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统文化中自我内在和谐观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研究

2019-04-19贾若雨

科教导刊 2019年9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

贾若雨

摘 要 心理健康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中西方文化不同,处于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所产生心理问题的根源也不相同。高校青年大学生作为国家后备力量肩负着实现民族复兴的重担,而他们的心理发展还尚未成熟,易受到消极信息的影响,造成心理落差,继而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由此,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就变得格外重要。我国古代虽无心理健康这一概念,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无不体现着其思想,加之,近年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充分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蕴涵的心理健康观,使其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不仅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同时也利于当代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与实施。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 儒道文化 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9.03.074

Abstract Mental health has always been the focus of people's attentio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are different, and people in two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have different causes of psychological problems. As a national reserve force, young college students shoulder the burden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 and their psychological development is still immature, vulnerable to negative information, resulting in psychological gap, and then lead to the emergence of psychological problems. Therefore,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ecome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Although there is no concept of mental health in ancient China, it embodies its thought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n addition, in recent years, the promo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fully tapping the concept of mental health contained in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combining it with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re not only conducive to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ulture, but also conducive to the development and implementation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Keyword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onfucianism and Taoism culture; college students

1 傳统文化中自我内在和谐观

1.1 自我认知

“人贵有自知之明”,培养健全自我的基础就是要全面而正确地认识自我,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就是要拥有正确的自我认知、客观评价自我、接纳自我,达到积极的自我体验,拥有着优秀的自我调节控制之能。

1.1.1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正确认识自我就是你自己本人对自己的了解要和现实的真实情况相一致,准确、完整地认识自己的特点,了解自身的优点与缺点。纵观中国儒道经典,我们会发现其蕴含着无数关于正确认识自我的心理健康观念。

在儒家文化里有着大量关于正确认识自我的经典作品,在对于“知与不知”这一问题上,记载孔子言行的《论语Y屛肪兔魅繁硎荆骸爸恢恢侵病!彼淙豢鬃右咽鞘ト耍械露嘁眨媸倍荚诓欢先鲜斗此甲约旱难孕芯僦梗疤旌窝栽眨氖醒伞保嗣粲谛校饔谘浴?

同样,在道家经典中也涉及到了正确认识自我。在老子心中,“知人”、“胜人”虽很是重要,但“自知”、“自胜”加倍重要。即“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1]老子加重强调人应致力于自我的认知和向内心深处追寻的思想,认为可以通过对自我的认识,调节自身,增强内心力量,与社会和谐相处。

1.1.2 内圣外王,圣人之道

心理学中人格是一个人的精气神等具有倾向性心理特点的总和。它是构建个体思维、观念、感情和行为的特有模式,包括了个体有别其他人平稳、同一的心理素质。“内圣外王”被儒家称为理想人格,“内圣”是经由自己不断地修养品性所达到的;“外王”则是人的心性修养被外在的显现出来。此外,孔子还对人格进行了划分,德行高低被作为区分小人、君子的标准,《论语》中记载了很多君子和小人的差异。如“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等。另外,他将人分为狂、狷和中行三种。“狂”指勇于承认,积极进取。“狷”指做事拘谨,害怕有所大作为。“中行”就是说话举止符合中庸。[2]

顺应自然、维持本真被看成是道家所要体现的理想人格。老子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遵循“自然”被道家文化看成是一个关键原则,在构建符合道家思想的人格中最为强调的就是朴素自然。在《道德经》第四十一章中简明指出了人格的标准是什么,是落实到行动处并依据其程度分成上士、中士、下士三种,此外,庄子的人格思想既有老子所提到的圣人人格,又有超越自然、世俗与自我追求和谐的至人、真人、神人。[3]

1.2 自我接纳

每个人来到这个世上,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没有原因让我们不接纳这样世上只有一个的自己。

人本主义和认知流派曾提出,无条件接纳自己是一个可以促使个体适应和健康的条件。[4]美国心理学家Albert Ellis认为强化一个人自我接纳的观念是心理健康的基础。所以,作为以后可以成长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那么,自我接纳就是你的起步。我国研究者李闻戈将自我接纳定义为:一个人对自己的每一个特点都愿意面对认识,并且无条件地接纳,可以知道自己的价值,不会盲目骄傲和自卑,也不会因为他人的诋毁而有所动摇。[5]总体说来,在现实中主动对真实自我的悦纳就是自我接纳。在传统文化中有许多从尊生贵身思想和通慧乐观心态这两个方面体现自我接纳。

1.2.1 尊生贵身思想

自我接纳的第一步便是尊重生命、爱护身体。心理健康与否和身体本身是否健康有着一个必然的联系,《黄帝内经》中就这一问题给出了系统地阐述。如:“肝藏魂”,“肝主怒”;“脾藏意”,“主思”;“肺藏魄”“主忧”;这些都明确指出了心理和人体本身的康健有重要的关联。

