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旁轴相机之冠
2019-04-18王稼丰
王稼丰
1990年苏联解体后,大批苏联相机流入我国市场。这些相机与日本产品相比,功能简单,价格便宜,但自动化程度低、做工粗糙,故障率高,极大地损害了苏联相机的形象。到2000年以后就逐渐退出了国内市场。其实,苏联是有优秀相机的。本文就给大家介绍一款苏联最好的旁轴相机——列宁格勒发条相机的发展历史。
列宁格勒发条机的原型
早期的苏联相机基本上是仿制,旁轴相机或者仿徕卡,或者仿康泰时。但1940年代后期,GOI(俄语“国家光学研究所”的缩写)却独立研制了一台命名为“GOI”的旁轴相机,它就是后来列宁格勒发条相机的原型机。这台相机由A A Syrov设计,机顶只有快门按钮、速度调节盘、倒片钮及其下方的计数盘。机顶后侧除了取景目镜外,还有一个折叠的金属扳手。过片和上弦时,把它拉起来向右扳动到底即可。胶卷装在机身两侧,相机前面两侧突出的半圆柱就是胶卷仓。
GOI相机采用新设计的卡口,卡口右下方的转盘是对焦拨轮。它只生产了两只镜头,一只是天塞(Tessar)结构的因都斯塔尔(lndustar)50mmF2.5,另一只是7片5组双高斯光学结构的Uran-1435mm F2.5。两只镜头有不同角度的螺纹线,镜头前后伸缩的幅度不一样,但对焦拨轮从最近对焦距离0.8米到无限远转动的行程是一样的。GOI非常稀有,已知的只有一两台。机顶上刻了三行俄语,意思是“在列宁的制度下”,表明它是苏联自己设计的,是苏联的荣耀。
第一代列宁格勒旁轴机
1948年,GOI的小幅度的改进型推出,被命名为列宁格勒(Leningrad),这就是第一代列宁格勒旁轴相机。它的最高快门速度依然是1/500秒,采用复杂的镜头卡口,有GOI Orion-15 28mmF6、GOIUran-14 35mm F2.5、GOI木星(Juplter)-3 50mmF1.5、GOI因都斯塔尔-33 80mm F2.8四只镜头。取景器内有50、80毫米两个取景线框,整个取景器视场范围则是35毫米镜头的焦距范围。与原型机相比,第一代列宁格勒相机机顶依然有俄语刻字,计数器移到了快门按钮周围,并在机顶上增加了一个冷靴,而对焦拨轮从镜头右下方移到了重新设计的镜头卡口右上方。第一代列宁格勒相机的过片方式没有改变,但据说取景系统有所改进。
列宁格勒发条机面世
1952年,I Shapiro重新设计了列宁格勒相机一代相机,推出了第二代列宁格勒旁轴相机,过片采用了发条驱动。至此,列宁格勒发条机面世。
列宁格勒发条相机取消了机顶的三行俄语刻字,外形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卡口改为了与徕卡相同的L39螺口,卡口环安装在一个方形的金属板上。机顶一侧有个很大的发条旋纽,快门按钮和速度调节盘也变成了后来苏联相机上常见的样式,有冷靴但沒有倒片旋钮。机身正面比较平整,有自拍器、闪光灯联闪线插孔,但没有背带挂钮,前额刻有GOMZ商标。由于采用了发条驱动,底盖拆卸方式进行了重新设计。
直到今天,第二代列宁格勒相机还有许多未解之谜,比如说它的计数方式、倒片方式等。
1955年,由I Shapiro设计的改进型列宁格勒发条机(第三代列宁格勒旁轴机)面世。它仍是试制机型,但已经相当完善,与后来批量生产的列宁格勒发条机几乎没有区别。它的机身环部分向机身缩进了半厘米,增加了计数器和倒片杆、倒片钮,增加了闪光同步设置指针,增加了背带卡扣,后期改为背带环并在机顶增加了一个圆形盖片。
这款相机机身上的镜头卡口固定座只有两颗固定螺丝,后来的量产版本则是4颗固定螺丝,所以它被称为二钉列宁格勒发条机,量产版本被称为列宁格勒发条机或四钉列宁格勒发条机。
二钉列宁格勒发条机的取景和测距系统已经十分成熟。测距基线长57毫米,取景器放大倍率0.68倍,取景器内有对应35、50、85、135毫米焦距的4个取景线框,没有采用旁轴相机常用的黄斑对焦,而是采用独特的裂像对焦方式。快门速度范围1~1/1000秒,B门,闪光同步速度1/25秒。上满发条可以连续拍摄12张,最快可以每秒连拍3张。二钉列宁格勒发条机已经开始按照生产年份进行编号,编号刻在冷靴里,前两位就是生产年份,后来四钉列宁格勒发条机继续按照这种方式编号,只有很少的机型例外。
量产的列宁格勒发条机,也就是第三代四钉版,从1958年开始生产,1968年停产,共生产了78385台。
据说,1981年GOMZ还生产了内置测光的列宁格勒-2型(Leningrad-2)相机,但至今没有人见过,也没有图片或资料。
