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三创型人才培养的战略设计与发展路径
2019-04-20郑旭辉林燕玲
郑旭辉 林燕玲
(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福建福州350108)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约翰·S·布鲁贝克在1978年出版的《高等教育哲学》中提出:“在20世纪,大学确立它的地位的主要途径有两种,即存在着两种主要的高等教育哲学,一种哲学主要是以认识论为基础,另一种哲学则以政治论为基础。”[1]其中,“政治论”高等教育观强调了高等教育对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性,认为大学的知识生产、传播是以解决社会问题为价值取向,大学需要通过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与发展科学技术来满足社会发展需要,体现高等教育的社会良心。创新创业创造型人才(以下简称“三创型人才”)培养战略符合高等教育“政治论”哲学基础所提倡的“为社会服务”理念。大学通过培养三创型人才,能够极大促进教育与科研活动的延伸以及技术转化能力的内生,并使更多的师生参与创新创业创造的具体实践,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
当前,在知识经济时代下,科技创新能力已然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中国迫切需要大批具有高知识水平、首创精神、冒险精神、创业能力、领导能力以及管理技能的三创型人才来支撑国家发展。2019年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福建代表团审议时也强调指出,要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创造的良好发展环境,不断增强我国在世界大变局中的影响力、竞争力。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三创型人才培养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一、三创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正当与证成
(一)相关概念解析
三创指的是创新、创业、创造。创新强调理念,强调改良、革新、发展;创业强调实践,强调商业运作[2];创造强调精神,强调“价值、贡献”。 三创型人才与一般的青年人才不同,它特指那些在充分掌握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勇于对现有的科学技术、文化等进行锐意创新、甚至是颠覆性变革,并且在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的驱动下,在创业能力和创业知识的保障下,自主开发新项目、新产品,为新常态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作出积极贡献的实干开拓型人才。
三创型人才与双创型人才也有所不同。双创型人才是兼具创新理念与创业能力、适应我国知识经济发展需要的实干家、企业家,而三创型人才更是创造知识、创造财富、创造价值、创造影响力的开拓者、时代先锋。与双创型人才相比,三创型人才具有更高的时代引领性、更快的变革立新力、更强的社会使命感,是能够为人民幸福、社会进步、国家富强作出更大贡献的中坚力量,更加贴合约翰·S·布鲁贝克所提出的高等教育政治论哲学内涵。
(二)目标正当与证成
图1 三创型人才培养目标示意图
1.强化素质教育,提高个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创型人才培养致力于学生深层素质的开发与激活。它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支持学生个人发展意向,并积极提供相应的教育内容,强调知行合一,使学生在学思结合、“手脑并用”的过程中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有效锤炼创新素质、心理素质、管理素质、社会素质等,最大程度唤醒人的内在潜能[3]。它符合素质教育的理念和目标,既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又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既尊重了个体意志,又强化了社会责任感[4];既满足当下的教育目标,又重视未来的发展能力。它体现了一种终极性的关怀,其培养的人才有追求、有理想、有创造、有超越,有着不断适应新环境、创造新作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2.弘扬三创文化,激发社会全面发展活力
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唯创新者进,唯创业者兴,唯创造者胜。弘扬三创文化,旨在确定三创的社会价值,培育三创意识和三创精神,为社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旨在弘扬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敢为人先的进取精神,旨在保持锐意创新的科学精神、勇往直前的冒险精神、并肩作战的团队精神,以及兼收并蓄、海纳百川的大家风范,倡导厚德载物,从而激发社会全面发展的活力。
3.引领前沿科技,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
