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儒家德育思想对大学生德育培养的启示

2019-04-17徐留杰靖小琴

经济研究导刊 2019年26期
关键词:德育大学生

徐留杰 靖小琴

摘 要:目前大学生德育教育中存在无差别授课与文理学情有差异、重理论内容讲授而轻课程系统构建、德育实践效果突出与德育学时不足等现实矛盾。儒家因材施教、由博返约、内圣外王等传统德育思想有助于化解这些矛盾,提高大学生德育培养质量。

关键词:儒家德育思想;大学生;德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26-0111-03

儒家德育思想蕴藏着极为丰富的教育资源,深入挖掘儒家德育思想的合理内核,探究儒家德育思想的教育原则和方法,分析儒家德育思想适用于当代大学生德育培养的可行性与必要性,能有效激發儒家德育思想的当代价值,提高大学生德育培养质量。

高校思政课是大学生德育培养的主阵地,思政课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大学生德育质量。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着几对矛盾需要用儒家传统德育来化解和指导。

一、大学生德育培养存在的困境

(一)无差别授课与文理学情有差异的矛盾

高校思政课是是必修课程,全体学生都必须按要求完成思政课的学习。但是文理科学生对思政课的教学要求差异很大。理科生的学习目标是能弄懂基本知识点,希望教师的讲解清楚简单;文科生则更重视理论的深度,希望教师讲得更深更透。这与学生在高中阶段实行文理分科和文理科生的思维特点有关。大部分理科生思政课知识储备少、基础薄弱,文科生的思政课理论基础普遍较强。理科生重逻辑思维,对理性问题把握较好,文科生重感性思维,对社会现实问题更加关注,有更多体验。文理科生的不同特点要求高校思政课教学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目前高校思政课教学还存在文理科生无差别授课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实现。部分学校思政课实行选课制,存在文理混选班,文理科同堂上思政课,结果就会出现文科生吃不饱、理科生不消化的现象。在文理分选的情况下,还存在部分思政课师一份教案文科课堂和理科课堂通吃,这种无视文理科生学情差异的无差别教学,使大学生德育培养效果大打折扣。

(二)重理论内容讲授而轻课程系统构建的矛盾

高校思政理论课是有机统一的理论体系,每门课程虽然教学侧重点各不相同,但是逻辑联系紧密、教学内容融通、教学安排衔接、教学目标一致,是不可割裂的有机统一体。目前高校思政课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着割裂课程联系的问题,在理论讲授过程中重本门课程知识的传授而轻课程理论体系的构建,出现了重知识传授而轻学理基础的问题。思政课的学习如果缺乏系统性和学理性,学生就不会真懂;不真懂,就很确立真信仰,大学生德育培养目标就无法达成。

(三)德育实践效果突出与德育学时不足的矛盾

思政实践教课是公认的大学生德育最有效的教学形式之一,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凭借自己掌握的第一手资料和切身感悟体验,理论联系实际,深化课本理论知识。这种代入感和获得感能够带来教师课堂讲授和引导所达不到的思想触动和情感升华。德育课外实践课完成难度较高,存在资金不足、安全风险、人员不足等问题,单靠思政课师资力量无法完成,需要学校多部门之间的协助和联动。因此,部分高校在思想课教学活动中都没有安排专门的德育课外实践学时,思政课外实践课的缺失可以说是制约大学生德育培养质量的主要因素。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多次强调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要求高校德育要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重要抓手。在大学生德育培养过程中要善于挖掘利用儒家优秀德育思想,激活儒家德育思想在大学生德育培养中的当代价值。

二、儒家德育思想对大学生德育培养的启示

(一)落实因材施教,确保人人受益

“子曰:唯上知与下愚,不移。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①孔子认为,学习者天生存在个体差异,这些差异是由天性决定的,不同资质、智力的人应施以不同的教育内容。孔子是中国古代实行因材施教的典范,在道德教育实践中,孔子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注入不同的教育内容,孔子把因材施教的方法发挥得淋漓尽致。如颜渊问仁,孔子以“克己复礼”答之;促弓问仁,孔子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答之;樊迟问仁,孔子以“爱人”答之”[2]。朱熹曾评价“夫子施教,各因其才”。②儒家“因材施教”思想主要是指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内容,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对于化解目前大学生德育培养中存在的无差别授课与文理学情有差异的矛盾有重要指导作用。

高校思政课教学要遵循儒家因材施教的方法,在充分体察学情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才能确保人人受益。在教学实践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第一,避免思政课教学中文理混班情况的出现。第二,任课教师备课要做两手准备,同样的教学内容,文科和理科课堂应该备有两份教案和课件。教师团队也可以因材备课,每位教师取长补短,准备自己擅长的专题,然后进行资源整合,提高课程教案的整体质量。第三,课堂教学之前要进行充分的学情调查,采用问卷、简答、测试、面试等多种形式进行前测,并根据前测结果有针对性地进行分层分级教学。第四,引导学生组建“传帮带”学习小组,以点带面,小组成员分配依据学习效果形成梯队,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生生互动”的形式来巩固因材施教成效。

