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30年颂(上)
2019-04-19宋相辉张璞
宋相辉 张璞
1988年,在中国的南海,制度释放的优势吸引了无数怀揣梦想的人们;2018年,而立之年的海南,又将去向何方?站在30年路口,我们既有喜悦与兴奋,也有困惑和疑问。翻看海南风雨兼程30载,亦苦亦甜,一路的鲜花掌声,一路的曲折坎坷……
前不久,国家某部委的专家在海南授课时对海南未来的发展前景发出疑虑,提出了“三问”:以人才为核心的能力建设能否承接更高层次的开放?体制机制和法制建设能否适应更深层次改革的需要?薄弱的经济基础能否扛起跨境贸易建设的重任?三记叩问,无疑也是海南人自己的疑虑:沐浴着十九大的春风,在国家新一轮的改革大潮中,海南改革发展的优势在哪里?
改革“深水区”的探路“尖兵”
当前,全国改革事业已进入“攻坚期”“深水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改革更需小心翼翼,一方面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另一方面则是利益格局调整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改革既要持续推进、稳步向前,又要避免“野牛冲进瓷器店”——急躁冒进;既要开拓创新、奋发有为,又要兼顾成本与成果、局部与全局;既要锐意进取、百尺竿头,又要最大限度维护好改革开放40年来之不易的成果。海南930多万人口、四千多亿元的经济总量,体量小,惯性小,体制机制调整更灵活,“船小好调头”的优势明显。加之岛屿封闭的地理单元形成有效的物理屏障,不论对人财物的把控,还是对风险的传导,都更加可控,改革成本相对较小,使其成为改革进入“深水区”当仁不让的探路“尖兵”。海南应继续履行特区的改革使命,发挥好改革开放“窗口”“试验田”和“排头兵”的作用,以特别之为、立特区之位,扛起全国改革攻坚的大旗。
国家战略的海南担当
“胸中有大局,言下有分量”。从中国最大经济特区的诞生,到国际旅游岛的宏大布局,再到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战略支点,身处南海前沿的大特区积极融入国家战略:利用独特的区位、资源、人文以及开放政策等有利条件,服务和保障好博鳌亚洲论坛、中非合作圆桌会议、中国—东盟省市长对话等重要国际会议,写就中国主场外交的精彩篇章;紧抓三沙设市机遇,加强南海的维权、维稳、开发、保护,扛起守好祖国南大门的国家担当;加快海南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空中、海上互联互通,推动打造“泛南海经济合作圈”,全面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大局,全力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桥头堡……随着国际旅游岛建设和国家“一带一路”等战略的持续推进,为实现伟大“中国梦”扛起海南担当的责任日益艰巨。
寻 路
一道浅浅的海湾造就了海南独特的岛屿经济特点,资源和市场“两头在外”,同样一辆海马汽车在海南与河南的生产成本相差三四千元,传统工业化的路子被堵住了,全国统一的市场决定了通过贸易保护、发展进口替代产业的路子也不现实。放眼全国,海南要走一条什么发展路子呢?是农业先行,还是工业驱动?是以发展旅游业为龙头,还是以扩大贸易为先导?带有“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精神烙印的特区人民,屡败屡战、愈挫愈勇,在艰辛曲折的征途上,寻路不止……
众里寻他千百度
1988年8月1日,海南省政府出台《关于贯彻国务院(1988)26号文件加快海南经济特区开发建设的若干规定》,允许贸易自由,当时在全国独一无二。依靠对外贸易的政策优势,和將洋浦开发区建设成“自由港”的宏大愿景,在前后一年时间内吸引了数以千计的国内外客商蜂拥而至,琼岛大地掀起一股前所未有的投资热。但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收紧以及轰动中外的“洋浦风波”,外贸发展迅速冷却,产业道路的第一次大突破以失败而告终。
随后,海南相继于1991年提出“以海兴琼,建设海洋大省”;1992年提出“旅游发展规划大纲”,以冀望带动旅游产业;1994年提出重点发展“两个基础产业”(基础设施产业、基础工业)和“两个优势产业”(热带农业、旅游业);1996年正式确定“一省两地”发展战略,把海南建设成为新兴工业省、热带高效农业基地和热带海岛休闲度假旅游胜地;1999年决定建设生态省,成为我国第一个生态示范省;2005年提出推动“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发展战略;2009年国际旅游岛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2016年创建首个全域旅游示范省……为解决建省办经济特区以来发展不快的“老问题”,早日实现特区跨越式发展、书写开放高地“新篇章”,海南人民在探索的道路上殚精竭虑、孜孜不倦。
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30年来,海南从沉寂走向喧嚣,又一度从喧嚣走向沉寂,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主导产业“摇摆不定”,贸易先行、旅游立省、工业强省之间频繁切换;市场主体“轮流坐庄”,“一哄而上,一拍而散”,政策延续性不强。回首一路走来的足迹,我们有为弥补房地产泡沫破灭造成的深远影响而耽搁了近10年高速发展时期的抱憾不已,有为提供造纸原料、大面积以小叶桉取代原始森林、降低了森林覆盖率、破坏了生态环境的追悔莫及,也有为一次次错失洋浦发展千载难逢历史机遇的痛心疾首……以至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全国各地已经迎来高新技术革命和信息化浪潮,海南却还在苦苦抚平房地产泡沫破灭之痛,再一次错失发展信息产业,实现弯道超车的良机。
而今向前从头越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国与国之间也有着奇妙的偶合。打开世界地图,墨西哥湾与美国的地理位置和南海与中国的地理位置有着惊人的相似,海南之于中国的区位恰似佛罗里达与西海岸的加利福尼亚之于美国。二战后,美国人口开始从东北部五大湖区的一些资源型、传统重工业城市的“灰色地带”向南部、西部的“阳光地带”转移,这既有美国后工业化阶段工业积累基本完成、社会对于传统工业的需求趋于饱和的原因,也有人们对北方环境污染的抗拒、追求更高品质生活的需求,于是才有了德克萨斯州的休斯顿航天城,有了加利福尼亚的硅谷、斯坦福,有了佛罗里达的“硅滩”……
这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海南最强的优势和最大本钱,必须坚决秉持“保护不是简单原始的不开发,而是对生态环境更积极更能动的有效作为,发展不是不计环境成本的乱开发,而是对产业和项目绿色、低碳、高附加值的科学谋划”这一理念,充分发挥“三大优势”,按照“三年成形、五年成势”的目标,围绕十二大重点产业作为主攻方向,用实际行动践行习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