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采访: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环卫管理处副处长齐玉梅谈垃圾分类
2019-04-18樊雪
樊雪
由于杂志制作印刷周期的原因,笔者采访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环卫管理处副处长齐玉梅老师的时候,《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已经经过了几次审议,正处于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的阶段。之后,上海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
“垃圾分类”,看起来似乎只是我们生活中一件很小的事情,其实,从人们不了解、不理解到逐步认识、付诸行动,最后到立法保障,这个过程展现了我们整个社会的文明和进步。
《为了孩子》:齐老师,我作为一名普通市民,经常能听到“垃圾分类”这个话题,也在自己居住的社区感受到了“垃圾分类”的实际举措。您能从政府层面和我们解读一下最近大家热议的“垃圾分类”吗?
齐玉梅:
最近,人们对垃圾分类的确比较关注。垃圾分类,从政府层面来说,是有顶层设计的定位在里面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垃圾分类是我们发展的趋势,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关心的民生、民心工程,这个定位,我们也可以从习总书记在各个场合对生态文明的论述中看到。
从我们自身的发展来看,上海要建设生态之城,这是城市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出现的需要。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生活垃圾的数量也越来越多,我们作为社会人的文明程度也要与城市的健康发展相匹配,垃圾分类就成为每个人的切身需求。上海城市未来的规划,就是落脚在“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这两个“高”上,垃圾分类就是其中的内容之一。
《为了孩子》:上海推行垃圾分类其实已经有20多年了,所以这次垃圾分类立法,大家的知晓度普遍较高。我印象特别深的是,我居住的社区,妇联工作人员上门派发宣传册,里面有卡通动画形象,我就和孩子一起阅读,一起学习了很多环保知识。现在,政府立法,垃圾分类的实施进程是否会加快步伐?
齐玉梅:
是的,我们会加快步伐。上海在推行垃圾分类项目中,妇联开展了很多社会动员的工作,深入社区进行试点,宣传工作落到家庭,奠定了民意基础。垃圾分类立法,我们也有三年工作计划,2018年开始“再出发”,就是在原来的工作基础上,重新出发,到2020年,要有全新的面貌。从试点,变为全面推进,从原来提高市民的认识到推动设施的建立,变为加快步伐,推动市民行为实践和设施建设共同推进。
去年11月,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上海举办,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上海,提出垃圾分类工作就是新时尚,并且希望上海抓紧抓实办好。为此,上海又加快了步伐,计划到2019年垃圾分类工作做到全覆盖,并且关注质量,关注社区源头的参与情况。
我们具体的推进方式是配合三年計划,推进硬件设施的建设,用三年甚至两年的时间解决硬件问题。源头投放点是垃圾分类的关键,我们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总结源头模式,大力推广定时定点,做到可监督、可反馈、不一刀切。不一刀切也是实事求是,在哪里定点,什么时间投放,要和社区商量着定。因地制宜,上海高层建筑较多,高层楼宇社区,也可以尝试在楼层内设立分类垃圾桶等以解决投放便捷度和实效保障问题。
立法对垃圾分类工作是强有力的推动和保障,未来还有很多工作可以开展,例如垃圾分类从娃娃抓起,我们会和市教委联合,培训中小学和幼儿园老师等。
我想对爸爸妈妈们说,垃圾分类,一定可以让我们生活的环境变得更美好,也会让您的孩子更多地关注身边的世界,关注人类地球的共同命运,成为具有全球文明视野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