孔子曾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来教育他的弟子。在对待万物时,“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论语Y屖龆?表明了他对万物的态度。由贵生到爱物,表现的是孔子对人生命价值的重视和对万物生命的尊重。[6]同样,老子亦认为生命对于万物而言是最为重要的,人对于生命的态度应该是珍惜、爱护。因而在《道德经》中有“故贵以身为天下,则可寄于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者,乃可以托于天下”一说。

庄子提出过“至乐活身”的思想,认为人能够健康活着就是世上最大的快乐,这里首要有一个健康的身体。[7]因生命稍众即逝,所以葛洪在《论仙》中指出:“若夫仙人,以药物养身,以术数延命,使内疾不生,外患不入,虽久视不死,而旧身不改,苟有其道,无以为难也。”认为人延长性命,长寿是通过长期内修外炼的方法,加之道德上的修养。[8]

1.2.2 通慧乐观心态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是善于驾驭自身情绪,以积极的态度面对一切,有着通慧的自我意识。

儒家倡导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乐”是儒家文化的一个重要思想,《论语》的开篇就有:“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可以说“乐”奠定了《论语》的基调,并被看成为判断某个人是不是君子、是不是仁者的一个标准。[9]“君子不器”被儒家当作是培养人才的目标,阐明人不应该是像容器一样,用途过于固定单一,培养的人才应该是具备高素质高品格的,并且有着优秀的社會适应力和强大的抗压能力,能淡然自若地处理所遇到的不利事件,保护自己不受伤害。[10]

一个人只有抱着积极、乐观、知足、进取的生活态度,才能够更好地接纳自己,从而接纳他人,才能够更加热爱生命、享受生活,成为一个身心都健康的人。

2 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启示

2.1 倡导“身心合一”的行为方式

一个健康的人在心理健康的同时还要身体健康,只有拥有健康正确的生命观,他们才能更懂得珍爱自己的生命,注重自己的内心。因而,在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需倡导的是“身心合一”的行为方式。

在对当代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可以先从身体健康来进行。学生进入大学后,较之前繁重的高中生活,大学生活相对轻松并且丰富。学校在这一时期可以适时开展一些适合学生的体育锻炼,让他们在学习之余强健体魄,拥有健康的身体是拥有健康心理的前提。中国传统养生方法众多,动静皆有,以动为主的主要是一些拳法,以静为主的主要是气功,这些方法不仅能调养身体,而且还能起到养心怡神的作用。所以,学校可以为大学生增设太极拳这类的课程,以行云流水的拳术让练习的人的心、气、神融为一体,在让人增强体魄的同时提升个人素养,为身体和内心带来积极影响。

2.2 遵循“儒道合一”的思维方式

中国传统文化中虽强调人的社会价值,但这并不是否定个人价值,反而认为人生来必有用,并且鼓励人们立足自身,不断进行自省,强化自我的素质修养,从而使得自我得以实现。孔子将自省作为进行道德修养的方法,正所谓“吾日三省吾身”,提倡人主观主动地进行内省。当代大学生主体性较强,个性十足,一面追求自我实现,看重外界评价;另一面又易对自身认知不清,造成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引发心理失衡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更应关注大学生认知教育、挫折教育和生命教育,正确引导学生。首先,可以转变传统的理论灌输模式,加上一些情境教学模拟,进行多维的,让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变得更愿意接受。要耐心引导学生走出低落的情绪,及时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其次,应先摸清学生当时的心理特点,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其更好地认识自己,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念,从而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最后,在高校开设的心理健康课程中,可以将儒道经典著作中与心理健康相关的内容进行整理总结,形成一个内容较为丰富完善的自制教材,以供学生使用。在课余时间,学校还可以组织一些小剧场进行情境表演,以更为生动形象具体的方式向学生展现存在的重要性,让学生能够体会到生命的可贵之处。

参考文献

[1] 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价[M].北京:中华书局,2008:100-103.

[2] 汪凤炎,郑红.中国文化心理学[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5:316.

[3] 奚亚丽.道家理想人格思想的发展演变探析[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3(3):13-15.

[4] 李娟,张进辅.自我接纳研究回顾及展望[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0(2):121.

[5] 李闻戈.对大学生自我接纳的现状及特点的研究[J].宁夏大学学报,2002.24(1):112-114.

[6] 张静.当代大学生儒道传统价值观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2009.

[7] 刘国清.道家、儒家、佛家“健康观”的现代心理学意义[J].文化广场,2010(11):160.

[8] 周祖贻,谭达全.抱朴子修身养性理论学说述评[J].湖南中医杂志,2005(5):55-56.

[9] 马建新,刘平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儒家思想渊源[J].湖北社会科学,2013(3):186.

[10] 张松如,邵汉明.道家哲学智慧[M].吉林人民出版社,2010:68.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教育大学生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举措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构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