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精”出没,请注意
2019-04-19顾文年
顾文年
2018年12月3日,《咬文嚼字》编辑部公布了“2018十大流行语”。它们分别是:命运共同体、锦鲤、店小二、教科书式、官宣、确认过眼神、退群、佛系、巨婴,以及——杠精!
“杠精”,顾名思义就是“抬杠成精的人”。他们频繁出没于每一个能够表达个人观点的地方,从QQ空间、微博的评论区,到微信朋友圈的留言甚至各大视频网站的弹幕,到处都有他们的踪迹。“中学生天地”微信公众号的读者对此深有体会。
@洛: 今年学校元旦文艺会演上,一个小哥哥因为紧张连说好几声对不起,某“杠精”就在台下说了一通“胆子小就别上去丢人现眼啊”之类的话,真让人受不了。
@香香: 有一次我帮历史老师收试卷,结果有同学说:“你又不是历史课代表,你凭什么收历史试卷?”我就觉得很讨厌了,我帮老师收个卷子还惹到你了?
@弥: 我很好奇为什么这些人会成为“杠精”,他们在鸡蛋里挑骨头、无中生有,只是希望我们多关注他们吗?
@庄周梦蝶,蝶梦: 也许是因为脾气犟和要强?
@君樨夏: 我弟就是个十足的“杠精”。书法老师说,一般来说书法里都是繁体字,他问老师:“那你会写魑魅魍魉饕餮的繁体字吗?”老师谦虚地回答没研究过,他就说:“你不是老师吗?我都认识这些字,你为什么不会写它们的繁体字呢?”
@盼盼: 我曾经被人说成是“杠精”。有一次我在网上与人讨论程序员收入高低问题,有人说“帮人打字都能赚不少钱”,有网友赞同他的观点:“程序员赚得哪有网友说得这么少!”我回复:“打字≠程序员。”这不就是客观事实的描述吗?他们竟然言辞激烈地说我是“杠精”,我无语。
“杠”不分古今
过去一年,抬杠与被抬杠俨然成为网络上的普遍现象。微博上,有人自诩“国家二级抬杠运动员”;社交网站“豆瓣”上,网友成立了吐槽“杠精”的“杠起地球”小组,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就有9000多个成员加入……
但“杠”并不是最近才有的,它的存在可以说由来已久。鲁迅先生曾在《论辩的魂灵》一文中,揭露了一连串诡辩的逻辑:
“洋奴会说洋话。你主张读洋书,就是洋奴,人格破产了!”
“你说中国不好。你是外国人么?为什么不到外国去?可惜外国人看你不起……”
熟悉吗?鲁迅先生在百年前讽刺批判的“诡辩”话术,与现在的“杠精言论”简直如出一辙。
“杠精”为何令人生厌
那些在网上抬杠的人,他们仿佛不懂气氛、不合时宜,不管别人说什么都要反驳挑刺。这些反驳挑刺的话,常常逻辑缺失,让人无言以对。
(1) 以偏概全,抓住别人话里的某个词进行反驳,完全不顾原意;或者用个案去否定全部。比如:
A:“××是一把双刃剑。”
杠精:“剑当然是双刃的,你看过单刃的剑吗?”
B:“公共场所应该禁烟,吸烟有害健康。”
杠精:“不见得吧,张学良也抽烟,不也活到100岁了?”
(2) 无中生有,把别人没提到的事情理解为不赞同。比如:
C:“桃花开了,真好看。”
杠精:“樱花开的时候你怎么不说好看,你瞧不起樱花吗?”
(3) 极端夸大,把原句简简单单的形容词夸大到荒谬绝伦的程度,扭曲原句表达的真实意图。比如:
D:“这个房子不够高。”
杠精:“你想怎么高?高成珠穆朗玛峰那样?”
