即基础的公理、联贯的理论与外在的一致。只不过科学技术证实的三个因素被知识论肢解为三种证实理论。目前这三种基本的证实理论还仅停留在概念的研究,还没有从观念、思维、理论、社会等方面研究知识如何体现基础主义、联贯主义和外在主义。

五、科学技术功能演进与知识功能的超越

科学技术发展不仅是一部人类思想史,更是一部自然和社会改造史。知识的价值源于认知主体的偏好及知识对人类生活繁荣的增进作用。科学技术的功能主要体现在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科学技术形成的理论体系体现人类对自然界在理论层面的认知。古代科学技术发展来源于思辨与经验。我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多重视经验和实用,产生了四大发明,数学、天文学、医学和农学等学科得到长足的发展,它们多是通过观察和实验获得的。而同时期西方科学技术的理论性和系统性更强些,虽然有些不同,但是它们的共同点在于引领人类进入农业文明。近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产生了分门别类的数、理、化、天、地、生等学科体系,更是在实践层面产生了第一次和第二次产业革命,引领人类进入工业文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高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产生了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环保技术等高技术群,而且产生了知识经济形态,并引领人类进入信息文明。大数据技术作为人类新的知识体系,不仅成为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工具,而且成为促进社会科学发展和社会治理能力提升的重要工具,可以说通过数据驱动发现的知识正在引领一场治理革命。大数据技术目前被广泛应用于医疗、交通、安全、环保等公共领域和企业,数据知识越来越成为社会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总之,从科学技术发展历程看,科学技术功能体现在促进人类认知能力的提升、知识体系的丰富、人类文明的进步、社会结构的变革和治理能力的提高等方面。

从知识论演进历程看,它经过了古代本体论、近代认识论和现代实践论,知识论从追求知识是什么向如何认识和确证知识再向知识的实践转变。科学技术功能的演进与知识论研究的演进具有一定的同一性。首先,古代科学技术与古代知识论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都在追问本原问题,提高人类的认知能力;近代科学技术的分化面临一个很现实的哲学问题,即各门科学和技术如何能被证明是对客观世界的真实反映,“我们的知识如何可能”成为当时哲学家们普遍关心的最重要的哲学问题,而对这一问题的回答形成以经验论、理性论和观念论为代表的近代认识论。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从分离走向新的综合,即高科学技术群的形成,高科学技术之间具有内在的关联性。利用这些高科学技术解决人类面临的健康、安全、环保等现实问题。高科学技术发展关注人类自身,强调人类意识的主体性。科学技术的功能影响着现代知识论。“现代哲学的核心主题是自我主体和意识问题,自我主体成为知识建构的基础和原点” 〔2 〕26。现象学成为现代知识论研究的主要方向。面向事实本身是现象学的基本原则,“强调把哲学的起点放置于意识的直接呈现,但不是经验的直观呈现” 〔2 〕284。无论实事是什么,只有通过对意识的描述才能将它展示出来。可见,现代科学技术与现代知识论都是凸显人的意识的重要性,并强调对知识实践的研究。大数据知识正在引领一场治理革命,进一步促进当代知识论向实践的转向。

六、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科学技术的发现与应用影响着同时期知识论的发展,彰显二者内在的关联性。但是,二者还具有相对独立性,在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第一,科学技术与知识论具有多元关联性。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科学技术的主客体、科学技术性质、科学技术获得方法、科学技术证实理论、科学技术功能等都在影响着知识论的超越历程。它们之间的关联性彰显科学技术从隶属于哲学向独立于哲学并引领哲学发展的趋向,科学技术主体的多元性客观要求知识论研究者应具有科学技术、科学技术获得方法、科学技术功能等方面的知识。大数据时代,大数据知识作为知识论研究新的课题,客观要求哲学工作者理解和认识大数据技术的基本原理,这样,才能更深刻地研究大数据知识的定义、确证、伦理和应用等方面的问题。

