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着力点研究

2019-04-18张立杰

教育教学论坛 2019年13期
关键词:着力点新时代

张立杰

摘要:迈入新时代,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将面临更为复杂的形势和更大的挑战。这就要求高校宣传思想工作要与时俱进,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着力提升宣传思想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把握好宣传工作的几个维度,使宣传思想工作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着力点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13-0021-02

宣传思想工作是高校是党建领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建设者提供思想保障的重要使命。迈入新时代,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将面临更为复杂的形势和更大的挑战。这就要求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着力提升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着力提升宣传思想工作的质量和水平,着力发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推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

一、探究高线,守住底线,构建宣传思想工作格局

1.把握“高度”,找准宣传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宣传思想工作要始终高举党的旗帜,不断增强看齐意识,要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扎扎实实地把党中央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进入新时代,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面向师生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

2.把握“精度”,增强宣传思想工作的协同力。做好党的宣传思想工作,是治国理政、定国安邦的大事,在工作中要始终从大局着眼,时时聚焦大局,处处服务大局,做到精准定位、精准发力,因此高校必须建立健全宣传思想工作机制。高校党委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核心,要不断强化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持党管意识形态原则,抓重点、抓落实,在各类会议上传达部署、研判形势、明确要求,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原则,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分工负责的工作格局。党委宣传部门要统筹协调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网上网下等各方面,努力构建起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大格局,找准宣传思想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

3.把握“力度”,守住意识形态领域的底线。高校宣传思想工作是意识形态建设的一块阵地,始终不能掉以轻心。而近年来,网络和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对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权及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安全建设工作带来强烈冲击。因此,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用尽全力守住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底线。(1)高校党委要强化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牢牢把握意识形态领导权,旗帜鲜明地站在意识形态工作第一线,敢于担当、敢于亮剑、敢于碰硬。(2)高校党委要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管理权,着力以制度创新加强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顶层设计,管好导向、管好阵地、管好队伍,严控信息安全阵地。(3)高校党委要牢牢把握意识形态话语权,健全舆情研判管理机制,做好网上舆论引导工作,围绕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唱响主旋律、发出好声音、凝聚正能量、营造好氛围。

二、强化阵地建设,营造宣传思想工作氛围

1.把握“深度”,提升校报主流媒体的影响力。高校校报是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开展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阵地。作为校园的主流媒体,校报应立足于挖掘大学生活素材,关注校园热点新闻,加强深度报道,成为师生了解校园动态、传递心声诉求的最佳选择。校报是学校悠久历史的见证与记录者,也是学校联系在校师生、海内外校友、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要纽带,担负着弘扬优良校风和校园文化的重要使命。高校校报除报道一些校园教育教学活动以外,还应该对新闻事件做深度报道、系统报道、独家报道。(1)深入挖掘新闻素材,要通过不同角度、不同渠道深查细找,寻找更深的背景资料,将事件的始末缘由全面呈现给读者。(2)深刻剖析新闻观点,要透过现象发现事件本质,通过对师生关注的校园动态或文化现象的全面系统报道,给读者认识事物的新思想和新观点。

2.把握“鲜度”,利用新媒体重塑舆论引导的格局。如今,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表达意见、沟通交流的最集中的渠道,它以时效性和广泛性取代了以往校报、橱窗等传统媒体,成为校园中最新的媒介工具。新媒体时代为高校开启了宣传思想工作的新常态,不但带来了新鲜的工作方式和载体,也将成为高校舆论形成的起始点,并发展成为影响师生思想和行为的新兴力量。因此,高校宣传工作应当与时俱进,利用新媒体渠道多元、形式丰富、流程简捷、扩散快速、影响广泛等特点,保持新闻报道的鲜度,创作出更多师生喜闻乐见、接地气的报道。

在新媒体时代的背景下,高校应依托新媒体的特点,及时更新理念、更新技术,重塑校园舆论引导的格局,推进校园的“媒体融合”,建立收集、筛选、整理、编辑信息的“中央厨房”,多角度发布校园焦点事件的发展情况与内涵分析,利用新媒体的传播特点,逐步使得师生对新媒体产生了依赖感与粘滞感,从而使新媒体在校园网络舆论中占据绝对的主导和领袖地位,引领校园网络舆论的发展方向。

三、拓展育人载体,增强宣传思想工作活力

1.把握“厚度”,发挥校史的育人功能。大学校史是大学传统的深厚积淀、大学精神的重要承载、大学文化的集中映照,我国每所大学校史都可以算是一篇中国民族近代史上的精彩华章。如今校史不仅是一所大学发展轨迹的历史记录,而且作为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载体,被赋予了特殊的育人功能,承擔着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把握时代脉搏和大学精神的重要作用。高校应深入挖掘自身在历史沿革和发展脉络的资源优势,不断开发和利用学校重大事件、重要成果、知名校长、杰出校友等多种校史资源。

2.把握“热度”,构筑校园文化品牌育人平台。高校校园文化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师生精神风貌、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的综合体现,也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一个学校的发展,不仅仅体现在高质量的教育教学上,更体现在富有特色和个性的校园文化建设上。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筑特色品牌的育人平台的过程,同样也是青年大学生精神凝聚、智慧整合、能力展示和素质提升的过程。

3.把握“風度”,营造良好的校园风尚。校风、教风和学风是高校在办学过程中长期积淀而成的具有行为和道德意义的风气,是在校内乃至社会上具有极大影响并被普遍认可的思想和行为风尚。高校要高度重视校风、教风、学风建设,要从“立德树人”这个根本出发,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不断加强师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努力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积极创建优良的校园环境,坚持不懈培育优良校风和学风,不断改进师德师风建设工作,一方面是要加强正面教育,引导青年大学生政治坚定。高校要做好对大学生的政治理论宣传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他们系好人生思想的第一粒“扣子”;另一方面,高校通过讲座和培训等各类方式开展师德师风专题教育宣传,不断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和道德情操,有效推动师德传承,逐渐培育形成热爱祖国、献身教育、开拓进取、团结协作、严谨求实、文明守法的教书育人的风气,培养和建设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师生团队。

参考文献:

[1]应莉,张铁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重点与探索方向[J].沈阳干部学刊,2017,(10).

[2]蔡信强.新时代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创新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

[3]张翠娟.新媒体时代高校新闻宣传工作面临的挑战及对策[J].采写编,2017,(5).

A Study on the Focal Point of Propaganda Thought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ZHANG Li-jie

(Party Committee Publicity Department,Tianjin Conservatory of Music,Tianjin 300171,China)

Abstract:Entering the new era,the propaganda and ideological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ill face more complicated situations and greater challenges.This requires that the propaganda and ideological work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keep pace with the times,to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level of propaganda ideological work,to grasp several dimensions of propaganda work,to make publicity work play its due function and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in c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new era;propaganda and ideological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focus on

猜你喜欢

着力点新时代
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统一的着力点
坚持把提升人文素养 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着力点
把治污的着力点放到基层去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从民政舆情知不足及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