列宁格勒发条机非常先进,是苏联独立设计、制造的最好的旁轴相机,当时也是苏联最贵的旁轴相机,曾被作为珍贵的礼物赠送给苏联领导人和来访的外宾,还在1958年的布鲁塞尔世界博览会上获得了大奖“Grand Prix de Bruxelles”。
列宁格勒发条机的特点和缺点
列宁格勒发条机最大的特点是使用了发条驱动的马达,兼有过片、上弦作用,上紧发条后最多能拍摄20张照片。它不能像现代相机一样按住快门不放连拍,但连续快速按动快门钮可以达到每秒3张的拍摄速度。它的发条弹簧拆出来有40多厘米长,动力强劲。在特别设计的机型上配有更长的发条,可以连续拍摄50张。
列宁格勒发条机的工作原理是:按下快门,快门释放;松开快门,片轴在马达的驱动下转动一圈完成过片,同时为横走布帘快门完成上弦。拍摄时,由于片轴上的胶卷越来越多,厚度越来越大,所以两张底片之间的距离会越来越大。
列宁格勒发条机过片简单粗暴,就是直接把胶卷拉过来,是唯一没有八牙齿轮的135相机。它的计数方式也很奇特,不是顺序显示0到36,而是0-2-4-6-8-12-14-0-2-4-6-8-12-14-16-18。使用中,看计数器很难看出实际拍了多少张,一不小心就会直接把胶卷拉断,只能靠脑子认真记住。
列寧格勒发条机的另一个特点,就是独特的取景、测距方式。绝大部分旁轴相机都采用黄斑对焦方式,但列宁格勒发条机却采用了裂像对焦。
列宁格勒发条机的测距基线长57毫米,测距方式是裂像,与联动杆关联的是取景窗口后面的一块玻璃,在整个取景、测距的动作中,只有这一块玻璃是转动的,而其他的旁轴取景联动测距,与联动杆关联的是黄斑玻璃。从无限远到最近对焦距离1米的全部对焦行程中,整个取景范围内的图像向左移动,而中间亮框内的图像是不动的,当取景框与中间亮框里面的图像重合,就处于合焦的状态。合焦时,取景框中的图像就是实际拍摄范围,所以这个设计也有视差调节的作用。
列宁格勒发条机采用了一个0.68倍的耦合伽利略取景器(coupled Galilean viewfinder),整个取景范围覆盖35毫米镜头焦距,里面有对应50、85、135毫米焦距的三个线框。这样,35、50、85、135毫米焦距镜头都有对应的取景框,不需要外置取景器。取景目镜带有屈光度调节功能,转动取景目镜最外缘即可。
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列宁格勒发条机的发条过片和裂像取景是它成为苏联顶级旁轴相机的关键,同时也是它辉煌不再甚至湮没无闻的根源。发条机的取景与联动测距系统是安装在一个铝制底座上的,这个铝制底座极易损坏。现在,取景与测距系统完好无损的列宁格勒发条机可能只有10%~20%,而且很难修复。发条系统多年使用后弹力下降,造成上满发条后一次只能拍7~8张。此外,列宁格勒发条机的自拍器必须在自动过片动作完成后才能扳动,否则就会损坏。以上这3个问题都很难维修,故而保存至今依然完好的列宁格勒发条机极其稀少。我们只能抓紧时间,在它们没有完全损毁之前感受一下苏联旁轴的顶级产品。
值得收藏的列宁格勒发条机
列宁格勒相机是苏联的旁轴之冠,如今极其罕见。它有很多特殊版本是收藏的首选,最珍贵的是第一代、第二代、以及第三代二钉版列宁格勒相机和几乎没人见过的列宁格勒2相机。
第三代二钉版列宁格勒相机有很多细节不同的版本。比如说没有相机背带扣和有背带扣的版本、不同样式的背带环、支架、旋钮的版本,快门位置不同的版本,校正测距的位置上有没有圆形盖板的版本,等等。这是苏联相机的惯例。因为它们是半手工生产的,改一点样式很简单。另外,二钉版还有一个50张连拍版,特点是发条旋钮更大。
第三代四钉版列宁格勒相机是收藏的主要目标。品相好、功能正常的都可以收藏,几个特殊版本更值得收藏。例如发条旋钮更大的50张连拍版、自拍时可以自动连续拍摄3张或6张的版本等。这两款的特点是在自拍杆上方有一个指示着3、6的旋钮,上面还有一个与调节计数的按钮同样的按钮,用于选择3还是6。另外还有机身上没有取景器、快门装置在镜头上、配有Mir 37mm F2.8镜头的工业版等。这些特殊版本不管品相、功能如何,都可以收藏。
列宁格勒发条机使用的是L39螺口镜头,苏联几个相机厂家生产了多款L39镜头。这些早期镜头也是收藏的对象。比如,GOMZ就生产过一只Hydrorussar-3 20mm F4镜头,是苏联光圈最大的超广角旁轴镜头,收藏家们不妨特别关注一下。
遗憾的是,尽管是苏联旁轴的巅峰之作,列宁格勒发条机基本上没有原厂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