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层减负年”能否推动改革创新?

2019-04-19徐浩程

廉政瞭望 2019年3期
关键词:村社形式主义基层干部

徐浩程

地方党委政府为基层减负不是这一两天的事。比如“工作台账过多”,早在5年前,一些地方就对基层台账进行了清理规范,从300本减少到30本。此外“机构牌子多、职责事项多、上墙制度多、考核督查多”等问题,一些地方也都有相关专项行动清理,有的还规定了文件的字数等。

但實际上不少地方往往文件字数没减多少、工作组也是一个接一个下,老问题未走远,“政务APP多、创建评比多”等又来势汹汹。基层减负似乎陷入了治理—反弹—再治理的恶性循环中。

这其中当然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问题。

一些地方表面上在给基层减负,实际上是以形式主义反对形式主义,让减负落到虚处,口号喊得震天响、行动起来轻飘飘。对于这些地方机关来说,减负可能方便了基层工作,但是让他们的工作不方便,少看台账多下基层费时费力、责任推不下去自己就可能被问责……所以在“方便管理”还是“方便工作”中,他们选择“方便管理”,继续增加基层负担。

除此之外,基层负担加重与乡镇机关化倾向也有很大关系。

乡镇处于机关与群众的“结合点”,面对着具体的人而不是上下级。基层乡镇干部更多的时间是花在将政策转换为实际工作上、花在和群众打交道上,他们的行为做事与经验与大机关里的干部有很大的不同,很多时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处理。以前对他们管理更多采用“以结果论成败”,随着对基层要求越来越高、管理越来越规范,“机关化”倾向也就越来越重。

目前基层工作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应付检查、督查,或者就是制作文字资料,把走村串户的工作大部分推给村组,导致不仅基层干部,村组干部的压力和负担也越来越重。“把村社组织当作下属单位、把工作落实到基层理解为任务交给村社、把属地管理理解为村社管理。”

基层干部负担过重的背后,也折射出基层依然存在着机构设置不科学、考核制度不完善、用人制度不合理等问题。这些问题相互积累,最后叠加在基层干部身上,成为压得其喘不过气来的一捆捆“稻草”。

中央强力推行基层减负,而且将2019年作为“基层减负年”,力度不可谓不大。文件中已经明确了“中央印发的政策性文件原则上不超过10页”“确保发给县级以下的文件、召开的会议减少30%—50%”等具体指标,但有很多还需要地方党委政府细化落实政策。比如基层少发之前那些文件、少开之前那些会,能否推动工作,或者能否完成考核。

对于地方政府来说,如何将基层减负落在实处,如何防止基层负担反弹,除了将具体指标落实外,要彻底破解这一困局,必须拿出改革的魄力,通过改革的手段,从病灶根源上对症施治。“基层减负年”能否推动地方改革创新?值得期待。

猜你喜欢

村社形式主义基层干部
省委组织部等3部门发出关于组建村社万支小分队开展暖心配送服务的通知
创新“村社宜站” 加强村综合服务能力建设
“表演完美”也是形式主义——为政不能耍把戏
有坑没萝卜,有人留不住 不能让基层干部“心不安”
基层干部为何“左右为难”
形式主义“闻着臭,吃着香”
“开会”不是形式主义,“会海”才是
挂在“墙上”的形式主义
基层干部“累”在哪里?——应当累在服务为民,而不是形式主义
一些基层干部“血不再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