(二)重视由博返约,构建课程体系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于礼。”③由博返约,指做学问从广博出发,继而精深,最终达到简约。由博返约主要是解决学习的广度和深度的矛盾或者说解决知识的广博与专一的矛盾。非博则无以专,欲专则必须博,两者似相矛盾,实则相辅相成。博学以获得较多具体知识,返约在具体的事物分析基础上进行综合、归纳,形成基本的原理、原则、观点。博与约两者是辩证的统一,学生在掌握知识的时候就是要把复杂的知识系统化,把握住知识的核心。

“由博返约”用在思政课教学中是指既要完成思政课程具体内容的学习,又要构建课程之间的理论体系,不能人为割裂思政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博,强调本科阶段必须按照教育部大纲要求修满思政课程,缺一不可。思政课程内容各有侧重,共同构成高校思政课完整的理论体系。约,要求教师在讲授具体课程时,必须引导学生建构本门课程与其它思政课程之间的逻辑联系,从思政课课程体系的高度和维度来理解掌握本门课程的具体原理,不要断章取义、孤立地学习某一门具体课程的内容。要构建思政课程体系,不割裂课程之间的联系,确保思政课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就要学会运用儒家由博返约的教育思想:第一,建立思政课各门课程相互交流的长效机制,定期开展课程教学交流研讨会,对课程间的重合内容和侧重点进行整体协调,杜绝出现重复讲解或割裂课程间逻辑联系的问题。第二,任课教师必须上满所有思政课程,在熟悉每门课程体系的基础上选定一至二门作为主讲课程,这样在课程讲授中就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构建起思政课程之间的逻辑联系,由博返约,形成完整知识体系。

(三)践行内圣外王,倡导知行合一

“内圣外王”④的统一是儒家学者们追求的最高境界。通俗的讲,“内圣”就是修身养德,要求人做一个有德性的人;“外王”就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孔子的思想中,内圣和外王是相互统一的,内圣是基础,外王是目的,只有内心的不断修养,才能成为“仁人”“君子”,才能达到内圣,也只有在内圣的基础之上,才能够安邦治国,达到外王的目的。同样,内圣只有达到外王的目的才有意义,外王实现了,内圣才最终完成。比如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⑤自己立身、通达了,也不要忘记使别人也能立身、通达。也就是說,在满足自身需要的同时,也要满足他人的需要,两者都满足了,才是一个真正的“仁者”,也才能真正做到“内圣外王之道”。立己,达己是基础;立人,达人是归宿。

从思政课教学的角度来讲,“内圣”即加强自身理论修养,提高自身道德品质,这个过程也可叫做“知”,指的是在课堂上学好基础理论,用马克思主义信仰武装自己头脑。“外王”即用自己所学为他人和社会带来福祉,也就是思政课的践行,即思政课要求学以致用,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和原理辩证地分析和思考历史和社会现实问题,明辨是非,坚决抵制错误言行,用实际行动带动身边的人确立正确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和实践观,为他人和社会作表率。思政课的人才培养目标是既要培养“思想上的巨人,也要培养行动上的先锋”。思政课教学必须要知行合一,只知不行,思政课的教学目标是无法达成的。“知”是“行”的前提,“行”是“知”的目的。思政课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思政课没有课外实践,就很难做到就“真用”,不“真用”,就无法在实践中检验课堂所学理论的科学性,就不可能确立对马克思主义的真信仰。因此,德育课外实践环节是影响大学生德育培养的关键因素,必须提供大学生德育培养的知行统一。

目前高校大学生德育培养的现状是学生的“知”远超“行”,以至于大学生在面对道德实践时出现偏差和不当言行。要落实大学生德育培养知行合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第一,切实确保思政课课外实践学时数,同时各高校学工、教务、团委等职能部门和马克思主义学院要形成思政课课外实践联动机制,从制度、经费、安全、实践基地等方面保障课外实践的落实和教学目标的达成。第二,师生双方都要确立知行合一的德育价值观,教师要积极参加学生团队的寒暑假社会实践,学生也要学会在生活学习实践中体悟、运用、深化课堂理论知识。第三,思政课必须把学生德育实践成果成绩纳入到最终考评体系,考核环节要加大实践成绩权重,制定量化的可操作性的实践考评指标,让思政课的教与学、学与做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学教学范式,切实提高大学生德育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  禹泳如.儒家德育思想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J].文学教育(下),2016,(2).

[2]  邱飞燕.儒家德育思想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3):45-49.

[3]  陈捷.论“由博返约”思想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改革中的运用[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11):82.

[4]  姜益琳,何淑娟.儒家德育思想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对接路径及实效性展望[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28-30.

[5]  彭春.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对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湘潮(下半月),2010,(3):8-9.

Enlightenment of the Confucian Moral Education Thought on the Moral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XU Liu-jie,JING Xiao-qin

(Marxism College,Wuhan Light Industry University,Wuhan 430023,China)

Abstract:At present,there is no difference in the moral education of the college students,and there is no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eaching and the literature. The difference,the teaching of the heavy theory,the construction of the light course system,the effect of the moral education practice and the shortage of the moral education,etc. The contradiction is that the traditional moral education thought,such as the return of the Confucian and the internal sanctuary,can help to resolve these contradictions and improve the cultiva-tion of the moral education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Quality.

Key words:Confucian moral education thought;University student;Moral Education

猜你喜欢

德育大学生
第29届世界大学生 冬季运动会精彩掠影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德育出希望之花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
化理论为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