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短暂而伟大的摄影史

2019-04-18汤姆·昂

摄影世界 2019年4期
关键词:摄影

相较于其他有着数千年历史的艺术形式,摄影仍然是个“婴儿”。然而在不到两个世纪的时间里,摄影已经从有钱人的玩物变成最被广泛接受的艺术形式。世界上有超过15亿人未经专业培训就会拍照,方寸间便能呈现出多姿多彩的丰富世界。

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于2018年从英国DK出版社引进的《伟大的摄影》一书,将带领读者发现摄影的故事,而这本书对摄影师的梳理则从19世纪20年代摄影起源开始,一直到21世纪的数码科技时代。

本书的作者汤姆·昂(Tom Ang)曾是英国BBC电视台“英国数码摄影”节目的主持人,也担任过伦敦威斯敏特大学高级讲师,教授了12年的摄影实践课,并为多家专业杂志编辑、撰写过稿件。

1825~1849,摄影的黎明

在工业革命力图让自然屈服于人类意志的胜利斗争之中,诞生了摄影。20世纪前,火、风、蒸汽、煤气与电力都已经被人们驯服,将其用于工业、建设和交通领域,因此摄影的3个历史性发現出现在英、法两国毫不令人感到意外。彼时人们正在研究革新性的技术:尼埃普斯(Niepce)试图逃避手工蚀刻的繁重劳动;达盖尔(Daguerre)厌倦了为他的灯光秀绘制巨幅背景板;福克斯·塔伯特(Fox Talbot)则对绘制湖岸风光深感无能,转而寻求科学的帮助。

考虑到摄影短暂的历史,不难理解艺术权威为何从一开始就不喜欢它:其他工艺需要相当程度的技巧与训练,而摄影则证明了任何不具备艺术才能的人,只要经过适当的练习,都能拍摄出远胜过最精细画作的人物和风景。

摄影与绘画的百年战争大幕自此拉开,其间摄影不仅争取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得到认同,也尽力撇清与绘画的关系。这种不可避免的论战揭示我们常忽视的一个事实,作为早期的摄影师并不容易,不仅需要制备好纯银的、手工研磨的镜头,橱柜大小的相机,还要算上工作室和暗房的空间。拍摄一张达盖尔银版照片价格不菲,是富人专属的奢侈行为。

1850~1879,蓄势待发

在问世的数年之内,摄影术就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伴随着技术的进步获得了跳跃式的发展。富有创造力的摄影师、化学家和器材制造商们想出无数种方法改善感光度、提高画质、增强影像清晰度,等等。相机从这持续不断的创新中得到进化,变得更小、更易操作,更适合多变的户外环境。镜头的改进也层出不穷,当时的人们同现在一样,希望镜头体积更小、重量更轻、光圈更大、价格更低、成像质量更好。科学家还致力于改善感光材料的光敏性,出现了用于拍摄全景照片的曲面玻璃底片等革新。

在有钱有闲的业余爱好者继续唇枪舌剑的同时,专业的摄影师则在尚未被外行染指的领域里尽情发挥。一些人将争吵弃之脑后,背起沉重的行囊拍摄充满异域风情的遥远国度。他们成为第一批旅行摄影师,通过带回的照片评价探险的成果。另一些人则开辟出摄影的新方向,为延续至今的纪实摄影打开了大门一拍摄生命、天体乃至世间万物。其他人仍然陶醉于探索自我技艺的无限潜力,听从内心的创造天性,对批评充耳不闻。

1880~1914,艺术还是科学

我们要感谢技术的发展,随着感光材料的改进与摄影工艺的简化,科学家很快发现了摄影能在瞬间记录真实的潜能。照片能精确地留试验结果或者捕捉人物的动态瞬间,事实上任何之前需要用大量笔墨描述的过程,现在都只需弹指的工夫。摄影师还揭示了前所未见的景象,比如感应肉眼无法看到的光线,瞬间凝固的姿态,扭曲的面部表情,飞鸟如何拍打翅膀,马匹四脚离地的顺序,在此之前从未有过准确的描述。

当摄影师为这一技术的新用途欢欣鼓舞的时候,他们仍然需要建立自身的文化认同。这是一个属于业余爱好者的时代,追逐梦想、富有且闲适的人们成为创新背后的推动力,他们有余力购置各种器材,追求摄影的艺术境界。爱好者燃起火炬,照亮了画意摄影实践者前行的道路——用照片来模仿画作。虽然直到1970年代,“媒介并不能定义艺术”的观点才被广泛认同,但这一时期,通过摄影与艺术的联姻,他们追求重新定义艺术。与此同时,专业摄影师正处在一种与艺术的不稳定对立之中,建立了昭示自己影响力的行为准则。

