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疗效分析

2019-04-18冶秀兰

关键词:心肌炎病毒性儿科

冶秀兰

(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儿科,青海 西宁 810000)

病毒性心肌炎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儿科疾病,是由于病毒感染引发的心肌弥漫性或局部病变,发病急、病程快且易反复[1]。该病一般夏秋季节高发,患儿如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往往会出现心率失常、心力衰竭甚至心源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近年来,该病在儿科中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危害患儿身心健康[2]。本文回顾分析我院临床收治的118例患儿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我院2016年1月~2019年1月临床收治的118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作为本次研究对象,男67例,女51例;年龄3~13岁,平均(5.92±3.14)岁;病程7d~4个月,平均(29.45±5.12)d,所有患儿均符合病毒性心肌炎的相关诊断标准。按治疗方法将患儿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59例,对照组59例,两组患儿性别、年龄和病程等基本资料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对照组患儿做常规西药治疗,对患儿进行干扰素、抗生素及抗病毒治疗,选用利巴韦林13 mg,溶入葡萄糖注射液中进行静脉滴注,连续注射;同时给予营养心肌药物,维生素C、辅酶A等抗氧化治疗。

观察组:观察组患儿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中药汤剂辅助治疗,其中丹参15 g、黄芪10 g、赤芍18 g、生地、当归各12 g、板蓝根10 g、金银花10 g、白术10 g、川穹10 g、连翘15 g等,用水煎服,患儿在监护人的帮助下早晚各服用1次。对于气阴不足、正虚邪恋的患儿可加入柴胡、麻仁等药,其它症状亦对症给药;治疗期间对所有患儿密切进行动态监测,发现异常,及时采取有效防治措施。

1.3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以往文献[3],结合实验室指标及心电图检查结果,依据四个标准进行评价。痊愈:患儿临床症状消失,心电图正常及各项指标恢复正常;显效:患儿的临床症状及不良体征基本消失,实验室指标和心电图结果基本正常;有效:患儿临床症状改善,且各项实验室指标和心电图检查的结果有所好转;无效:临床症状以及临床体征未改善,各项指标以及心电图检查结果没变化甚至病情加重。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的组间对比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儿的治疗有效率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毒性心肌炎患儿,32例痊愈、16例显效、9例有效,仅有2例疗效较差,总有效率为9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痊愈、显效患儿例数均显著低于观察组,有10例患儿治疗无效,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病毒性心肌炎治疗效果比较*(n,%)

3 讨 论

病毒性心肌炎是由于病毒侵害心肌,从而引起的局灶性或弥漫性炎性病变,在儿科门诊当中越来越常见,严重危害患儿身体健康。以往有学者报道[4,5],麻疹病毒、轮状病毒、柯萨奇等病毒感染以及社会环境因素均可能成为该病的诱因,患儿发生病毒感染后会累及到心脏,最终引起心肌炎、心内膜炎、心包炎等,且报道显示4岁以下儿童发生病毒性心肌炎的概率要高于其它年龄段。临床治疗一般采用卧床,减轻心脏负担,服用抗病毒、改善心肌营养类药物为主,常规西医治疗或可在短时间内改善患者的体征,但治疗后患儿易出现各种并发症,进而造成患者身体损伤加重且疗效不明显。

中医学认为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属 “怔忡”、“心悸”、“胸痹”范畴,是受到湿热风温邪毒的侵袭,造成患者心脉阻塞,导致心脉不畅,从内引起小儿脏腑功能失调有关[6]。因此,在对心肌炎患儿进行临床治疗时,宜以清热解毒、调和气血、益气养阴、扶正祛邪为原则,有针对性地给予中药汤剂结合心肌营养药物注射治疗,可达到满意疗效。有研究显示[6-8],黄连以及连翘与金银花具有清热解毒、清心火、益气养阴的作用;黄芪可补气升阳;麦冬具有养阴生津,清心除烦之功效,以及太子参、甘草、葛根、板蓝根等均具有特定的可适用于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治疗的功效。

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病毒性心肌炎患儿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说明中医治疗的介入明显提高了治疗效果。西药治疗虽有一定的疗效,但副作用大,中药与西药结合使用,可有效提高药物有效成分的利用率,对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治疗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心肌炎病毒性儿科
我国儿科急诊医学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牛病毒性腹泻病特征、诊断与防治研究
心肌炎患者减少食盐摄入
心肌炎患者减少食盐摄入
SSE教学模式在普通本科-儿科专业后期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警惕感冒引发的心肌炎
安徽推出儿科分级诊疗规范
我国将恢复儿科本科招生8所院校今年7月招生
治病毒性感冒
炎琥宁治疗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的不良反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