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户清洁生产技术采纳意愿及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2019-04-18李学荣张利国

农业现代化研究 2019年2期
关键词:村规民约意愿食用

李学荣,张利国

(1. 南昌工程学院经济贸易学院,江西 南昌 330099;2. 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化肥农药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对于提高食用农产品产量、节约劳动力起到了积极作用[1]。然而,随着人口刚性增长,食用农产品需求量显著增加,这便形成了对化肥农药投入的惯性依赖,化肥农药施用量快速增长,进而引发了严重的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与环境污染问题。为有效应对化肥农药施用带来的负外部性问题,实现农业生产方式的绿色化清洁化,早在20世纪80年代,发达国家便开始推行清洁生产技术,比如丹麦实施的“农药作用计划”、加拿大安大略省执行的“农药减量计划”、法国开展的“格奈尔环境运动”、韩国发展的“亲环境农业”等[2],这些农业清洁生产实践对于我国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我国是农业大国,长期大量施用化肥农药对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甚至威胁到农业可持续发展。为此,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实施质量兴农战略,通过推行农业生产方式的绿色化清洁化,促进农业节本增效,实现产业兴旺目标。当前,我国农业生产仍以农户分散经营为主,农户是清洁生产技术的采纳者,其清洁生产技术采纳意愿不仅影响着农业清洁生产行为,更关系到质量兴农战略能否实现。因此,当前农户清洁生产技术采纳意愿如何?影响因素有哪些?如何增强农户清洁生产技术采纳意愿?基于此,深入探讨农户清洁生产技术采纳意愿及影响因素,将为推进农业清洁生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对于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实际价值。

围绕农业清洁生产技术,一些学者和专家开展了相关研究,取得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为本研究的开展奠定了基础。费红梅等[3]、贾续文和陈宝成[4]、齐萌萌[5]和刘韬等[6]界定了农业清洁生产的概念,进一步丰富了对农业清洁生产的认识。在此基础上,不少国内学者归纳了农业清洁生产技术类型,如环境友好型技术[7-10]、绿色防控技术[11-12]、化肥农药减量施用技术[13-15]、测土配方施肥技术[16-17]、“两型农业”技术[18]、循环农业技术[19]、秸秆还田技术[20]等。为推进这些技术在我国的应用,学者们从不同视角、借助不同计量模型,探讨农户清洁生产技术采纳意愿的影响因素。比如王学婷等[7]运用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盖豪等[8]应用Logistic-ISM模,刘洋等[11]、Zhang等[14]和陈柱康等[21]运用Binary Logistic模型,李后建[19]和吴雪莲等[20]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了影响农户清洁生产技术采纳意愿的因素。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包括农户个体特征[8,11,21]、农户家庭特征[19,21]、生产经营情况[8,13]、技术认知特征[11,21]、信任特征[8,20]、资源环境禀赋[8,13]、技术收益预期[7,11]、邻里效应[7,11]、环境认知特征[14-15]、技术学习容易程度[7,21]等因素均对农户清洁生产技术采纳意愿有显著影响。清洁生产技术的应用,虽能减少环境污染、保障食用农产品品质,但却会增加生产成本、降低农业产出。因此,为激励农户采纳清洁生产技术,周颖和尹昌斌[22]认为应通过制度创新,建立农业生产补贴机制以激励农户自愿采纳清洁生产技术。此外,周颖等[23]梳理了国外成熟的农业生产补偿政策模式,周颖等[24]和Luo等[25]探讨了农业清洁生产补贴机制及生态补偿机制在我国的应用与实践,李靖等[26]还梳理了美国农业资源和环境保护政策,这对于我国推广农业清洁生产技术发挥了积极作用。

通过梳理前人研究成果不难发现,现有研究从多个方面论证了影响农户清洁生产技术采纳意愿的因素,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但仍存在一定拓展空间:

一方面,在研究视角上,现有研究主要基于分层视角[8]、环境认知视角[21],探讨影响农户清洁生产技术采纳意愿的因素。农户在开展农业生产活动时,其行为极其复杂,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除可能受到自身禀赋、家庭特征、生产特征、认知水平等因素影响外,还可能受到农户所处制度环境的影响。李学荣和张利国[27]从制度视角(包括以政府规制为代表的正式制度和以村规民约为代表的非正式制度),分析了制度对农户道德风险行为的影响,研究表明,非正式制度对农户道德风险行为具有显著影响。这可能意味着制度因素也是影响农户清洁生产技术采纳意愿的潜在因素。因此,结合当前我国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实际,基于制度视角,探讨制度因素对农户清洁生产技术采纳意愿的影响,无疑也是对现有研究的一种有益补充。

