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高血压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2019-04-18段葵
段葵
(华中科技大学医院超声科,湖北武汉 430074)
高血压是目前临床上心血管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是脑卒中、冠心病、心力衰竭、肾脏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是一种由环境及遗传共同作用而引起的心血管疾病,是全球范围内引起重视的公共卫生问题[1]。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高血压发病率逐年升高,且日渐呈年轻发展趋势。相关研究[2]表示,严格预防与控制青少年高血压情况对控制成年人原发性高血压、提高人群生命质量的意义重大。大学生是一个比较集中且数量庞大的青年群体,对大学生高血压情况进行筛选、合理评估大学存在的高血压相关危险因素,对减少我国高血压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研究将讨论分析大学生高血压的相关危险因素,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8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在校大学新生2,150名,其中男性1,180,女性970例;根据学生是否存在高血压分成两组,高血压组共223例,非高血压组共1,927例。本研究学生均知情同意。
高血压诊断标准[3]:收缩压≥140 mmHg,舒张压≥90 mmHg。
1.2 研究方法 调查员经统一培训,对大学的身高、体质量、血压的检查均按照标准方式进行。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两部分,一部分为学生的体格调查,包括被调查对象的性别、年龄、BMI(BMI在24 kg/m2-28 kg/m2为超重,BMI>28 kg/m2为肥胖);另一部分内容包括学生锻炼(每周参与体育活动3次或以上为经常进行体育锻炼,反之则为不参加体育锻炼)、吸烟(每天吸1支以上,持续时间≥0.5年)、嗜咸、情绪紧张(最近经常感觉焦虑、担心、易怒或者伴随有睡眠障碍)及高血压家族史(父亲或母亲有高血压病史)情况。共发放问卷2,150份,指导学生现场填写,调查员及时核查问卷有效性,实际收回2,150份,回收率100.0%。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7.0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各组计量资料结果用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各组计数资料结果用百分比表示,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高血压组大学生男性例数占比、嗜咸人数占比、情绪紧张人数占比以及存在家族遗传史占比均明显高于非高血压组,锻炼人数占比明显低于非高血压组,BMI明显高于非高血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 讨论
在高血压前期,如若引起高血压危险因素持续存在,将会引起患者左心室肥厚、供血功能降低、颈动脉内膜增厚、血管粥样硬化等心、脑、血管多脏器功能异常,造成高血压等心血管事件发生,严重时会导致患者死亡[4]。因此,分析引起高血压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有效干预,对降低高血压发生率、减少心脑血管疾病风险意义重大。
本研究结果显示,高血压组大学生男性例数占比、嗜咸人数占比、情绪紧张人数占比以及存在家族遗传史占比均明显高于非高血压组,锻炼人数占比明显低于非高血压组,BMI明显高于非高血压组。说明性别、吸烟、嗜咸、情绪紧张、存在家族遗传史、锻炼以及BMI均为大学生高血压的风险因素。这是因为大学生生活节奏快,学习任务重,就业压力大,长期的紧张情绪使患者肾上腺素分泌升高,从而升高血压;至于肥胖、缺乏锻炼方面,肥胖、缺乏锻炼已经成为我国公共卫生问题,缺乏锻炼会直接引起人们出现肥胖,甚至超重,从而引起身体代谢发生紊乱,增加心脏负荷,增加周围动脉压力,引起血压升高;嗜咸则直接体现了人体盐分摄入较多,而人体钠的摄入量与血压水平呈正相关,因而长期高盐饮食极容易升高血压;在家族高血压病史方面,父母患有原发性高血压,子女在长期相同生活饮食习惯及遗传饮食的影响下,更容易出现高血压;而男性相较于女性更容易患有高血压,这可能与雌激素对血管活性具有调节作用,从而能够调节血压有关[5]。
表1 两组患者问卷调查结果比较
综上所述,肥胖、嗜咸、情绪紧张、有家族高血压遗传史等均为引起大学生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应给予重视,鼓励大学生“合理健康膳食、适当加强运动、保持心理平衡”,尽最大可能降低大学生高血压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