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产生的背景及动因研究
2019-04-18翁彦
翁彦
摘要:中外合作办学,作为中国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自上世纪70年代末出现以来,在国际、国内两个环境的政治、经济、文化多重因素的作用下,在政府、合作办学主体、教育消费者三个层面动因的推动下,于高等教育、职业教育领域得到迅速发展。
关键词:中外合作办学;背景;动因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13-0070-03
萌芽于上世纪70年代末的“中外合作办学”,是伴随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以及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教育领域内产生的新生事物。是跨国高等教育在中国的实践形式之一,也是高等教育国际化在中国的具体体现。对于“中外合作办学”一词概念的界定,国家先后颁布政策,并最终在学术界达成共识,将“中外合作办学”定义为:外国教育机构同中国教育机构依法在中国境内合作举办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教育教学活动。[1]在办学形式上包括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两种。国家十分鼓励中外合作办学在高等教育、职业教育领域开展,将其视为中国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在当今教育国际化的大背景下,中外合作办学已成为高等教育培养具有国际意识,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高水平技能人才的必然选择。
一、中外合作办学产生的背景分析
追根溯源,中外合作办学的产生与国际和国内两个环境有关。从国际环境来看,二战后,发达国家政府为了扩大本国的政治影响,对其他国家在教育领域的发展提供资金、知識、设备等资源的援助,以帮助受援国改善教育条件,并最终促进受援国的经济及社会发展。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由于社会格局的变动,西方发达国家实行大学法人化改革,政府减少了对高等教育的投资,许多高校为了克服办学经费拮据的困境,相继终止对受援国提供的无偿援助。这一时期,许多国家利用国际教育克服经济和财政危机。英国、澳大利亚等英联邦国家,以及美国,都纷纷改变留学生政策,不再对外国留学生提供优惠的收费政策或实行全额资助,而是通过收取全额费用以赚取巨额利润。与此同时,越来越多发达国家或地区的高校通过国际合作办学或在海外开设分校作为赚取办学经费的重要手段。中国作为教育受援国,成为这些发达国家和地区合作办学的争夺目标。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旺盛的市场需求,带来了高教国际合作办学的巨大市场潜力。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人们对教育的理念愈加关注,而有些国家因为教育资源匮乏,国民教育体系的教育供给在短时间内无法满足国内对于高等教育的旺盛需求,而有些发达国家,经济实力雄厚,高等教育资源丰富,且出现剩余,急需教育资源输出。[2]国际合作办学是解决本国教育过剩问题的一种有效途径。
从国内环境来看,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得到了飞速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无论是从高校数量,高校入学率,还是办学质量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距。1983年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思想,为我国的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也为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3]与此同时,随着国家经济的日益发展,市场经济及现代化建设需要大量拥有高素质,通晓国际经济运行规则,具有国际化理念,能够进行跨文化交流的高技能人才,而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相对短缺,高等教育的供给远不能满足经济建设的需要,加之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跨国高等教育的跃跃欲试,中外合作办学便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了。
二、中外合作办学的动因分析
高等教育与政治、经济、文化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政治制度直接控制高等教育的社会性质和发展方向;经济发展水平直接制约和影响高等教育的规模和发展速度;文化系统对高等教育起外部的制约作用。[4]中外合作办学正是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多重因素的作用下出现在高等教育的领域。由于中外合作办学的主体包括合作办学的双方以及参加该教育形式的教育消费者,且该项活动是跨国间的教育交流活动,涉及不同国家的利益,因此,研究中外合作办学的种种动因需从政府宏观层面、合作办学的主体以及教育消费者的微观层面这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析。笔者对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动因作了如下的分析图。
1.政府宏观层面的动因。由于各国的教育传统及文化价值理念各不相同,各国政府在国际合作办学中起到的作用也存在差异。澳大利亚政府在本国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进程中一直扮演着“总指挥”的角色,在政策制定、财政支持、质量监控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地调动了澳大利亚跨国高等教育的积极性。而美国政府对合作办学教育的宏观调控相对较少,管理也相对松散,对于合作办学教育的质量监控,评估等都是由各州或地区的教育评估机构来实施。概括说来,进入中国实施中外合作办学活动的各国政府,大多是为了加大本国高等教育的输出,通过在国际教育市场中占有更大比份,从而增加外汇收入。也有一些国家政府或有政府背景的机构组织,希望通过中外合作办学扩大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影响。还有一些政府利用合作办学试图对我国进行文化渗透,宣扬其国家的民族文化及价值观。
我国政府在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的初期阶段表现出的态度具有双重性。一方面,由于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曾饱受西方侵略,因此在中外合作办学初期,中国政府担心西方国家的文化侵略会最终导致我国教育主权的丧失,这种强烈的民族防御意识使得政府在合作办学政策的制定以及宣传方面都十分谨慎。另一方面,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日益发展,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涌入中国市场,急需大量具有国际化理念的复合型专业技能人才,与此同时,中国政府意识到,国家要想发展,必须打开国门,对外开放,学习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取长补短。跨国高等教育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一条重要途径。中国政府将中外合作办学纳入高等教育的发展体系之后,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法规和管理办法,鼓励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中国政府认为,通过中外合作办学,我们可以引进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有利于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由此可见,中国政府对待中外合作办学的态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
2.合作办学主体的动因。中外合作办学的主体,即合作办学的双方,在开展合作办学活动时的动因各不相同。