当摄影师在与古典主义与传统艺术体制的战斗之中刚刚取得一些小胜时,使用胶卷的量产小型相机就在19世纪末走入平民百姓之中。几乎在一夜之间摄影就成为大众活动,新兴的无须暗房的业余爱好者数量以几何级数增长,他们为摄影定位带来了新困扰—一快照。

1915~1939,为己正名

20世纪早期,民众对于摄影意识的觉醒不是因为柯达的布朗尼相机一彼时还是有点昂贵,而是因为摄影作品开始出现在印刷品上。19世纪末网版工艺的发明以及平版和滚筒印刷技术的应用同当今互联网的出现一样具有重大意义。起初,设计师只是小心谨慎地在杂志与报纸上刊登摄影作品,但随着印刷成本的降低与出版商信心的增加,照片很快占领了书籍封面,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内页上。

版式设计不再受制于书籍文字,这一点自15世纪古腾堡发明活字印刷技术以来几乎未曾改观。摄影师在他们作品的政治影响力与左右读者观点的能力之中寻获了自信,摄影的意义已经不再是那些曾爆发于学者与艺术家之间的“圈内论战”,而是一种极好的宣传工具。相机会不会说谎取决于人们是否别有用心。改革家用照片为没有公民权的人呼喊,其他人则借助镜头弄假成真。影像看似不偏不倚,但他们也可以是某种意识形态的马前卒。

然而摄影令稍纵即逝的瞬间化为永恒和记录真实的能力让照片普及到这个星球最偏远的角落。平铺直叙的表现形式使其成为保存被忽视的事物、为多样物品分类及记录罪证和荣耀时刻种种细节的最佳工具。随着机械工艺和光学技术的进步,相机变得更加灵巧与智能,摄影师带着镜头走入贫民窟,乘上飞机,爬上高塔。他们通过正视社会与人类自身的方式教育着现代民众,且这一过程正不断加速。

1940~1959,时代精神

战争爆发前后的那些年,人们纷纷逃离法西斯轴心国,艺术家和知识分子们开始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逃亡迁徙。几乎在一夜之间,作家、艺术家、剧作家和摄影师从欧洲大陆的文化中心逃离,寻求庇护所,投奔新大陆或其他地区,尤其是前往能享受持久安宁的美国和英国。这种人才流动的结果,让摄影在众多艺术领域里一枝独秀。

摄影的影响力和权力不断成长壮大。印刷在报刊上的半色调照片、小型相机和高感光度胶片,将现代社会样貌转化为一种主流的视觉文化。在这一过程中,信息和新闻不是通过文字,而是通过摄影传播。新技术让摄影师获得解放,可以在从前无法拍摄的区域拍摄,洗印复制成本的下降,也可以让照片被传播得更远、更广。随着全球通信系统的成倍增加,照片以电信号的速度传送。

然而这一切还不够。摄影师不能对这整个世界的混乱视而不见。杂志和报纸上充斥着与家庭幸福画面远隔万里的图片,摄影师把战争中地狱般的现实带到了人们的家里。有史以来第一次,公众可以直接面对那些真实的、图像化的、人类对人类实施的残暴行为的照片,以死亡、饥饿、疾病和贫穷为主题的摄影进入了主流媒体的报道中。也许真的无法掩饰,摄影师在选择拍摄什么内容的时候,将他们自己的选择投射到了道德的画布上,而这些也并未提供任何明确的答案。

渐渐地,公众对于整个世界的认知,经由发表在报纸和杂志上的照片,被传递和塑造下来。不和谐内容的并置变得司空见惯一展示设计师最新设计的礼服的照片,往往出现在对一场毁灭性战争的报道中,或是一场饥荒报道的摄影旁。编辑施展着巨大的威力,而摄影师变成了英雄,他们触摸着时代的脉搏。

1960~1979,多元与冲突

但愿第二次世界大战将会是人类历史上最后的武装冲突,以让我们乐观地看待未来。但是到了1970年代,地球上发生了70多场战争。所有这些,与冷战期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和前苏联之间的核武对抗相比都相形见绌。即使没有这些武装冲突的干扰,许多享受和平的国家也发生了相当大的变化,比如美国的民权运动,以及在许多工业国家,同时发生在家庭里和工作场所的女性争取平等投票权的运动。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教养良好的年轻人拒绝旧式传统,引领反主流文化运动。同时,他们也陷入了音乐、时尚以及电子产品组成的消费主义旋涡中。从个体层面到区域范围再到全球维度,各种社会冲突总给予摄影师巨大的资源。摄影记者因在枪林弹雨中拍到惊人的照片而得到赞颂,因勇敢地反映社会而被崇拜。名人摄影师和时尚攝影师也加入到这股潮流中,冒险的目的在于能挣得名声和版面。蓬勃发展的消费主义让广告开支不断增长,对于经验老到的摄影师而言,也给他们提供了扬名立万的机会。毫无疑问,摄影成为令人倾慕和向往的职业选项。

