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与发展

2019-04-19彭远菊熊昌云张涵

科教导刊 2019年9期
关键词: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彭远菊 熊昌云 张涵

摘 要 微时代的到来,改变着大学生的生活、学习方式与内容,同时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把握微时代对大学生的影响,结合微时代的特征思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与发展,从而有效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 微时代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创新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9.03.038

Abstract The arrival of the "micro" era has changed the style and content of college student's life and study, which, at the same time, has brought great challenges 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among college students. Grasping the influence of "micro" era on college students, thinking about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among college students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icro" era, thus effectively enhancing the effectiveness and efficiency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among college students

Keywords "micro" era;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novation

2017 年2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在贴近师生思想实际基础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具备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建设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载体,运用大学生喜欢的表达方式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微时代”下我们每个人是信息的接收者,更是信息的傳播者,我们有广泛接触信息的机会,而大学生更是微时代的忠实拥护群体,如何做好“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当前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全新思考的课题。

笔者特别设计了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850份,收回有效问卷777份(其中,大学生有效问卷603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有效问卷174份)。通过对收回的有效问卷进行认真的分析、归纳以及结合笔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了解、掌握与思考,特提出了如何在“微时代”背景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切实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效性和有效性。

1 “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使用微媒体的情况

在收回的603份学生版问卷“您使用手机上网,最经常做些什么?”一题中,玩游戏占31.34%,看新闻占14.26% ,查资料5.8%,看视频、听音乐等占10.78% ,聊天、看朋友圈占37.81%(见图1)。可以反映出微媒体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娱乐提供了很多的便捷,学生们也习惯使用微媒体来获取信息、消遣和娱乐。

在学生版问卷中“您目前获取信息主要通过哪些方式?(本题为多选题)”一题的回答中“网络、手机等微媒体传播”占52.5%,“报纸等杂志刊物”占11.2%,“老师讲解”占18.98%,“各类报告、讲座、交流等形式”占17.31%(见图2)。

从数据可以看出,网络、手机等微媒体已经成为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从很大的程度上超过、甚至取代了传统获取信息的方式,也似乎如今失去了网络、手机等微媒体将会影响其正常生活。微媒体传播信息具有海量性、广泛性、虚拟性、随意性等特点,大学生作为微媒体的主要使用群体,他们会利用微媒体获取和发出大量的信息,将微媒体作为主要的信息传输通道和使用方式。

2 微时代对大学生的影响

在学生版问卷“使用微媒体后,您的日常行为受到哪些影响?(可多选)”一题中,选择“更加注重言论自由,约束减少”占18.59%,“生活消费方式发生改变,更追求潮流”占17.3%,“对传统媒体的使用减少”占8.69%,“喜欢独处的方式,集体活动减少”占13.42%,“更加关注实事政治”占13.42%,“做事说话更注重平等观念”占16.01%,“平时会更加注意保护自己的个人信息”占12.56%。

在学生版问卷“与传统媒体相比,您认为使用微媒体(可多选)”一题中,“具有相对宽松自由的言论环境”占34.58%,“更能反映出大家真正关心的话题”占25.63%,“言辞更容易吸引人,更能激发人的创造力”占26.76%,“碎片化的表达,有些缺乏深度和逻辑”占7.3%,“流言谣言在微媒体上的传播难以辨别和控制”占5.73%(见图3)。

通过数据以及图形,我们可以看出,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具有相对宽松自由的言论环境,具有更多的话语权,但手机依赖常态化,社交方式虚拟化,生活消费方式网络化,参与集体活动与互动越来越少,思维方式从众化,缺乏深度和逻辑。

2.1 言论更加自由,具有更多的话语权

当代的大学生是走在时尚潮流前沿的主力军,他们对于新鲜事物总是有着极大的好奇与热情,愿意主动去尝试与经历。[1]在言行方面,他们渴望表达自己的观点、张扬独特的个性、展现与众不同的创新,并希望得到他人的肯定、附和与支持。而微时代新网络媒体提供发表言论、掌握话语权、呈现自我的舞台,大学生可以发表自己的主观想法、转发和评论;他们甚至可以不顾后果地想说什么便说什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呈现自我。

2.2 手机依赖常态化,社交方式虚拟化

根据调查观察发现,绝大多数大学生身边如果没有手机或手机突然没电,会显得焦躁不安、烦躁不已,甚至会出现精神不振、失魂落魄等现象。在校园中“微博控”、“微信控”、“点赞党”、“低头族”随处可见,课堂上用手机刷评论、玩游戏、网络购物的不在少數,课余时间更是有很多同学靠一部手机打发时间。[2]QQ 、微博、微信等微媒介社交平台,打破了传统的社交、生活和消费方式,一部手机即可以实现聊天与沟通互动,使人趋向孤立、冷漠和非社会化,甚至会导致人的社交边缘化。当走进大学生学生宿舍时,我们发现大学生的宿舍异常安静,他们各自在宿舍内静悄悄地网络聊天、电子阅读、玩游戏、网络购物等,学生们之间面对面的聊天、集体相约游玩与外出购物、参与集体活动和互动等都变得越来越少了,他们习惯于宅在宿舍里不停地刷屏手机,获取来自四面八方的信息,与五湖四海之人聊天,与网络中人比拼游戏,依靠图片与信息选择购物……