(4) 非此即彼,将所有问题都归结为二元对立,认为不是黑就是白。
E:“总说别人是‘剩女是不对的。”
杠精:“你这么为‘剩女说话,你肯定就是个‘剩女。”
很多人看到“杠精言论”,会和对方摆事实、讲道理,殊不知,事实、道理在“杠精”這里是无效的,你讲的每一句话,几乎都会被他们顶回来。甚至,有人搭理会更激起他们的表演欲。于是,有人调侃道:“你永远无法说服一个‘杠精,就让他胜利吧!”
感谢安吉县高级中学的同学参与讨论
● 臧志阳/竺孟琁
以无理之言逞口舌之快,每个人都可能成为“杠精”
不同于建立在既有的事实或规律之上的说理与辩驳,抬杠往往是缺少逻辑和理性又急于发声造成的。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潜在的“杠精”,因为每个人都可能会贪图一时的口舌之快,一旦热血上头,一激动便口无遮拦,智商全“下线”,素质“掉”一地啊!解铃还须系铃人,不希望“杠精”出现,首先需要我们克制自己逞口舌之快的想法,尊重他人的言语行为。
● 方玉琴
言行出格只为博取关注
认同感对一个人来说是很重要的,人们会用各种办法来获得认同,有的人选择不断努力完善自我,有的人则选择用出格的言行博取关注。比如“杠精”,他们搬出一套套不合逻辑的诡辩话术,让人无言以对。在他们眼里,别人的退一步海阔天空会被看作是对自己的认可。然而,“杠精”们并非全然不知自己惹人生厌,只不过内心的空洞太大,实在无法自愈。
● 李婉霜/刘君宇
无知者爱抬杠
热衷抬杠无非是认为自己远比他人优越,可以随心所欲地站在制高点批判他人。他们在虚拟的世界里怒刷存在感,并不在乎别人的目光究竟是赞赏的还是厌恶的。看起来,他们高高在上十分骄傲,但我以为,他们其实很无知。当一个人接受了高水平的教育后,怎么会用毫无逻辑的话来反驳别人,以此彰显优越感?
● 江 畅/宋 蝶
与其以“杠”制“杠”,不如“佛系”对待
与“杠精”辩驳无疑是件毫无意义的事——毕竟,他们沉浸在自我的逻辑之中,道理、事实在他们面前一律失效,他们有各种歪理让人哑口无言。所以,遇到“杠精”不妨“佛系”对待。你“杠”你的,我不听不想也不回应。失去了继续“杠”的支点,他们的“独角戏”又能唱多久?又或者,以宽容的眼光看待他们,反正他们的“杠”与你的好坏并没有关系,那就干脆不要与“杠精”计较了。
● 王 彧/庞亚鹏
“杠”准要害,“杠”出共识
说到“杠”,大家都很反感,但是,“杠”本身不是贬义词,“杠”是对他人观点的质疑,使人们能以独特的视角去看待各种事物,是创新思维的外在体现。
比如我们语文课上的“观点互怼”就是一种必要的“思维抬杠”:由一位同学陈述观点并阐明理由,其他同学在有限的时间内寻找其论点、论据、论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质疑。在限定时间内找准“杠点”,进行有效反驳,以此强化观点表达的缜密性、论证的逻辑性,同时通过换位思考,进行思维纠偏,最终达成共识。
人们因观点有分歧而争论,是思维的升华。所以,“杠”的关键在于“杠”准要害、“杠”出水准、“杠”出共识。
● 张翼帆
语言匹配场合,“误解”化为“共鸣”
存在不满和表达意见是个人的权利,而表达的方式是胡乱地一吐为快,还是客观地求同存异,则关乎为人处世的情商。“杠精”之所以令人厌烦,是因为他们忽视场合、忽视逻辑,找到自以为是的“切入点”就开始“快刀切水果”。语言本身没有百分之百的精确,有“共鸣”是因为把语言放在了正确的合适的位置,有“误解”是因为语言被限制在了一个不适合它的场合。由此,能否将语言与正确的场合匹配,是否具有求同存异的心胸,决定了能否将“误解”化为“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