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手术时机治疗急性肠梗阻的效果对比
2019-04-18陈兆腾
陈兆腾
(广东省徐闻县人民医院普外科,广东徐闻 524100)
本研究旨在探究不同手术时机治疗急性肠梗阻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6年4月-2017年4月收治的实施手术医治的急性肠梗阻疾病患者106例;结合自身意愿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53例。其中,对照组中,男性30例,女性23例,年龄为42岁-82岁,平均年龄为(65.1±3.2)岁;观察组中,男性29例,女性24例,年龄为43岁-81岁,平均年龄为(65.2±3.1)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均无显著差异。患者及其家属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均符合肠梗阻的诊断标准[1,2],且经超声、CT及腹部X线辅助检查后确诊。排除标准:麻醉药物过敏史者、术前服用影响血流动力学相关药物者及凝血功能障碍者。
1.2 治疗方法 (1)保守治疗方法:所有患者术前均采取保守治疗改善其临床症状,例如:断食断水,采取适当胃肠减压,并保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合理控制血糖,合理使用抗生素,起到抗感染的作用等。(2)手术方法的选择:同时,结合患者的诊断结果、临床症状及发病原因选择相应的术式,例如:针对粘连性肠梗阻患者,在合理评估患者的体质状况、粘连严重程度及粘连情况等指标条件下,选择粘连松解术、肠短路术、、腹腔镜术以及肠切除术等;针对结直肠肿瘤性肠梗阻患者,选取肠切除吻合术;针对嵌顿性肠梗阻患者,选取择疝修补术;针对肠套叠扭转患者,选取复位术。(3)手术时机的选择:对照组患者实行48 h后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实行48 h前手术治疗;手术结束后,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统计其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1.3 判定标准 以临床症状改善程度为参照评估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且检查结果基本正常为显效[3],临床症状有所改善且检查结果趋向正常为有效,临床症状及检查结果均无任何变化为无效;总有效率为前两项有效率总和。同时,对两组手术指标情况进行对比评价,包括住院时间、术后排气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对两组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评价。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并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代表两组数据具备明显差异。
表1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术后排气时间及胃肠功能康复时间对比(Mean±SD,d,n=53)
2 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住院时间、术后排气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1。
3 讨论
从近年来,目前临床研究表明,为了改善急性肠梗阻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需实施有效的医治干预方案;值得注意的是,在手术医治过程中,需考虑手术时机的选择,并在选择手术时机过程中需考虑多方面影响因素,例如:通过CT检查,观察判定是否存在相关手术指征,即判断是否存在腹腔游离气体、“花束征”及“漩涡征”等;是否属于结肠癌或嵌顿病所引发的肠梗阻、检查临床体征时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异常出血情况等,一旦出现上述情况则立即进行手术治疗。同时,由于腹部压痛、腹膜炎及反跳痛等临床症状出现普遍与肠绞窄间存在着密切联系,客观上要求相关医务人员实时观察各项生命体征,采取相应的手术治疗措施。此外,患者出现白细胞计数明显增多、临床症状持续性加重等情况时必须考虑是否进行手术治疗。
综上所述,急性肠梗阻患者实行48 h前手术治疗的效果良好,能大大提高治疗有效率,缩短功能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明显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有利于机体康复;因此,值得在临床治疗中使用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