第二,科学技术与知识论具有内在逻辑性。科学技术与知识论这种多元关联关系是否具有内在逻辑性?科学技术主要在于认识具体的外在世界,“研究认识主体到底是通过什么样的具体途径获得关于外在事物的知识的” 〔5 〕。而知识论以科学技术、伦理、艺术等知识为基础,关注知识的知识,即知识的性质,满足什么条件人们才能够获取关于外在世界的知识。可以说,知识论作为哲学的分支,是高层次的科学,对具体科学技术知识的发现与应用具有指导作用,而具体的科学技术为知识论提供基础和源泉。没有科学技术,知识论将是空洞的。没有知识论,科学技术将是盲目的。可见,二者之间的内在逻辑性体现在科学技术为知识论提供基础,知识论对科学技术具有指导作用。

第三,科学技术与知识论具有相对独立性。虽然科学技术与知识论具有内在逻辑性,但是二者还具有相对独立性。科学技术关注外在事物所面临的具体问题,而知识论关注知识所彰显的普遍问题。由于二者研究的问题不同,形成两个相对独立的研究范式。科学技术所形成的是关于对外在事实认识的观念、思维、理论和实践应用等,而客体、主体、自我意识、信念、知觉、理性、精神、确证、真等问题是知识论关注的主题。二者研究的主体也不同。科学技术的主体是科学共同体,而知识论主体是哲学家及哲学工作者。

第四,科学技术与知识论具有历时演进性与共时并存性。从历时性看,科学技术与知识论分别在不同领域根据自己学科的特质演进着,二者有时存在交叉,有时存在冲突。从共时性看,二者又是同时并存的。虽然知识论没有像科学技术那样取得辉煌的成就,但是,一直与科学技术相伴而存在。知识论所关注的确证理论及其真理观受科学技术确证理论的影响。知识论虽然研究知识的知识,但是它所关注的知识更多的是科学技术。大数据时代,大数据知识作为知识新的表征形态,大数据知识究竟能为知识论的演进提供哪些资源,将是我们当代知识论所应研究的重要课题。

第五,科学技术、知识论与其他知识具有融合性。科学技术与知识论受其他知识的影响。一方面,科学技术离不开其他知识。 古代科学技术还没有从哲学中分离出来,科学技术与伦理、宗教等紧密联系在一起。近代各学科的独立,使科学技术与哲学、社会科学分属不同的领域,哲学成为科学的奴婢。现代科学技术不仅融合了高科学技术,而且融合了相应的社会科学。如环境科学不仅包括环境科学和技术,而且包括环境社会学、环境管理学和环境伦理学等。目前,大数据知识使人类社会走向数据化,“大数据再次突破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界限,实现了数据的可通约性,通过数据沟通了不同学科的资源共享” 〔6 〕。 这为大数据知识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融合创造了外在条件。同时,大数据知识所面临的真与效的伦理问题,离不开伦理学所追求的德与善等价值目标的指引。另一方面,知识论离不开其他知识。古代苏格拉底提出的德性知识,彰显伦理学对知识论的影响,而对普遍性、确定性、自我、显现等价值的追求,本身就是一种伦理价值的选择。所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知识论与其他知识走向更高阶段的融合。

总之,科学技术总是在不断前进,科学技术的过去可歌可泣,科学技术的未来更加诱人。我们对科学技术与知识论之间关系的分析和挖掘,有助于彰显作为知识论基础的科学技术与知识论的关系、科学技术和知识论与其他知识的关系,并对当代大数据知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对丰富当代知识论体系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在此意义上,加强知识论的研究已成为我国哲学界刻不容缓的任务。

参考文献:

〔1〕洪汉鼎.知识论读本〔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高秉江.西方知识论的超越之路——从毕达哥拉斯到胡塞尔〔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3〕林德宏.科学思想史〔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4〕胡 军.知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苏玉娟,魏屹东.大数据知识表征的机制及其意义〔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7(2):63-68.

〔6〕刘 红,胡新和.数据革命:从数到大数据的历史考察〔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3(6):33-39.

〔7〕蘇玉娟,魏屹东.科技革命发生的语境解释及其现实意义〔J〕.自然科学史研究,2009(3):363-375.

猜你喜欢

科学技术
山西省科技厅组织开展2022年度省科技奖提名工作
教育部科学技术司更名为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
科学技术部令第19号 科学技术活动违规行为处理暂行规定
科学技术活动违规行为处理暂行规定
山西科学技术奖首次采取提名制
历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
“纺织之光”2018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
今天让科学做什么?
2016年度中国包装联合会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揭晓
2015年度中国包装联合会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