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运日兴,文物回归
2019-04-18孔冰欣
新民周刊 2019年14期
孔冰欣
二O一九年三月二十三日,中国和意大利两国政府签署、交换七九六件(套)中国流失文物艺术品返还证书,近二十年来最大规模的中国文物艺术品返还宣告成功。
近年来,我国多管齐下,促成了包括圆明园兽首、大堡子山金饰片、﹃虎蓥﹄以及美、意两国政府四次返还文物在内的三十余批次约五千件(套)流失文物的回归。然而,五千件(套)之数,与一八四O年鸦片战争以来,一千万件中国流失海外文物的总量相比,多少显得杯水车薪。
曾经流失海外的文物,象征了屈辱的往事;而“一带一路”上传来新的好消息,则见证了大国外交的胜利。唯有国家强盛,并参与到国际规则的制定中,让国际环境不断改善,流失文物回家的可能性,才越来越大。
文物即是曾经的艺术生命,是文明的痕迹。为什么我們如此执著于﹃文物回归﹄?因为寻﹃物﹄,也是寻﹃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