另一方面,在研究范围上,现有研究仅从农业生产的某一环节探讨农户清洁生产技术的采纳意愿,比如产前环节[8,20]或产中环节[13-15,21]。而农业清洁生产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包括清洁的农资投入、清洁的生产过程和清洁的产品产出三个主要环节,贯穿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整个过程[3]。而对于食用农产品生产而言,产前和产中环节的清洁生产,对于确保食用农产品安全优质、生态环境友好和农业资源节约至关重要。因此,从产前和产中两个环节探讨农户清洁生产技术采纳意愿及影响因素,将有利于更好地指导农户开展农业清洁生产实践。

鉴于此,本文将借助计划行为理论,利用中部省份湖南、江西、安徽、河南的农户调研数据,选择有序多分类Logistic模型,通过构建农户清洁生产技术采纳意愿理论模型,探讨影响农户农业清洁生产技术采纳意愿的因素,重点分析农村的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对农户农业清洁生产技术采纳意愿的影响,为农业清洁生产技术的推广提供依据和决策参考。

1 理论分析

本文的理论基础是计划行为理论(TPB)。该理论主要用于研究个人行为意愿,根据该理论,个人行为意愿由三个关键因素决定:即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28]。一般而言,个人的行为态度越积极、主观规范的约束力越大、感知到的行为控制力越强,则执行某种行为的意愿越强,反之则越弱(图1)。基于该理论,本文将影响农户清洁生产技术采纳意愿的因素归纳如下:

图1 理论分析框架图Fig.1 Theoretical analysis framework

1)行为态度。行为态度是指行为主体基于行为预期结果,对目标行为积极或消极的评价程度。行为态度取决于采纳某行为后对行为主体影响的预期或信念。当行为主体认为采纳某行为将产生正面结果时,则行为主体将对采纳该行为持积极态度,并且很可能采纳该行为;反之,采纳该行为的可能性就很小[29]。例如,如果农户认为,在食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采纳清洁生产技术,将能减少农药残留危害、减轻化肥农药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提高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等,则农户采纳清洁生产技术的态度将十分积极,因而采纳清洁生产技术的意愿就越强。而农户这种行为态度的形成,可能与农户个人特征,如年龄、性别[11]、受教育程度[11,19-20]、农户身份和农户的质量安全认知水平有关。

2)主观规范。主观规范是指行为主体执行或不执行某一行为时所感受到的压力。对于农户而言,其开展农业生产活动时,可能感受到来源于家庭成员(亲朋)、邻居、食用农产品销售市场、农业合作组织、农村集体组织、政府等的压力[29]。这些压力可以认为是农户执行某一行为时所感受到的各种约束的综合。其中,农户感受到的来自政府及农村集体组织的压力可以理解为制度因素对农户主观规范的影响,前者主要包括政府制定的与食用农产品生产相关的政策,属于正式制度的范畴,后者主要包括农村自发形成的成文或不成文规定,如村规民约,属于非正式制度范畴。上述因素共同构成农户行为的主观规范。如果农户感受到的这种约束越强(弱),则农户可能越倾向于(不)按照规范开展生产活动,因而农户采纳清洁生产技术的意愿就越强(弱)。而农户的主观规范,可能与农户家庭特征[7,19-20]、政府及组织对农户的约束等有关。

3)感知行为控制。感知行为控制是指行为主体根据个人过去的经验和预期的阻碍多少,感觉到的在其意志控制下,执行或不执行某行为的程度。当行为主体认为其所掌握的资源与机会愈多、所预期的阻碍愈少时,则其感知行为控制就愈强。这表明,当行为主体认为执行某行为较容易时,就有较高的行为控制,执行某行为的意愿就越强;反之就越弱[30]。农户清洁生产技术的采纳意愿与农户的能力水平、具备的资源与机会、所预期的阻碍、所处的生产环境等有关,如果农户能力水平越高、预期的阻碍越少、食用农产品生产环境越好,则农户采纳清洁生产技术的意愿越强,反之则越弱。而这些可能与农户的个人特征、家庭特征和食用农产品生产环境有关。

