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谢春涛:党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

2019-04-19

红旗文稿 2019年20期
关键词: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特色

谢春涛:党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

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了多方面的伟大成就。其中,根本的成就是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贯穿其中的丰富历史经验包括:一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这是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深刻结论,既是对中国共产党负责,也是对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负责。二是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和发展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人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认为应该以与时俱进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时代化。三是推进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中国共产党人将继续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国开放的大门也会越开越大,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同世界形成更加良性的互动。四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让人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夙愿。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长期不懈努力,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这就说明,中国共产党人抓住了社会主义本质,体现了初心和使命。

(来源:《学习时报》2019年10月11日)

张世飞: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赶考”的四个新转变

中国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和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始终牢记“赶考”使命,抓住“赶考”机遇,不断以新气象应对新考验,取得了优异的成绩。新时代具有新特点,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的“赶考”路上需要应对一道道新的“必答题”。一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赶考”的新使命。立足新時代,站在实现“强起来”的起点上,并基于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中国共产党人在“赶考”路上必须肩负起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历史使命。二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赶考”的新机遇。应保持战略定力,赢得战略主动,确保中国发展的航船始终坚定地朝着我们党确立的宏伟目标扬帆前行。三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赶考”的新考验。既要有如履薄冰和居安思危的意识,打好防范抵御的准备之战,也要有应对考验和化解风险的秘诀,打好化险为夷的战略之战,始终做到“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四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赶考”的新气象。要以新气象应对新考验,确保党始终是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经得起各种考验的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勇于“自我革命”,以刀刃向内的勇气正视、查找和解决党内问题,以钉钉子的精神做实、做细、做好管党治党工作,以坚定不移的决心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

(来源:《南方》2019年第19期)

郭辰:伟大民族精神的三重维度及其时代价值

在中华民族绵延悠久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培育、继承、发展起来了伟大民族精神,这就是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伟大民族精神具有历史、现实和未来三重维度,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的发展进步,深刻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伟大民族精神具有时代价值。始终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以及为世界文明发展提供“中国方案”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在中华文明5000年的发展历程中,厚重的物质文化孕育了伟大民族精神,而伟大民族精神又始终支撑并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弘扬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为开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新征程提供了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需要弘扬伟大民族精神,为世界文明发展提供“中国方案”需要弘扬伟大民族精神。从为人民谋幸福,到为民族谋复兴,再到为世界谋大同,新时代的中国正肩负宏大使命,在实现自身快速发展的同时,展现出对人类前途命运的深切关怀。而伟大民族精神是我们风雨无阻、高歌行进的根本力量,是为“中国方案”注入文化自信的价值指引。中华民族精神源远流长、历久弥新,集中反映了中国人民的社会生活,集中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本质要求,集中彰显了当代中国的核心价值观念。

(来源:《理论导刊》2019年第8期)

蔡昉:从发展成就看中国经验的世界意义

新中国70年创造了人类历史罕见的发展奇迹,积累了有益的经验并上升为中国智慧,产生了与中国日益提高的国际地位相匹配的世界意义。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不仅对于我们自身进一步前行弥足珍贵,也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探索的中国贡献。从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来看,新中国成立以来实现了一系列从独立自主的“第一次”到进入世界科技前沿行列的飞跃。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以其持续健康增长、规模扩大和全球占比提高,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对世界经济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也应当对于人类做出新的更大贡献。中国以其作为世界经济的发动机和稳定器,促成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中国为主体的新兴经济体乃至更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赶超,使得以往只是理论上成立的全球经济趋同,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现实,世界经济多极化的格局相应形成。除了以物质产出的方式对世界经济做出贡献之外,得以创造中国奇迹的改革开放经验和促进发展理念,以及随之而来的对规则制订的话语权、对发展观念的有益见地和对循例的建设性建议,都是对世界经济的公共品贡献。中国是迄今为止唯一经历了经济发展由盛至衰再至盛,并且接近于完整经历经济发展的每一个阶段,从低收入、中等偏下收入、中等偏上收入阶段,即将跨入高收入国家行列的大国。由经济总量和人均收入水平表达的中国经济由衰至盛的后半程,无论从时间之短暂还是从规模之巨大来看,都堪称人类发展历史上的奇迹。

(来源:《北京日报》2019年10月14日)

朱兆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价值逻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成功的现代化发展道路,同时也是一条落后的发展中国家追赶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成功之路。从价值层面来看,这一发展道路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它把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国家利益整体为上的理念,以及西方文化所强调的个人自由创造的理念,能够很好地融合起来,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全体中国人的最大利益和最大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是一条蕴含着独特中国价值的成功之路。中国人民有着一个共同的国家利益,就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近代以来中国被动融入世界现代化发展历程中所追求的最高目标。一个强大的国家权力是能够动员和组织人民实现现代化发展目标的政治基础。这样一种认知不仅是当下全体国人的诉求,而且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已经逐渐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诉求。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现代化获得成功的主要动力。与注重国家整体利益的价值一样,自由的价值同样也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核心价值。与西方自由价值作用所不同的是,我们把以个人自由创造为核心的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很好地融合起來,融合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全体中国人的整体利益之中。个人利益至上,从来不是中国人的处世之道,和谐才是立命之本。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社会平等价值,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突出。马克思主义注重社会公平的价值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国家利益整体为上的核心价值,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目标的引领之下,实现了高度的共振和融合。

(来源:《唯实》2019年第9期)

陈向阳:从世界多重矛盾演变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世界秩序深刻重塑,多次在国内外重要场合提出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彰显了世界视野与战略眼光,应深入领会、从容应变。当今世界大变局之深、之广、之剧,均为“百年未有”。“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呈现多个维度,既是多对矛盾的共同作用,亦是多个变局的叠加。其一,世界地缘经济与政治重心“东升西降”,“东西矛盾”由过去的“西强东弱、西主东从”转向如今的“东西平视”。其二,国际体系主导权“南升北降”,“南北矛盾”由过去的“北强南弱、北主南从”转向“南北对等”。其三,国际关系行为体“非(国家)升国(家)降”。其四,世界经济与科技动能“新旧转换、新陈代谢”。其五,中西互动趋于“平起平坐”,“中西矛盾”与力量对比由过去的“西强中弱、西攻中守”转向如今的“中西互有攻守”。其六,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日益突出与美国单边主义甚嚣尘上共同作用,令全球治理供给严重不足,“治理赤字”明显增大,“供求矛盾”凸显。正确历史观、大局观、角色观是把握世界大势的科学方法论。不仅要看现在国际形势什么样,而且要端起“历史望远镜”回顾过去、总结历史规律,展望未来、把握历史前进大势。不仅要看到现象和细节怎么样,而且要把握本质和全局,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避免在林林总总、纷纭多变的国际乱象中迷失方向、舍本逐末。不仅要冷静分析各种国际现象,而且要“把自己摆进去”,在中国同世界的关系中看问题,弄清楚在世界格局演变中中国的地位和作用,科学制定中国对外方针政策。

(来源:《旗帜》2019年第9期)

猜你喜欢

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特色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中医的特色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完美的特色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