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在华开展合作办学的动因主要表现在赚取巨额的经济利益,解决本国的教育过剩问题,以及扩大自身的知名度。自1979年英国首先对外国留学生收取全额费用以来,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通过在全球范围内大量招收全额自费留学生、开设海外分校、与国外合作办学等途径赚取办学经费。这些高校为了获取巨额的经济利益而展开激烈的教育市场的争夺。中国的高等教育市场潜力巨大,毫无悬念地成为发达国家和地区重点争夺的对象。发达国家积极开拓世界教育市场的另一个主要动因是为了帮助消化本国过剩的教育资源。由于发达国家的人口增长基本每年持平,甚至出现负增长,而这些国家早已具备很高的高教发展水平,于是出现教育的增长高于人口增长的问题,教育输出是有效的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之一。此外,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向中国展示其先进的教育教学资源及教学管理模式,让更多中国人更加直观地了解这些高校强劲的高教实力,以此扩大其知名度。
中方办学主体开展合作办学的动因主要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合作办学,实现国外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学习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的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及成功的管理经验,引入资金和先进设备,从而改善我们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增加教育供给的多样性,进而推动我国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逐渐缩小我国高等教育与西方高等教育间的差距。
(2)通过合作办学,弥补我国高校教育经费的不足。国家改革开放以来,国内市场经济的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剧增,国人受教育的愿望空前高涨,而我国政府提供的教育经费远不能满足高校建设发展的需要,难以解决教育供求的矛盾。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办学项目收取的学费大多高于国家普通同类高等教育,因此,可觀的学费收入成了我国高校缓解办学经费不足的一条有效途径。(3)通过合作办学,完善专业建设,加速人才培养。开展中外合作办学为很多中国高校的学科建设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尤其是一些高职类院校,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开设了一些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与时俱进的新专业,为学校的发展打开新的局面,有助于高职院校培养出具有国际理念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从而提高学校自身的办学竞争力。(4)部分高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存在盲目跟风。该情况主要存在于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运作中。有些高校在没有科学合理规划的情况下,盲目开展合作办学项目。有的只是想借大学之名,树立金字招牌,提高学校的知名度;还有的是某些领导借机为自己创造政绩。这些中外合作项目在招生时往往避重就轻、学费涨幅相对较高,学生就读一两年后项目设置突然变动,学校方面也没有成熟完善的操作系统来应对学生的出路问题。这不仅影响到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主体的办学信誉,也为报考中外合作项目的学生埋下重重隐患。
3.教育消费者的动因。教育消费者指的是中外合作办学的学生。他们选择就读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办学项目的主要动机在于:(1)毕业后获取双文凭,增加就业砝码。绝大多数的中外合作办学的主体为了吸引更多生源,在招生时承诺广大学生,如果顺利毕业,可同时获得国内和国外高校的双重学位证书,双重学位的优势受到越来越多考生和家长的青睐。面对当前愈加严峻的就业形势,更多的考生和家长认为,拥有双文凭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颇具优势,必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就业砝码。经调查发现,近半数就读于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或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学生将在毕业时能获得双方学校的学位证书作为选择就读该项目的主要动机。(2)既能享受国外优质的教育资源,又能节省留学费用。目前,国内巨大的就业压力促使越来越多的高中或大学毕业生选择出国继续深造和在国外就业。然而国外高额的学习费用和生活费用使得许多家境普通的求学者望而却步。“中外合作办学”这种新兴的办学方式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为那些渴望接受国外优质的高等教育,同时在经济上也相对不是很宽裕的高中或大学毕业生们提供了良好的机会。以合作办学机构中目前收费最高的上海纽约大学为例,学生每年需支付的学费为100000元。而在美国纽约大学本科阶段就读的国际学生,一年需支付的学费为46170美元(人民币约298720元),住宿费16622美元(人民币约107544元),加上生活费,全年的费用总计要6万多美元(人民币约400000元)。就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而言,学生在国内完成基础课程的学习之后再去合作院校继续深造,每年需支付的学费普遍在5000—50000元不等,相比直接去国外留学的费用,这样的方式更是节省不少。
综观政府、办学主体、教育消费者这三个层面的动因,不难发现,每个群体的动机都是从自身立场和角度出发,但无论怎样,所有这些动因联合在一起,共同推动着我国中外合作办学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Z].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72号,2003-03-01.
[2]朱海蓉.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外合作办学[D].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3]李晨.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的中外合作办学研究[D].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4]张应强.文化视野中的高等教育[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Research on the Background and Motivation of Sino-foreign Cooperation in Running Schools in Higher Education
WENG Yan
(Nanjing Institute of Railway Technology,Nanjing,Jiangsu 210031,China)
Abstract:As a part of China's educational cause,sino-foreign cooperative education have emerged in the late 1970's,which is motivated by the efforts of government,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and education consumers with the multiple factors of politics,economics and cultures from both the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environment,and have been developing rapidly in the area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Key words:sino-foreign cooperative education;background;motiv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