2.3 思维方式从众化,缺乏深度和逻辑

“微时代”背景下,每个人既是信息的发布者、传播者,又是信息的接受者,信息内容越来越多元、繁杂与宽泛,大学生学生往往不加选择、思考,甚至会盲目疯狂跟帖、评论、转载、转发,严重冲击着他们的价值观念。浅阅读、主观评论、随意发表观点等充斥在网络空间中,青年大学生由于缺乏必要的认知能力与社会经验,很容易出现人云亦云现象,他们会不加辨别与思考,任意评论与转发,思维方式从众化。很多大学生做作业都是在网上直接搜索答案,这样严重地削弱了他们的思维意识和道德意识,这样在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的同时也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及未来发展有着很大的负面作用。

3 “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

在学生版问卷“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您较容易接受的方式是?”一题中,授课教育占3.81%,面对面沟通交流占38.97%,专题报告、交流座谈占9.45%,主题班会、演讲等活动占9.62%,网络、手机等微媒体信息传播占38.14%。调查数据显示,网络、手机等微媒体信息传播交流与面对面沟通交流基本持平,将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学生沟通交流的两大主要方式。

在174份教师版问卷,“微媒体给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有哪些?(可多选)”一题中,认为“信息参差不齐、碎片化、多元化,影响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占19.31%;“信息鱼龙混杂,容易混淆大学生辨别分析的能力,甚至轻信不良信息”占18.97%;“大学生过于依赖微媒体,沉迷虚拟世界,难逃现实生活,缺乏集体责任感和归属感”占 18.62%;“信息传播的无界性与不可预见性,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提高”占12.4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与时俱进,掌握和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占16.2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充分合理利用微媒体平台,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占14.48%。

3.1 信息良莠不齐,难以分辨

以微博、微信为载体的“微内容”,充满着个人化、自由化,隐藏着不确定性、复杂性、真假性,再加上过度地、不经思考地转发与转载,会造成真伪难辨的信息无限制地泛滥开来。大学生的心理与思想都尚未成熟,难以辨别各种信息背后的真实意图,可能出现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发生思想认识上的误区,挑战着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专业素质、能力素质、信息获取素质。大学时代,学生还处在时尚意识强、担当意识弱,个人意识强、控制意识弱,维权意识强、识别意识弱的青年意识成长阶段,快速发展的新时代充满着复杂多元、真假难辨、良莠不齐的信息,既充斥着学生的核心价值观,又对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提出了直面的挑战。[3]

3.2 信息传速极快,难以掌控

微时代的关键在于“微”,体现在移动终端体积之微与文字数量之微两个方面。[4]信息传播速度快、肤浅粗放阅读、不经思索转发、个人随意性评论,使得很多信息的传播出现内容失真、偏离真相、甚至脱离实际。[5]在“微时代”,大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广泛便捷地获取很多外围的信息,并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吸纳、转发、点评,缺乏有效的审核和监督,使得信息传播泛滥化,既影响整个网络媒体正能量的发挥作用,又影响着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和正常开展和有序推进。

3.3 学生依赖微媒体,难以自拔

现在大学生依赖微媒体导致自我管理能力越来越缺乏,他们将大部分时间挂在微信、微博等软件上。课堂上,学生们不停地刷微信、微博,听课注意力不集中,听课效果不好,课堂效率不高。课余时间,学生们更是握着一部手机,不停地刷来刷去,在手机上看电视剧、玩游戏、聊天等来打发大量的时间。部分学生已发展为“微博控”、“微信控”、“游戏控”,他们依赖微媒介,大部分时间都耗在网络世界里,缺乏自制能力,他们不愿参与现实世界,变得心浮气躁,做事沉不下心,没有自我主见。[6]

4 “微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新与发展

在教师版问卷“使用微媒体后,您做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受到哪些影响?(可多选)”一题中选择“能更加迅速地获得学生的信息,了解学生的情况”占34.55%,“能更加注重言论自由,与学生平等交流”占26.7%,“与学生的沟通交流更多了”占27.75%,“使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有所减少”占 10.99%(见图4)。

在教师版问卷“微时代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效性,您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应努力做到什么?(可多选)”一题中选择“在大学生认同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给予更多的指引帮助”占22.22%,“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占14.6%,“运用微媒体提供更加宽松自由的师生沟通环境”占20%,“运用微媒体,给大学生学习生活带来各种便利”占14.92%,“建立“朋辈教育”体系,运用微媒体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占13.02%,“加强引导,坚持网上教育与网下教育的联动结合”占15.24%。

猜你喜欢

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微时代语境下创新高校党建工作方法探析
微时代背景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考
“微时代”视阈下医德教育的变革、创新与坚守
微时代文化创意类创业现状调查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