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出土文献看越人与先秦儒家守信的异同

2019-04-17李梦蝶

北方文学 2019年9期
关键词:诚信

李梦蝶

摘要:儒家一直强调君子应该具备诚信的品质,君主在治理国家也应该讲究诚信;在出土文献《越公其事》一文中也发现了勾践在恢复国力所颁布的“五政”之一便有诚信要求。两者对诚信的要求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主要表现在诚信的内涵、政治等角度的异同之处。

关键词:诚信;出土文献;先秦儒家;异同点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非常重视诚信的国家,其中最深入人心的便是儒家。儒家在思想方面一直强调诚信这一品质。在《越公其事》中也看出勾践对诚信的重视。这一点上二者是相同的,但是两者之间还是有不同之处,下面进行具体分析。

一、《越公其事》的“信”的内涵

越邦服农多食,王乃好信,乃修市政。凡群度之不度,群采物之不对,佯媮谅人则刑也。□□□而价贾焉,则诘诛之……越则无狱,王则闲闲,唯信是趣,及于左右,举越邦乃皆好信。

在出土文献《越公其事》一篇中完整的记录了勾践重新治理国家整治措施。文中记录的越王重视诚信的举措主要在两个方面,分别是:

(一)贸易

“王乃好信,乃修市政”,在勾践看来讲究诚信最重要的是要治理好市场贸易方面,贸易往来要做到守信;如果有人胆敢进行欺诈行为“则诘诛之”。可以看出勾践对贸易方面的诚信看得非常重。

(二)政治方面

“凡邊縣之民及有官師之人或告于王廷,曰:‘初日政勿若某今政重,弗果。”如果政令重于之前的,那么官员便会受到惩处;“举越邦乃皆好信”,越国的整体情况有了很大的好转和变化。从这些措施可以看出勾践强调诚信是从具体的角度进行,主要表现在贸易及政令等。

(三)“信”的内涵的异同

儒家所强调的“信”更多的是强调人的内在道德修养方面;而《越公其事》的“信”内涵侧重于具体实行方面的行为方式。

二、《越公其事》政治层面的“信”同儒家的比较

“信”是施政方面的重要要求;儒家的“诚信观”在发展过程中是不断趋向政治化的,因此二者在这方面有很多相同和不同之处。

(一)诚信之地位

儒家在对待诚信的问题上,是把诚信放在很高的位置上,“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表明了孔子认为诚信是重于生死的。而勾践的立场则首先是强调农业的重要性,其次才是诚信。

孔子认为如果人人不能做到诚信的话国家就会出现危险,从这个角度上看诚信很重要。而勾践的目的是使国力恢复,因此更强调农业的重要性。二者的目的不相同。

(二)施政

儒家认为统治者要讲诚信,以身作则,取信于民,如“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越公其事》主要是表现在政令和狱讼这样的具体的规定上,一旦违背这些规定便会遭到处罚。所以儒家是针对于上层统治者,而勾践则针对于被统治者。

三、形成差异的原因

二者的不同除了目的以及针对的对象不同之外,主要表现在内在与外在方面。儒家更看重的是一个人的内在的道德修养,讲究的是要“言行一致”;《越王其事》这篇中勾践更强调贸易往来及政令实施这些外在方面的履行。

原因便是孔子是作为一个教育家,目的是教化人民,使之符合君子的要求。而勾践作为一个统治者则希望百姓在日常生活中能直接做到符合诚信的行为,二人的身份使然。

四、结论

先秦儒家是很看重诚信,它不仅是人类交往的基本规范同时还是统治者治理国家的基本准则。从出土文献《越公其事》中也可以看出国君为了恢复国力也看重诚信,二者在这点上是相同的。虽然两者在一些理念和具体做法上是不完全一样的,但是两者所追求的目标是相同的。

参考文献:

[1]王许松.儒家诚信观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5.

[2]张鲁君.先秦儒家“信”观念研究[D].山东:山东大学,2006.

[3]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

[4]赵晔.吴越春秋译注[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4.

猜你喜欢

诚信
什么是诚信?
美好生活离不开诚信
我们和诚信在一起
那一次,我把诚信丢了
诚信去哪了
要做诚信好少年
Application of the Good Faith Principle to the SCS Arbitration Initiated by the Philippines Against China
NERDNEWS
诚信之约
“雇人代跑”不能止于“诚信”拷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