图1中,个人特征包括农户的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农户身份,这些特征可以看出农户的能力水平并反映出农户的行为态度。认知水平指农户的质量安全认知水平,如对农村环境污染关心情况、对食用农产品质量关心情况等,这些可以看出农户的行为态度。政府约束、组织约束和家庭特征分别表示来自政府、农村集体组织和家庭对农户行为的各种约束,这些约束可以看出农户在开展农业生产活动时所感受到的压力,反映出农户行为的主观规范。生产环境指食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所处的外部环境,比如农业技术指导情况、质量安全培训参加情况等,这些可以看出农户所拥有的机会,再结合农户家庭特征,反映出农户的感知行为控制。综上,农户个人特征和认知水平影响着农户的行为态度,政府约束、组织约束和家庭特征影响着农户的主观规范,农户个人特征、家庭特征和生产环境影响着农户的感知行为控制,并最终影响着农户清洁生产技术的采纳意愿。

2 研究方法

2.1 理论模型构建

根据计划行为理论,结合农户清洁生产技术采纳意愿影响因素,本文构建出农户清洁生产技术采纳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图2)。农户行为采纳意愿受其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影响,根据图1可知,这三者又受农户个人特征、家庭特征等因素影响,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农户意愿又可分为自觉性意愿和约束性意愿。由于不同农户个人特征、家庭特征、认知水平的差异,加上不同地区食用农产品生产环境的差异,比如有些农户非常关心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也接受过质量安全培训或技术指导,则农户可能把采纳清洁生产技术当成一种自觉行动,因而清洁生产技术采纳意愿是一种自觉性意愿。而有些农户虽然也愿意在食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采纳清洁生产技术,但这种意愿是在各种外部约束下形成的,包括来自政府制定的正式制度以及来自农村自发形成的非正式制度的约束。自觉性意愿和约束性意愿共同构成农户清洁生产技术采纳意愿,并最终影响着农户清洁生产行为的决策,即愿意清洁生产或不愿意清洁生产。

图2 农户清洁技术采纳意愿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图Fig. 2 Theoretical model of factors inf uencing farmer’s willingness to adopt cleaner production technology

2.2 计量模型选择

问卷中,农户清洁生产技术采纳意愿有三个选项,即“不愿意”、“比较愿意”和“非常愿意”,与之对应的数值分别为1、2、3,是有序多分类变量。鉴于因变量属于有序多分类变量,采用线性模型会存在很大缺陷,因此,借鉴王雨婷等[7]、陈雨生等[31]和李超等[32]的研究,本文选择有序多分类Logistic模型作为计量模型。具体表述为:

式中:y*是一个无法观测的潜变量,它是因变量y对应的潜变量;X为一组自变量;β为相应的待估参数;ε为服从逻辑分布的误差项。y*与y的关系为:若y*≤μ1,y=1 ;若μ1<y*≤μ2,y=2;若y*>μ2,y=3。μ1<μ2,表示通过估计获得的临界值或阈值参数。给定X时因变量y取每一个值的概率为:

式中:Λ(·)为分布函数。有序多分类Logistic模型的参数估计采用极大似然估计法,但自变量X对因变量各个取值概率的边际效应并不等于参数β,需单独计算得出边际效应。

2.3 变量选取

本文中,清洁生产技术指农户在开展农业生产活动过程中,用有机肥替代化肥,用绿色防控技术替代传统病虫害防治方法(前者属于清洁的农资投入,即产前环节的清洁生产,后者属于清洁的生产过程,即产中环节的清洁生产),以减少化肥农药等对生态环境的污染,提高食用农产品质量,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借鉴前人研究成果[8,11,14],基于当前农业生产实际,从农户个人特征、农户家庭特征、农户认知水平、生产环境、政府约束(正式制度)和组织约束(非正式制度)6大方面设置16个变量,变量的定义等见表1。

2.4 数据来源

中部省份如湖南、江西、安徽、河南等,是农业大省,农户采纳清洁生产技术,对于减轻农业面源污染、提高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等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课题组于 2015年7—8月对上述省份的农户开展了问卷调查。调查内容主要围绕农户对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认知和清洁生产技术采纳意愿等方面展开,具体包括农户个人及家庭特征、农户认知水平、食用农产品生产环境、政府约束、组织约束和农户清洁生产技术采纳意愿等多方面内容。