在经历了半个世纪的辉煌之后,整体设计的照相机系统出现了。精密的光学制造和高级的胶片技术使得影像质量达到迄今为止令人难以想象的高度,其表现效果也挑战着人眼的视觉经验。在这一时期的尾声,摄影和都市生活的关系已经密不可分。

没有摄影,生活就不可能现代化。摄影满足着人们想要到处看看以及探究真相的需求,它正变成这个世界的眼睛。

1980~1999,挑战与改变

就媒体影响势力而言,电视在20世纪末期占据了绝对优势。摄影师还能保持自信,这是因为观看照片很简单——无论何时,只要人们想看照片,不需要任何机器,不需要用电,也不需要为了多看一眼而按下暂停键。到了1980年代,业余摄影师已经可以拍出媲美专业摄影师品质的照片,这引领了一种趋势,进而成为21世纪占据支配地位的摄影形态。事实上,在一些专业领域,比如商业图片库的照片,如果不考虑绝对品质的话,业余摄影师的作品已经在数量上占据了统治地位,这也得益于专业设备的普及。

摄影越来越被高等教育接受,成为学院里的一门课程,因此也成就了相当数量的受过培训和视觉训练的年轻摄影师。结果,在这一行当里,一方面业余摄影师渴望崭露头角获得晋级,另一方面科班毕业的学生们也希望自己能在摄影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随着计算机产业的发展,摄影方式已经成为微处理芯片生产过程中固有的一部分。这带来了一种复兴:捕捉图像的方式电子化,而且回归为直接呈现正像,就像达盖尔银版照相法一样。那个年代,人们并不知道,电子化的图像宣告着胶片摄影时代临近终结。起初,数码相机看起来只是实验室里好奇心的产物,人们接受数码摄影的障碍来自对技术的根深蒂固的保守主义和怀疑论,而技术正是摄影诞生的必要条件。在当时,数码摄影太贵、太笨重、太不可靠,而且成像品质太低,还无法取代胶片。然而,还不到一代人的时间,脆弱的数码摄影就站稳了脚跟。它们在数量上的飞速增长,即将根本性地改变摄影。

2000~现在,数码时代

个人电脑的普及把胶片产业推向了边缘,让摄影师的起居室或是家庭办公室变成了个人影像处理的工作问。这让摄影师不再依靠冲印服务,不过这也让他们承担起影像处理的全部责任。

数码摄影随着个人电脑的更新换代而成长,而且更加依赖于软件,而影像处理软件与摄影保持步调一致。图片文件的体积逐渐变大,图片品质随之提高,最令人惊讶的是,单张照片所消耗的成本实际上下降了,而且摄影师拍的照片越多,单张照片成本越低。单是这项逆转的经济意义,就是前一代摄影师无法想象的一种革命性解放。

当数码摄影师正沉醉于刚刚获得的独立性,并欣喜于最低的运行成本时,他们都没有觉察到,那些曾经为他们供应摄影耗材的产业正濒临破产的边缘。移动电话和数据存储制造商正在拆毁摄影工业巨大而古老的产业结构。

最后,我们想象闭上双眼后便将世界遗忘,而相机的惊鸿一瞥则巨细靡遗。这种根植于拍摄的所有照片之中的能力,令我们的所见成为实质,赋予其永恒。这种特性让摄影真实反映出我们这个星球乃至广阔宇宙的林林总总。云雾笼罩的山峰、华美的宫殿、私下的亲昵,甚至亘古不变的宇宙照片中多姿多彩的景象经由镜头直观呈现。

从历史角度来说,摄影在转瞬之间就成为我们生活中的重要部分。现代生活必须理解摄影在交流中的角色:在个体乃至国与国的各种层面上解释、澄清、歪曲或掩盖事实。当下正是回顾摄影历史的最好时刻,看它从黑暗之中迈出跌跌撞撞的第一步到如今的爐火纯青。

摄影的历史是一卷壮丽的名册,上面书写着那些改变我们世界观和我们看待事物方式的名字,这些创新者、发明者和预言家织就了一个富有娱乐性、惊心动魄又激荡人心的复杂故事。对于过去的理解激发明日的创意,鼓励着当今的摄影师在未来的艺术道路上前进。在回望摄影过去的同时,我们也将眼光牢牢锁定于摄影将来的丰富可能之上。

猜你喜欢

摄影
摄影精选
梅(摄影)
摄影冷知识知多少?
夜垦
摄影42℃展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