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资助育人的有效策略
2019-04-18赵康健
赵康健
摘要:在针对高校组织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育人工作的过程中,加强对资助育人的重视,并积极探索将思想政治教育与资助育人有机结合的措施,能够循序渐进的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情况,促进教育质量的增强和大学生培养工作的深入推进。本文以此为切入点进行了系统研究,希望对高校人才培养改革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助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13-0025-02
随着国家的发展和国家综合教育质量的提升,我国在开展教育事业的过程中也开始认识到资助育人的重要性,并且结合学生的成长发育需求对资助育人策略进行科学的调整,确保可以形成良好的资助育人氛围,让大学生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一、资助育人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各高校在重视经济资助的同时,往往忽视了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1],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造成阻碍。具体分析,资助育人背景下,高校忽视思想政治教育造成的问题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学生存在功利化认识倾向。在市场经济不良效应的影响下,我国当代大学生存在功利心理,部分大学生对贫困大学生存在歧视的问题,导致贫困大学生难以融入学生群体生活中,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发挥受到极大的限制,也会影响到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2.学生缺乏诚信意识。现阶段,在资助育人背景下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足的情况下,部分大学生在接受贫困资助后出现了诚信意识不足的情况,不愿意主动的还款,甚至恶意拖延还款,对大学生的个人发展以及学校贫困资助工作的稳定发展造成严重的阻碍,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作用的系统发挥。
3.学生的感恩意识较为淡薄。在综合考察资助育人背景下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基本情况后能够看出,在当前社會背景下,大学生感恩意识不足的问题相对较为严重,部分贫困大学生将接受贫困资助当做是理所当然的事情,没有基于贫困资助形成感恩社会和回报国家的心理,也会限制学生的个人发展,也会影响高校大学生培养工作的综合发展成效
4.学生自身的自立自强精神较弱。从资助育人背景对我国高校贫困大学生的思想状态进行分析,发现部分大学生在长时间接受贫困资助后,对学校提供的贫困资助形成了依赖心理,自身自立自强的精神弱化,将未来发展寄希望于贫困资助,不仅严重制约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也会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深入推进造成严重的阻碍,不利于人才培养工作综合发展成果的全面提升,严重制约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资助育人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问题存在的原因
资助育人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高校要想对当前存在的各项问题进行集中处理,就应该从多角度积极探索出现问题的原因,并结合具体的原因对改革措施加以制定,确保能够真正发挥出资助育人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为贫困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
1.受到社会功利氛围影响。在我国市场经济深化发展的情况下,受到市场经济不良效应的影响,社会上形成了相应的功利氛围,对接受资助的贫困大学生存在偏见,导致学生在接受资助的过程中往往会形成自卑心理,无法正确认识自己和定位自己,最终形成功利化认识,甚至在长时间自卑等负面情绪的影响下,大学生的感恩意识也会日渐弱化,不利于大学生健康成长。
2.高校缺乏针对性教育。综合考察我国高校组织开展的贫困资助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现部分高校尚未认识到对贫困大学生群体实施有效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也没有结合贫困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造成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不足,无法真正发挥出教育功用,造成在思想政治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大学生形成错误的思想,自立自强精神不足,影响大学生的未来发展。
3.资助体系本身存在问题。高校资助体系存在的问题也会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和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展产生不良影响。现阶段,部分高校在评选贫困大学生的过程中,缺乏精准认证制度,需要大学生在公开的场合对自身贫困情况进行讲解,接受组织评定。在此过程中,会对贫困大学生的自尊心和感恩心理产生不良影响,不利于资助育人功效的发挥。
三、资助育人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问题的有效解决策略
教育部、财政部于2007年下发了《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2]。在此背景下,高校在开展大学生贫困资助工作的过程中做出了相应的实践探索,并且将物质扶贫和精神扶贫有机结合,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1.开展感恩教育。高校组织开展的贫困生资助工作让更多家庭困难的学生能够接受高等教育,并掌握丰富的知识和技能,是一项惠民工程。但是针对当前部分高校开展资助育人工作中忽视思想教育的情况,新时期在对资助育人工作进行改革的过程中,要积极探索优化应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措施,引导大学生学会感恩,对学生资助工作形成明确的认识。
2.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对高校资助育人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在资助育人功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的情况下,贫困大学生诚信意识不足的问题已经威胁到人才培养工作的深入推进。因此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立足诚信教育,引导学生在申请助学贷款和评审助学贷款申请方面要秉承诚实守信的原则,并且对学生实施专业的教育和引导,让大学生认识到及时还款的重要性。
3.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的精神。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希望将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人才,为社会建设贡献相应的力量。因此在开展贫困资助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要引导大学生形成良好的自立自强精神,并且在实际开展人才培养工作的实践探索活动中,还需要认识到培养大学生自立自强精神的重要性,让学生对自身优势形成正确定位,即使家庭贫困,学生经过努力也能获得良好的发展,改善生活环境,为家乡脱贫事业做出相应的贡献。
4.精準帮扶,强化育人功能。教育,一直都是时代发展不变的主题,但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教育的形式也呈现出多元化、科学化的发展,而且体现出更多的时代特征与优势。由此,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积极探索资助育人时,可以全面分析和把握时代建设和发展的基本情况,将新时代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精准扶贫思想融入资助育人工作中,落实精准帮扶工作,确保能够结合不同贫困生思想层面存在的缺陷以及对贫困资助的认识偏差,实施积极有效的思想指导,深入推进资助育人与贫困大学生需求的有效对接,进而在精准帮扶的基础上,使贫困大学生能够实现自我教育和自我提升,维护大学生的健康发展。
5.精细管理,完善相关联动机制。目前,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重心已逐步从为贫困大学生提供经济资助,转化为精神扶助,资助育人是高校资助工作的灵魂。在此情况下,为了全面系统的提高资助育人工作的效果,确保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资助育人教育的统筹规划,就应该在全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需求和资助育人需求的基础上,对各项工作进行精细化管理,进而加强对学校综合领导部门、贫困资助部门、思想政治教育部门、学生社团的有机联系,形成联动工作机制,构建良好的资助育人工作体系,确保能够促进精神扶贫目标的实现,为贫困大学生的未来发展做出正确指引。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中,针对贫困家庭学生实施贫困资助的过程中,不仅要为他们提供物质层面的帮助,还要积极发挥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实施有效的思想指导,深化贫困生的思想认识,使其能正确的认识自己和定位自己,为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贫困生的未来发展夯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袁卫国,张楠,郭晓明,等.提升资助育人效果促进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天津市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4,(12):1-2.
[2]洪流.资助育人:高校资助工作中的思想政治教育[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2(1):166-168.
The Effective Strategy of Strengthening Financial Aid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ZHAO Kang-jian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Guangdong Second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Guangdong 510303,China)
Abstract:In the process of carrying 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we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financial aid education,and actively explore the measures of combin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ith financial aid education.It can improve the basic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tep by step,promote the quality of education and further promote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This article has carried on the systematic research with this starting point,hoped to help the university talented person training reform.
Key words:college;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educational a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