本次问卷调查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每个省份随机抽取2个县,每个县随机抽取2个乡镇,每个乡镇随机抽取3个村,每个村随机抽取15个农户进行调查。调查问卷的设计借鉴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并听取了专家学者的意见,经过反复修订后,得到了最终调查问卷。为保证调查的效果,课题组对调研员进行系统培训,并在南昌县进行预调查,检查问卷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根据预调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对问卷进行修订。考虑到受访农户的文化层次,为了避免他们理解上的偏差影响问卷回答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正式调查采用调查人员和农户“一对一”面访的形式进行,并由调查人员填写问卷。本次调研共发放调查问卷710份,剔除信息记录不完整的问卷95份,最终得到有效问卷615份,有效率86.62%。需要说明的是,615份有效调查问卷中,水稻种植户占绝大多数,共计496份,而蔬菜和水果种植户则分别只有81份和38份。

表1 变量定义及描述性统计Table 1 Variable def nitions and descriptive statistics

3 结果与分析

3.1 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从农户个人特征来看,615份有效样本中,男性占81.80%,40岁以上的农户占78.02%,受教育程度在初中及以下的农户占84.07%。此外,17.72%的农户是干部或党员。从家庭特征来看,家庭人口在5人及以下的占76.72%,农户家庭年平均收入为4.29万元,家庭非农收入占比在60%及以下的占49.41%。对于农业清洁生产技术的采纳意愿,80.17%的农户表示比较愿意或非常愿意。

从农户认知水平来看,有16.3%的农户表示不清楚食用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会危害人体健康,有6.5%的农户表示不关心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有12.4%的农户表示不关心农村环境污染问题,有45.2%的农户表示不了解安全食用农产品(如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相关知识。

从制度层面来看,政府制定的农业生产政策是约束农户生产行为的一种正式制度。样本中,40.8%的农户认为投入品控制制度执行情况不严格,44.6%的农户认为政府随机抽查制度执行不严格。此外,在广大农村自发形成的社会规范、道德文化、村规民约等非正式制度,对农户生产行为也有重要影响[27]。样本中,55.3%的农户所在村庄未制定村规民约。

3.2 自变量与农户清洁生产技术采纳意愿的相关性分析

借助SPSS20.0对调研数据进行相关分析,得出自变量与农户清洁生产技术采纳意愿之间的Kendall’s Tau-b相关系数,具体结果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农户的受教育程度、对农残危害认知情况、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关心情况、环境污染关心情况、安全食用农产品知识了解情况,农户在开展农业生产过程中农业技术指导情况、质量安全培训参加情况、政府投入品控制制度执行情况、随机抽查制度执行情况和当地村规民约制定情况都与农户清洁生产技术采纳意愿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也可能意味着可以通过提高农户质量安全认知水平、加强政府监管等方面引导农户采纳清洁生产技术。

表2 相关性分析Table 2 Correlation analysis

3.3 农户清洁生产技术采纳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本文运用Stata12.0软件进行回归分析。首先将全部变量纳入模型,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最终得到模型回归结果(表3),结合模型拟合优度检验参考指标,模型卡方显著性水平都为0.000,表明有序Logistic模型估计结果整体上较为理想。

农户对农残危害认知情况、对食用农产品质量关心情况、对农村环境污染关心情况、对安全食用农产品知识了解情况显著影响着农户清洁生产技术采纳意愿,这些变量回归系数符号为正,除安全食用农产品知识了解情况外,其他变量都在1%的水平上显著(表3)。上述变量可以看出农户认知水平的高低,并通过影响农户的行为态度最终影响到农户清洁生产技术采纳意愿。回归结果表明,农户认知水平越高,其采纳清洁生产技术的意愿越强。这其中的原因可能在于,认知水平越高的农户,越清楚采纳不清洁生产技术对农业生态环境和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等产生的负外部性,在不显著影响农作物产量的情况下,农户越愿意采纳清洁生产技术。

村规民约制定情况在5%的水平上显著(表3),其回归系数为正,说明农户所在村庄制定了村规民约,其采纳清洁生产技术的意愿越强。村规民约是农村自发形成的一种非正式制度,是农村集体组织对农户生产行为的一种约束,这种约束也是农户做出生产决策时可能会感受到的一种压力,并通过影响农户的主观规范最终影响到农户清洁生产技术采纳意愿。这其中的原因可能在于,随着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农村基层组织(村民小组)更加注重农村环境的保护与治理,治理模式已由传统的被动治理转变为主动防护,通过制定村规民约,颁布农户行为准则,建立奖惩机制,将利益(合作社分红)与农户行为直接挂钩,进而引导农户采纳清洁的生产技术,在不显著影响农作物产量的情况下,农户越愿意采纳清洁生产技术。