三创型人才是我国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力量。三创型人才重思辨与开拓,能够在现有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实现集成创新、原始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够瞄准关系国计民生与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开展研究,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能够准确洞察当下社会的紧迫需求,着力突破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解决社会需要与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支撑经济社会协调健康发展[5],能够着眼未来,超前部署前沿技术与基础研究,不断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培育新兴产业,引领未来经济社会向前发展。
二、三创型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高校三创型人才培养既需要大学传统使命 (即教育与科研)的奠基,又需要大学第三使命(即为社会服务)的推动。其中,包含学生、高校领导、教师、高校行政人员在内的人员要素是关键活动主体;包含政策法规、环境、资源在内的条件要素是关键硬件保障;包含认同、合作、宽容在内的思想要素是关键软件支撑,三者共同形成了高校三创型人才培养的共轭耦合系统。但是就当前高校三创型人才培养条件的现状来看,系统内部各要素供给不足、协调不当,严重掣肘了我国三创型人才培养事业的健康发展。
图2 三创型人才培养核心要素示意图
(一)人员掣肘
在三创型人才培养中,学生是重点培养对象,但是由于职业规划不明、专业技能限制、家人不支持、个人惰性等原因,再加上对高校相关指导的不了解与不信任,导致学生参与三创型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严重不足,不愿意花费一定的时间与精力接受三创教育。作为服务主体的决策层,部分高校领导层并未对三创型人才培养工作给予足够的关注与重视,相关的制度政策安排、资源配置严重不足,无法保证三创型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作为服务主体的教育层,当前我国高校三创类专职教师专业学科背景薄弱,三创方面的实战实践体验不足,三创类教育课程、教学模式也具有很强的滞后性,整体师资力量不足[6]。作为服务主体中的后勤力量,专门从事就业与创业工作的行政人员整体数量不足、专业化水平较低,工作重心侧重于就业方面,对于三创型人才培养工作的支持与保障则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二)条件掣肘
从三创型人才培养现状来看,虽然我国近几年在大力倡导“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但缺乏具体的、操作性强的人才培养政策,阶段性目标不明确,三创型人才培养工作可依照的教育政策、支持政策[7]、帮扶政策、保障政策总体数量少、种类单一,仍需不断丰富与完善。由于缺乏相关政策的组织与协调,三创型人才培养的协同育人环境亟待改善,具体问题则表现在高校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的协调互动性不足,硬环境与软环境的支撑保障作用有限,具体的制度环境、政策环境、市场环境、文化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建设滞后。在环境条件发展不佳的情况下,资源供给随之受限,支撑三创型人才培养事业的资金、技术、信息、人才、园区、平台等资源要素无法满足现实的科研探索之需、创新实践之需、开拓引领之需,三创型人才培养系统的输血功能、活血功能、造血功能严重下降。
(三)思想掣肘
在思想观念上,高校、市场尤其是社会、家庭层面还未形成对三创型人才培养重要性的深刻认识与广泛认同。大部分高校过于重视专业教育,但不重视或者不想致力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市场从利益角度出发,也不愿承担三创型人才培养工作的时间与成本;社会与家庭层面,则还深受“学而优则仕”、“创业是差生的事”等传统落后观念的影响。在各方对三创型人才培养工作尚未形成广泛深厚的共识与认同之时,三创型人才培养合力薄弱,以校际合作、校政合作、校企合作、校社合作、校家合作为核心的协同育人理念还需强化与加深。此外,当前社会心理呈现出浮躁脆弱的特点,总体缺少宽容失败的氛围和鼓励大胆深入创新创业创造的风气[8],为三创型人才的培养增设了一道思想屏障。
三、三创型人才培养场域的构建与平衡
图3 三创型人才培养场域构建示意图
(一)形成以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为主的教育链
MIT创始人罗杰斯认为,学校的教育目标不是传授那些只能在车间里用到的具体的工作操作细节,而是使学生们掌握基础的自然科学规律[9]。三创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知识教育体系的支撑,知识教育体系是由与知识的生产、扩散和转移相关的机构和组织构成的网络系统,其骨干部分是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主要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科研管理创新,参与科研成果转化,高等院校主要从事知识的生产和传播以及人才的培养,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科研和教学人员有着最权威的科学知识理论、最专业的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最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能有效助力三创型人才掌握最前沿的科学理论与科学发展动态,提高科研探索能力、理论知识与实践结合的能力,最终实现创新创造能力的提升。
