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彩超与心电图诊断精神疾病合并高血压心脏病的临床分析
2019-04-18方剑云
方剑云
(云南省精神病医院,云南昆明 650224)
高血压心脏病是由于高血压疾病长期得不到有效的控制而引起的心脏功能改变和心脏结构异常,属于高血压疾病中常见的并发症,在疾病发生后初期常表现为胸闷、头痛等不适症状,随着疾病的发展,逐渐表现为少尿、全身水肿、肝大、右上腹疼痛、咳嗽、呼吸困难、气急、呼吸困难等,严重的甚至会发展为心力衰竭[1]。如今临床上常采用超声心动图、胸部X线、心电图检查等,现通过研究我院精神疾病伴高血压心脏病患者采取不同方法检查的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1月-2018年11月在我院治疗86例患者,平均分为两组,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的诊断标准,且伴随不同程度的精神疾病,排除了动脉搭桥患者、心肌梗死患者。对照组男23例,女20例,年龄44岁-76岁,平均(54.6±4.33)岁;实验组男24例,女19例,年龄43岁-79岁,平均(55.3±4.96)岁。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无差异(P>0.05)。
1.2 方法 实验组行心脏彩超诊断,使用彩色超声仪(西门子X700)对患者进行检查,频率为2.5 MHz,将探头放置于患者左室短轴切面、心尖四腔、心尖五腔心切面、胸骨旁左室长轴切面,分别检测出患者的左心室舒张期A峰、左心室舒张期E峰、左心室射血分数、心输出量、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后壁厚度、左心室内径、左心房内径、主动脉内径,并计算出E峰/A峰的数值,随后评定检测到的图像数据资料。
对照组则行心电图进行检查,在检查前医师需诱导其进行配合,保障检查的正确性,并行常规心电图检查,使用6个胸前电极和4个四肢电极进行检查,并在检查过程中记录常规心电图的情况,并评定、分析QT、U波、ST段、J点、QRS群波、PR间期、P波,医师需要针对有特殊需求的患者使用16个电极进行检查。
1.3 观察指标 高血压心脏病的诊断标准为射血分数、左心房内径、左室电压升高、左室肥厚、左室肥大、左室扩大、左房增大。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数据,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阳性率 实验组中有25例确诊为高血压心脏病,占58.14%;对照组中确诊为高血压心脏病患占24例(55.81%),两相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种检查方法结果对比(n=43)
2.2 检查结果 在实验组的心脏彩超检查中左室扩大患者13例,左室肥厚患者11例,左房增大患者14例,对照组心电图检查中发现左室肥大患者23例,左室电压升高患者18例,左房增大患者6例,两种检查方法在此方面的检查无对比意义。心脏彩超检查能够显示患者的射血分数和左心房内径,但是心电图检查却不能显示,因此临床上心脏彩超检查有明显优势,情况见表1。
3 讨论
在本次研究中,两种检查方法诊断高血压心脏病疾病均无明显的差异,但是考虑到受检的患者均伴随精神疾病,因此临床配合性和遵从性较差,在患者检查过程中也会受到不同因素的干扰,在检查中诊断结果可能会与实际的结果出现一定的偏差。心电图进行不断的完善和改进,应用于临床上已经有了较大的准确性,心电图仪器能够记录患者心脏的变化和活动,并且具有自动分析、携带便捷、抗干扰能力强、检查清晰等优势。由于在静息状态下,带正电荷的阳离子会排列到心肌细胞膜膜外,而带负电荷的阴离子则会排列到膜内,其余部位则均处于极化的状态,在受到刺激之后,细胞膜的通透性会发生变化,同时电位曲线也会出现T波、QRS波、P波。而心脏彩超则是利用反射体和探头(即接收体和声源)之间的运动,在进行相应的处理后获得资料和图像,这种诊断设备不仅仅能够提供受检者在血流动力学上的信号,还能够获得结构图像,在高血压心脏病的诊断中能够直接获得多方位的二维切面和复杂的心脏解剖结构,并可同时获得准确的空间解剖学关系、三维图像,具有清晰度高、分辨率高的优势,能够准确评估患者的心功能。
综上,心电图和心脏彩超两种检查方法在诊断高血压心脏病中均具有较高的阳性率,可将两种方法结合诊断,能够让诊断结果更加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