3.4 自变量对农户清洁生产技术采纳意愿影响的边际效应分析

表3中的系数估计结果给出的是自变量对潜变量影响的方向,影响程度则需计算边际效应,具体计算结果见表4。

农残危害认知情况、食用农产品质量关心情况、环境污染关心情况、安全食用农产品知识了解情况、村规民约制定情况5个变量在因变量取值“不愿意(y=1)”时边际效应显著且为负数(表4),说明随着这些变量取值的增加,比如农户对农村环境污染关心情况由“不关心”逐渐变为“比较关心”或“非常关心”时,农户不愿意采纳清洁生产技术的可能性降低;在因变量取值“比较愿意(y=2)”、“非常愿意(y=3)”时,这5个变量的边际效应显著且为正,说明随着这些变量取值的增加,农户比较愿意或非常愿意采纳清洁生产技术的可能性提高。这与表3中的回归结果完全一致。

此外,各自变量对因变量不同取值的边际效应大小存在差异,但存在明显的特征,即在因变量取值相同时,比如都为“非常愿意(y=3)”,上述自变量边际效应绝对值大小排序是环境污染关心情况、食用农产品质量关心情况、农残危害认知情况、村规民约制定情况、安全食用农产品知识了解情况,这说明环境污染关心情况、食用农产品质量关心情况等衡量农户认知水平高低的变量是影响农户清洁生产技术采纳意愿的重要因素。

表3 有序多分类Logistic模型回归结果Table 3 Regression results of the ordered multi-classif cation Logistic model

表4 自变量对农户清洁生产技术采纳意愿的边际效应Table 4 The marginal effect of independent variables on farmers’ willingness to adopt cleaner production technologies

4 结论与政策启示

4.1 结论

研究表明,在调研区域内,近80.17%的农户对采纳清洁生产技术有较强烈的意愿。农户清洁生产技术采纳意愿主要受其安全认知水平和所在村庄村规民约的影响。其中,农户安全认知水平越高,其采纳清洁生产技术的意愿越强;农户所在村庄制定了村规民约,其采纳清洁生产技术的意愿也越强。推行清洁生产技术对于提高食用农产品质量、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等都发挥着积极作用,而农户对清洁生产技术的采纳意愿则受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

此外,制度因素也是影响农户清洁生产技术采纳意愿的重要因素,而且在广大农村,非正式制度对农户清洁生产技术采纳意愿的影响甚至超过正式制度,这也意味着进一步完善农村非正式制度对于推行农业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2 政策启示

1)要切实提高农户安全认知水平。研究结果表明,农户安全认知水平越高,其采纳清洁生产技术的意愿越强。而农户的安全认知水平,不是与生俱来的,与农户的学习和经历密切相关。为此,应通过媒体、宣传栏、讲座等途径,在全国范围内宣传国家推行绿色清洁生产技术的相关政策与措施,普及安全食用农产品相关知识和农残危害知识,增强农户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促使更多农户愿意采纳农业清洁生产技术。

2)要充分发挥村规民约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农户所在村庄制定了村规民约,其采纳清洁生产技术的意愿更强。为此,尚未制定村规民约的村庄,应充分借鉴其他地区村规民约实施的成功经验,根据各地实际,制定和完善好具有地方特色的村规民约。同时,加强宣传与教育,引导农户自觉遵守村规民约、自愿维护村规民约,提高农户对村规民约的认同感,增强村规民约的执行效果。在此基础上,积极发挥村规民约在规范农户生产行为上的积极作用,引导更多农户自觉采纳农业清洁生产技术。

3)要创新采纳清洁生产技术的机制。纵观我国生态环境治理历程,生态补偿机制在森林植被保护、水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湿地保护等领域发挥了积极作用。为此,应充分借鉴生态补偿机制用于环境治理的成功经验,在农业生产领域,探索采纳清洁生产技术的生态补偿机制,对农户使用清洁投入品给予补贴,对安全食用农产品进行生态补偿,激励更多农户积极采纳农业清洁生产技术。

猜你喜欢

村规民约意愿食用
辣椒食用也有禁忌
冷冻食品,如何选购和食用?
莫让村规民约成墙纸
村规民约法制审核需要制度性设计
莫让村规民约成墙纸
构建新时代村规民约的长效机制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支持基层创新创造
交际意愿研究回顾与展望
An Analysis on Deep—structure Language Problems in Chinese
食用芹菜六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