为了充分发挥教育链的作用,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建设一支三创热情浓厚、业务素质良好、人员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第二,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第三,加强学科建设,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深入进行教学改革,使之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第四,改善办学物质条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科研硬实力;第五,加强国际交流,学习国外先进经验,扩大国际影响。
(二)形成以领头行业与新型企业为主的实践链
目前我国行业企业存在整体创新创造能力不足的问题,很多技术要靠从国外引进,形成对国外技术的依赖,国际竞争力有限;我国的高校和科研机构虽然拥有一定的资源和成果,但对市场需求缺乏深刻的了解和把握,其应用研究开发活动更多是致力于追求先进的技术指标,注重技术上的突破,科技与经济脱钩现象不容忽视。综上而言,行业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三创型人才的培养,三创型人才的培养也离不开行业企业的协助与支援,必须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实践链,加强产学研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为了弥补高校在技术、管理、金融、市场等实践方面的局限性,作为技术创新的开发主体与收益主体,企业应该积极承担相应的人才培养责任,为学生提供一定的实习机会与实习平台,带领学生真实地参与市场调研、了解公众需求、开展产品技术研发与商业化运作,使学生在具体实践中培养和强化创新意识、创业能力与创造思维。同时,企业也应充分利用现有的人才资源,加强自主创新,通过抓好创新机制建设、人才队伍建设、创新能力建设、创新文化建设等措施,建设创新型企业,不断适应日新月异的市场环境,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与生命力。
(三)形成以政府部门与社会中介机构为主的服务链
在三创型人才培养过程中,政府应加强顶层设计,把握整体方向,制定相关的政策、法律、制度来服务于三创型人才培养事业,掌控全局,把握整体。第一,政府需发挥导向作用,明确三创人才培养的前进方向与重点领域,引导相关主体朝着国家发展建设目标开展创新创业创造活动;第二,政府需发挥凝聚作用,吸引相关人员加入三创型人才培养事业,壮大队伍建设,发挥各方优势,通力合作完成人才培养大任;第三,政府需发挥整合作用,汇集各种三创人才培养要素,科学配置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第四,政府需发挥激励作用,大力宣传创新创业创造的时代意义,肯定鼓励探索、宽容失败、允许试错的思想观念,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氛围。
科技中介机构在其中应该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科技中介机构包括咨询机构、技术市场、工程中心、产学研联合体、创业中心等,主要在创新产品或服务的供给方和需求方之间起到沟通交流、促进交易的作用,为三创型人才提供社会化、专业化服务,进而支撑和促进人才培养。科技中介机构作为创新活动和成果产业化、市场化的重要力量,作为经济与知识的中介,作为三创主体的“经纪人”,其主要职能是开展与创新创业创造活动相关的信息交流、决策咨询、资源配置、科技服务以及科技签证等活动,促进高校、科研院所、政府、企业之间的知识流动、人才流动、资源流动以及技术转移,有效降低三创人才培养的成本、风险,提高整体效率效能。
四、正本清源:三创型人才培养的具体路径与方案
图4 三创型人才培养的具体路径与方案示意图
(一)以文化理念为先导,加强意识引导,提高积极性与主动性
1.由高校为主向多方联动转变。政府应不断加强关于三创型人才培养的舆论宣传和引导,引导社会公众改变 “人才培养是高校一家之责”的错误认知,强化市场企业的责任意识,强化社会中介机构的服务意识,强化学生家庭的参与意识,使得校、政、商、社、家各界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推进三创型人才培养事业的发展。
2.由就业导向向素质提升转变。高校应及时改变以满足就业需求作为人才培养目标的错误认知,不能只关注于眼前的指标任务,而应致力于促进学生的自由发展、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既抓知识技能,又抓思维素养,并以正确的创业观引导学生;应积极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校园文化,不断强化学生的冒险精神、洞察力、执行力、管理力以及抗压力等,把学生培养成为全面发展的新时代高素质人才。
3.由短期经济追求向长远价值创造转变。三创型人才培养不仅仅是要培养服务于当前经济发展的人才,更是要培养以创造性思维解决社会问题的人才。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出发,三创型人才培养不能只关注本国本区域发展问题,还应培养具有全球视野、致力于解决国际重大问题、共创地球美好家园的人才,为解决世界问题提供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履行大国责任与担当。
(二)以知识素养为基础,改革教学模式,提高专业性与多样性
1.坚持专博并行,完善教学内容。坚持将三创教育深度融合于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努力实现教学与科研、素质教育与职业教育、文科教育与理科教育的有机结合。建立有利于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通识性课程体系,并根据学生专业的不同设置,安排与之相匹配的三创型人才培养课程;进一步打破学科门类壁垒,设置跨学科选修课程,促进各学院优质资源的传播与共享,鼓励教师和学生自由地开展学术研究活动,不断提升教育内容的前沿性和引领性[10]。
