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性与可爱
2019-04-17沈嘉柯
沈嘉柯
我在苏州博物馆晃悠的时候,专门挑了一个淡季的日子,没想到馆内还是人山人海。这家博物馆名气太大,实在是没法清静欣赏。
环顾四周,都是在找角度摆姿势拍照纪念的游客,反倒是最底层的日本漆器展览,几乎没有人。我这个人天性不爱凑热闹,别人不感兴趣的冷僻场所,正是我的乐趣所在。
沿着陈列室一件一件看过来,绝大部分作品一眼就能分辨出来是什么原型。有的是生活中很实用的椅凳抽屉,有的是象征意味很明顯的人体、小动物和装饰品。有一件作品我怎么都看不懂,七根细细的竹子,顶着一个编织得很像蚕蛹一样的空笼子。这也未免太抽象了!我心想既然琢磨不明白,不如看看介绍。铭牌上的字特别小,我低头凑近看,作者名叫川岛茂雄,作品名称是《船桥海滨公园艺术展模型》,在编织技艺那一栏标注着:乱编。
我愣了一下,噗嗤笑出声,这也太诚实、太可爱了。
将心比心,我完全可以意会到这个艺术家当时的快活!平时掌握的技法都抛到九霄云外去吧,我就要乱编。我站在那件编织作品的面前,合掌微笑,以表示给他鼓掌之意。
在我的印象里,再厉害的艺术家也不能餐风饮露地活下去,总要接一些订单,养活自己和家人。我以前看罗曼·罗兰写的那本《米开朗基罗传》,里面记录了米开朗基罗的抱怨,为了钱生活下去,为了赚钱给父亲,他接了教堂工作量负荷相当重的壁画雕塑任务,而像这一类职务作品,客户对此有明确的指示和要求,很难按照自己的意图和审美,随心所欲地创作。
像竹器编织这种手艺,更要仰仗匠人的劳动,篾匠在古代算得上是一个家家户户完全离不开的行当。谁家不需要用到这些物品呢?只是到了现代工业社会,机器工业大批量生产,代替了这种需求。
现在,小众匠人怎么活呢?大部分变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民间工匠也开始纯粹走艺术路线,逐渐走进艺术品领域。这也算是一种解放。摆脱了实用,那就享受创作吧。但在这其中,大多数艺术家又玩得很玄妙深奥,赋予解释寓意,却不肯承认自己根本没想那么复杂。
艺术家需要这样的任性时刻。这一刻,想怎么弄就怎么弄,不束缚自己,高高兴兴放飞自己。观众看得懂那当然好。看不懂?也没关系。
其实,就算你不是艺术家,要理解这一点也不难。回想一下我们的少年时代,黑板课桌,墙壁地板,信手涂鸦,不亦乐乎。人生有太多的严肃时刻,关于责任与承担,规范与尺度。但我们总可以抽那么一点时间,挥洒碍不着他人的艺术任性,让自己重温天真、自由和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