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会文章的感情色彩

2019-04-17张春阳

作文周刊·小学六年级版 2019年8期
关键词:通宵鞭炮声守岁

张春阳

读写结合

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

除此之外,这一天还要泡腊八蒜。把蒜瓣放进醋里,封起来,为过年吃饺子用。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

…………

孩子们准备过年,第一件大事就是买杂拌儿。这是用花生、胶枣、榛子、栗子等干果与蜜饯掺和成的。孩子们喜欢吃这些零七八碎儿。第二件大事是买爆竹,特别是男孩子们。恐怕第三件事才是买各种玩意儿——风筝、空竹、口琴等。

…………

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这一夜,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都要守岁。

(选自课文《北京的春节》)

我先说

在这个片段里,“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想想这些好吃的,我们是不是已经快流口水了呢?“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不许间断,鞭炮声日夜不绝”,这句话是不是让我们想起了很多过年时痛快玩耍的场景呢?老舍先生借过年时热闹、喜庆的场景,展现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美好。

对比阅读

我小时候并不特别喜欢过年,除夕要守岁,不过十二点不能睡觉,这对于一个习于早睡的孩子是一种煎熬。前庭后院挂满了灯笼,又是宫灯,又是纱灯,烛光辉煌,地上铺了芝麻秸儿,踩上去咯咯吱吱响,这一切当然有趣,可是寒风凛冽,吹得小脸儿通红,也就很不舒服。炕桌上呼卢喝雉,没有孩子的份。压岁钱不是白拿,要叩头如捣蒜。大厅上供着祖先的影像,长辈指点曰:“这是你的曾祖父,曾祖母,高祖父,高祖母……”虽然都是岸然道貌微露慈祥,我尚不能领略慎终追远的意义。“姑娘爱花,小子要炮……”我却怕那大麻雷子、二踢脚子。别人放鞭炮,我躲在屋里捂着耳朵。每人分一包杂拌儿,哼,看那桃脯、蜜枣沾上的一层灰尘,怎好往嘴里送?年夜饭照例是特别丰盛的。大年初一不动刀,大家歇工,所以年菜事实上即是大锅菜。大锅的炖肉,加上粉丝是一味,加上蘑菇又是一味;大鍋的炖鸡,加上冬笋是一味,加上番薯又是一味,都放在特大号的锅、罐子、盆子里,此后随取随吃,大概历十余日不得罄,事实上是天天打扫剩菜。满缸的馒头,满缸的腌白菜,满缸的咸疙瘩,不知道什么时候才可以见底。芥末堆儿、素面筋、十香菜比较地受欢迎。除夕夜,交子时,煮饽饽端上来了。我困得低枝倒挂,哪有胃口去吃?胡乱吃两个,倒头便睡,不知东方之既白。

(选自梁实秋《过年》)

你来写

同学们,请你思考一下,在这个片段里,你体会到怎样的感情色彩呢?和《北京的春节》对比,同样是描写春节时的场景,这两个片段所表达的情感有哪些不同呢?

猜你喜欢

通宵鞭炮声守岁
《夜雨寄北》:归期未定,先约通宵畅聊
魏晋南北朝:饮酒,放炮,“守岁”
不敢回答的问题
没有鞭炮声的年
鞭炮声,一支传统的民乐
守 岁
鞭炮
守岁人
至于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