2.建立“双导师”制,壮大师资力量。坚持科学理论与具体实践高度结合,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的师资建设战略,完善校内理论导师与校外实践导师相结合的“双导师”制度。一方面,可在校内选拔一批高学历高水平的教师承担三创课程,鼓励具有相关理论背景的教师深入企业,率先实践,言传身教;另一方面,多渠道聘请著名企业家、风投人、优秀创业校友、优秀学生家长等组成实践导师团,开展三创讲座和三创实践指导。
3.改进教学模式,突出个人优势。学校应尽早帮助学生开展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挖掘学生的兴趣,突出学生的优势。实施小班精准教学,保证授课教师能够将有限的精力充足地分配到每一个学生上,提高学生所受教育的深度与广度。教师应通过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实践教学法等,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三)以实践拓展为支撑,推进平台建设,提高实践性与市场性
1.建设以训练计划与社会实践为主的素质拓展平台。高校应结合社会发展需求,加强校际合作,制定丰富有效的训练计划,设置科学合理的课外活动,并根据学生表现与能力提升情况,评定成绩,颁发结业证书,督促学生认真参与,获得实质性发展。同时,引导学生利用寒暑期时间参与社会实践,结合自身兴趣与发展规划,自由选择实习领域,并给予相应的素质拓展学分认定,激励学生在具体实践中提升素质和能力。
2.建设以科研活动与科技竞赛为主的科学实践平台。通过开展科研活动和科技竞赛,引导学生从专业视角出发,运用科学理论、经验知识和专业技能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建设以科技园区与创客空间为主的创业实践平台。科技园区可为学生提供将创意转化为现实的实验场地,提供各种设备支持、技术支持、专家指导支持,减少高校教育成本的同时,又提高了学生投身三创实践的积极性与可能性。对创客空间中的三创项目,可为学生配备专业导师给予前期指导和培训,由专业团队进行全程跟踪管理,通过层层把关与指导,提高项目的质量和成功率,增强学生的自信与探索精神。
(四)以激励服务为保障,鼓励多方助力,提高协同性与整体性
1.由政府筑牢政策之基,辅以财政支持。政府应建立健全相关政策法规,为学生创业提供政策优惠,降低学生的创业门槛,减免部分税收,减轻学生经济成本和负担。可专门设立国家三创教育基金,建立融资和三创投资体系,并科学应用于三创相关课程开发、竞赛项目资助、师生奖励等。还应建立完备的社会创业保障体系,为创业失败者提供失业保障,为生活困难的创业者提供一定的物质援助与精神援助。
2.由市场筑牢平台之基,辅以资源补助。由企业提供真实的市场实践环境,帮助学生在明确市场需求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兴趣或专业开展三创活动,提高成果的现实性和应用性;提供一定的资金、技术与设备援助,加快学生创新成果孵化和产品商业化,减轻高校的人才培养成本;提供必要的实习平台,帮助学生了解真实的企业运作情况,提高学生的经营能力与管理能力,为其创业行动打下坚实基础[11]。
3.由社会筑牢桥梁之基,辅以过程保障。充分利用网络、电视、报纸等传播媒体宣传创业政策,弘扬三创文化,优化舆论环境、文化环境,增强公众的三创意识,强化公众对三创实践的认可与支持,减少观念阻碍。充分发挥社会相关组织的保障作用,通过设立三创信息服务、咨询服务等平台,为学生提供校外的政策咨询、三创指导、三创测评、创业模拟等服务,帮助他们解决办照难、打交道难、享受优惠政策难等问题[12]。
4.由家庭筑牢信任之基,辅以精神鼓舞。首先,父母应转变“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长期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创造力、自信心和责任感,鼓励子女走多种多样的发展道路,走利国利民的创业之路,做好孩子的引路人。同时,父母还应尽可能做到身体力行,积极阅读有关三创知识的书籍,如创新思维、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专业书籍与资料,并将所学所感与自身工作相结合,不断提升自身三创素养与能力,做好孩子的榜样[13]。
(五)以绩效考评为突破,注重成果检验,提高适应性与发展性
1.坚持目标导向,把握基本原则。坚持以人才素质、社会活力与国家创新能力的提高为落脚点,科学评价教育链、实践链与服务链的建设程度与效果,并与预期目标进行对比,找出落差,分析原因,研究对策,实现动态发展。考评主体应坚持公正性原则、目标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多样性原则、发展性原则,避免考核工作流于形式,杜绝权钱交易、寻租腐败等不良现象,保证考评结果客观公正、考评认同度高、考评激励作用到位。
2.明确考评对象,确定有效指标。考评对象和指标包括:对教育力量和教育水平的考评,包括师资队伍、课程开设、教学方法、学生参与等;对实践训练和平台建设的考评,包括竞赛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平台、服务组织等;对科研成果和社会贡献的考评,包括论文发表情况、竞赛获奖、专利申请、项目商业运作、市场回报等;对人才素质与发展能力的考评,包括学生就业率、创业率、创业成功率、规划前景等[14]。
3.扩大考评主体,善用科学方法。形成集学校、政府、企业、业界权威、学生家长、公众媒体等多元主体在内的考评队伍,坚持结果导向和行为导向并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在各个培养阶段,综合使用评分表法、目标管理法、关键绩效指标法、关键事件法、360度考核评估法[15]等具体方式对相关工作过程和结果进行考核评价,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学生评优评先、干部考核晋升、高校建设评级、区域实力对比的重要参考条件之一,督促各主体团结一致、共同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