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滚学校》:就算是碗鸡汤,也愉快地一饮而尽
2019-04-19沈佳音
沈佳音
《摇滚学校》其实是一部典型的百老汇商业音乐剧。它改编自好莱坞同名电影,故事并不新鲜,看开头就能大致猜出结尾。摇滚乐队主唱和吉他手杜威·芬(Dewey Finn)梦想成为摇滚巨星,但生活打击接踵而至,被乐队踢出、被唱片店辞退、被好友女朋友催缴房租……直到某天他在阴差阳错中假扮朋友前往一所私立初中做代课老师,在那里,他发现了孩子们的音乐天分,在一个保守校长和一群望子成龙的家长眼皮底下,杜威组建起一支充满青春活力的摇滚乐队,参加乐队争霸比赛。
但它由“音乐剧教父”安德鲁·韦伯操刀改编,再加上《唐顿庄园》编剧朱利安·费罗思的打磨,它的每个笑点、泪点和燃点都恰到好处。
舞台上,一群十岁左右的孩子是最耀眼的明星。吉他手抱着比自己个子还高的吉他,一边solo,一边模仿摇滚巨星Chuck Berry的鸭步,再来一个跪地滑行。戴着眼镜的乖乖仔一边潇洒地弹着键盘,一边比着摇滚的手势。伴唱团的女孩们一边唱歌,一边疯狂地甩头、跺脚。还有架子鼓、贝司……
现场被这群孩子们燃爆了。乐池里的乐手停止伴奏,站起来为他们鼓掌。台下的观众,无论是听不懂英语、看不懂字幕的孩子,还是从没听过摇滚的中年人,也都跟着他们挥舞着双手。台上台下嗨成一片,俨然是一个摇滚演唱会的现场。
正如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所评价的,这是“一个关于自由和乐趣的令人神魂颠倒的快乐寓言”。这部剧2015年在美国百老汇公演,一路火到了伦敦西区、澳大利亚。
2月22日,该剧在上海开始了亚洲首演,随后在北京、南京、广州等地进行为期15周的中国巡演。音乐剧演员郑云龙尽管之前看过电影版,也看过他们在托尼奖上表演的片段,但还是没想到现场的效果会更好,他觉得这帮孩子们特别地厉害。
“我笑了,我哭了,我摇滚了!”
《摇滚学校》(School of Rock)改编自2003年由理查德·林克莱特执导的同名电影。在电影里,杜威是影片的核心。到了音乐剧里,这帮孩子才是真正的焦点。韦伯曾经说:“相较于《摇滚学校》电影把故事做成以杜威为主角的喜剧,我更希望在音乐剧中,探索杜威学生们的故事,尤其是孩子们和家长的关系。”
音乐剧用音乐来推动情节,因此,韦伯又为音乐剧版写了十二首歌,比如这首《if only you would listen》(假如你听我说》)。那一幕里,孩子回到家里,与父母交流却发现隔阂重重。这些家长们花了高昂的学费让孩子入读藤校摇篮赫雷斯·格林学校,希望他们好好学习将来进入精英阶层,可是他们却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孩子的心声。孩子们用歌声表达了自己的失望与愤怒,这首歌适逢其时。
所以,该剧导演表示,这部音乐剧没有所谓的“配角”,每一个孩子都是主角。摇滚乐现场强大的热情和感染力,则让观众更有机会重新观察、审视与孩子的关系。
音乐剧版只保留了电影的同名主题音乐,音乐风格从流行摇滚、重金属到民谣都有。韦伯还在其中玩了很多梗。比如古板的女校长在排练古典乐团时,唱了莫扎特歌剧《魔笛》中女魔头夜后的咏叹调《复仇的火焰在我心中燃烧》,好听、贴切又有趣。他还幽默地自黑了一把。女学生萨莫儿试唱音乐剧《猫》中的名曲《memory》,杜威评价说,不管是谁写的,这个曲子都很难听。
在电影中饰演杜威的演员杰克·布莱克观看音乐剧版《摇滚学校》后说,“我笑了,我哭了,我摇滚了!”
摇滚能拯救世界吗?
与电影版一样,音乐剧版《摇滚学校》也反复在探讨摇滚到底是什么,摇滚的精神在于愤怒,摇滚的意义在于自由和反抗。音乐剧版中的杜威将摇滚的精神浓缩为“Stick to the man”,编剧朱利安·费罗思在接受Playbill 专访时表示:“这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我们都会遇到那些自以为是的人,他们对我们发号施令,而你必须要找到一种解决方式,让这些事既不会伤害到你,也不会阻止你追求自己想要的,而这并不简单。”
提起韦伯,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猫》《剧院魅影》或者《悲惨世界》。其实,1971年,23岁的韦伯以摇滚歌剧《耶稣基督超级巨星》(Jesus Christ Superstar)成名。
韦伯小时候就如剧中那个键盘手一样,是个书呆子,弹古典音乐,不受欢迎,常被人欺负。他曾在自传中回忆,一天早上,在地铁上,一个差劲的人过来试图把他扳倒在地。当时韦伯惊呆了,竟然没出任何声。但是他非常气愤,以至于终于醍醐灌顶,想必须得整出个什么大动作。
在学校的期末音乐会上,他原定是要表演海顿的一些听起来略显枯燥的音乐,但他擅作主张,做了一些改变。面对震耳欲聋的喧哗声,他宣布:“今天我要表演一些我自己写的描述我们学校了不起的人物的曲子。”
第一首曲子表演完后,观众欢呼起来。第二首曲子結束后,反响声越来越大。第四首曲子演奏期间,观众们和着乐声一起鼓掌。到第六首曲子的时候,韦伯转向校长,说:“这首曲子是特为您准备的。”
结束时,观众们尖叫了起来,一起喊着韦伯的名字。他再也不是那个小书呆子了,他因音乐而声名鹊起。
而在牛津大学读历史时,韦伯因为玩音乐而收到了学校的来信:“学院领导听说了我在搞音乐剧,信中他祝愿我能一切顺利但是同时提醒我要将精力集中在学业上。”思忖再三,韦伯决定从牛津退学,专心做音乐剧。“我确定,在牛津大学读书的话,我的未来便只有认认真真地读好历史这个专业。”这是他一生中最大的一个决定。
而费罗思在成为金牌编剧之前,也有过将近三十年并不太成功的演员经历。尽管出生在一个外交家庭,在剑桥大学读了英国文学,后来也继承了父亲的男爵头衔,但他却在毕业后的三十年里一头扎进了演艺行业,他对戏剧行业的执念来自于中学时的一位老师。“我有位老师,是他告诉我该从事戏剧行业,他是位修道士。”在那个总是告诉孩子们要拥有成为一名宇航员或者其他基本无法实现的理想的年代,费罗思的这位老师为他指明了独特的方向。这位老师就像《摇滚学校》里的杜威一样,点燃了费罗思的梦想。
韦伯曾表示《摇滚学校》“是一个关于音乐的力量的故事,是一个关于音乐如何改变孩子们的生活的故事”。
不过,也有一些观众对此表示质疑。比如一位豆瓣网友写了一篇观后感《很燃很开怀,但尚未烧到核心》,觉得该剧“浅了”“满了”:“‘浅了是说它没有那种人性复杂带来的思辨性,故事中大人和小孩很多角色都是功能性的;‘满了则是指对于主题的推崇完全没有留余地的想法,必须全体朝贡于Happy Ending,并声嘶力竭地将之塞给观众。”
不过即便如此,这位网友还是给这部剧打了四颗星,并且表示还会多刷。
我们不是来赢的
网友的星星很多是献给剧中的这些孩子们的。在演出后,媒体的赞誉也大都给了这些孩子。《每日电讯报》认为该剧“具有罕见的新鲜感和生命力,是最值回票价的演出”。《卫报》评价道,“这部作品具有毋庸置疑的优秀品质,使未成年演员能够充分展示他们真正的才能”。《好萊坞报道者》则表示:“这部剧非常清楚自己的优势是这些可爱又极有天赋的孩子们,他们年龄在9到13岁,并且创造出了一种令人快乐的、大胆的生命力。”
演出开始之际,便会传来韦伯的温馨提示:该剧孩子们的所有演出都是现场表演。
这次来到中国的《摇滚学校》剧组中共有17名9至13岁的孩子,分组演出剧中12个角色。
这些小演员百里挑一。“面试的时候,来了五百多个孩子,很多孩子个子还没有乐器高。”该剧音乐总监马克·张伯伦透露。这些原先学习古典乐器的孩子们真的像电影里那样,掌握了贝斯、架子鼓、电吉他……
这些00后小演员们点燃了全场无数的笑声和泪点,把剧场气氛推向高潮。马克说:“这部音乐剧最大的亮点就是完全释放了孩子们的能量。剧末最后几首歌,我们所有的乐队成员都会站起来给孩子鼓掌,观众听到的乐声都来自台上孩子们100%的现场演出。”
在音乐剧的最后,孩子们输掉了乐队争霸的比赛, 杜威安慰他们说,我们不是来赢的,我们是来摇滚的。
这些孩子以后未必能成为摇滚明星,但他们都通过摇滚找到了自己。他们可以玩音乐,可以做运营,可以设计服装,可以负责安保……正如韦伯所言,“音乐不仅仅能够给我们带来欢乐,音乐还可以让我们更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