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瑶族《盘王歌》的生态话语分析

2019-04-17赵贵星

北方文学 2019年9期

赵贵星

摘要:本文采用张瑞杰和何伟建构的“生态语言学视角下的人际意义系统”[1],分别从其在原有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人际功能理论的基础上进行过生态延展的语气,情态和评价三个子系统的模式下,尝试对瑶族《盘王歌》[2]中的“歌春”进行分析,从中发现瑶人等群体或个体对物理性特征场所的依赖与敬畏,对人外生命体的平等对待以及社会性特征场所与其他场所要素交替出现,和谐共生的画面。其中反映的生态哲学伦理,对人类今后的生态语篇创作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生态话语分析;人际意义;盘王歌

随着全球人类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生态环境的保护受到人们的热切关注。生态语言学就是在这个背景之下,将语言学的研究领域拓展到了生态学,是生态学与语言学的交叉学科。同时,生态语言学也开始走进越来越多语言学家的视野。而我国在现阶段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有三个:生态空间遭受持续威胁;生态系统质量和服务功能低;生物多样性加速下降的总体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3]目前,人们认为生态语言学的研究模式主要有两类,一类是“豪根模式”,另一类是“韩礼德模式”,此外还有一类是“生物语言模式”。

由中国生态语言学研究会主办的“第二届国际生态语言学研讨会”于二零一七年八月在北京外国语大学顺利召开。阿伦·斯提布教授接受了访谈并提到生态语言学不应是一门独立的“学科”,而应该是超学科的,并认为,“更愿意承认生态语言学存在多种研究路径,这些研究路径都拥有共同的目标,即实现语言在社会中的作用、语言在生命藉以生存的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还号召推广能够奠定新故事基础的地方性传统话语。

本文就是依据此号召,同时采用了多种可用于生态话语分析方式中一种,也就是“韩礼德模式”的“绿色生态版”-------张瑞杰和何伟建构的“生态语言学视角下的人际意义系统”。基于此,尝试分析了被瑶族谓之其“传统的史诗”的《盘王歌》中的“歌春”,企图从中发现该语篇的“生态哲学思想”。

一、关于瑶族与《盘王歌》

瑶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蚩尤时期,迄今已经发展成了世界性的跨境民族。“瑶族人民世世代代住山吃山,利用环境,开发各种资源,创造着并传承着独具特色的文化”。瑶族支系繁多。例如可以根据自称的不同,分为勉和金门等63种;根据他称的不同,可分为蓝靛瑶和过山瑶等390种;还可根据信仰的不同,有盘瑶等。此外,还可根据生活生产特点或者服饰的不同、居住地区或者姓氏多少以及与中央王朝的关系不同来进行分类;通过这些分类标准,也反映出了其各自所具有的不同特点。但是,这个民族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喜欢唱歌,并将其特有的文化融入歌中,体现在文本里。

《盘王歌》是一首用勉语歌唱的传统地过山瑶民歌,因为没有本族的文字,遂采用的是汉字记音的方式。该歌是瑶人“打幡拜王”(祭祀盘王或者盘瓠)时必唱的歌谣,它也是过山瑶的主要民歌(赵登厚,1990)。《盘王歌》分为两个大的部分,一个是《盘王大歌》,一个是《盘王细歌》,各自有七支曲牌,且全集达700余首,共计3000多行。根据墨溪(1989)对其内容的分类,可分为十一类,分别是创世、族源、与自然斗争、总结自然规律、自然与生产、传授经验、崇拜神灵、歌唱爱情、弃恶扬善、反压迫、其他民族的美丽传说。“歌春”又名“敬春歌”,其选自《盘王细歌》中的“万段曲”,共计64首,256个小句。内容上,可分为盼春,春到,话农忙和传农经四个部分。笔者选择这一部分进行人际功能分析,是因为瑶人此时已经对自然有了深刻的认识,并将此经验传授给广大的族人,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能表征其在处理自然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的生态伦理。

二、生态语言学视角下的人际意义系统

此系统是(张瑞杰 何伟,2018)基于生态场所观对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人际意义系统的重新审视。所谓生态场所观,二者将其定义为:“个体或群体对赖以生存的场所物理性特征、社会性特征及场所内人外生命体所产生的情感联结、认知体验和意动行为。”可见,人们在认识到自己的社会属性的同时,也应该加强自己的生态属性意识,将人类自己与人以外的其他生命体置于一个和谐的生态场所当中。

(一)生态语气系统

《盘王歌》一般以口头演唱形式为主,手抄本流通为辅。它是瑶人在祭祀盘王时的必唱曲目,而祭祀盘王又是瑶族最盛大的活动,可见其在瑶人生命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一般由师公或者本族的男女歌手来演唱。如果要全部唱完,则需要七天七夜。在此的“发生体”,即师公,他们是祭神还愿的神职人员,驱鬼消灾,迎福纳吉,有的甚至是族长或担任着族内其他的管理职务,这对于信奉神灵(盘王)和温顺的瑶人来说,师公无疑是族内具有很高威望的人。因此,即便是瑶人男女歌手,能在当天胜任唱歌任务的也不是族内的一般人。这就决定了,此语篇的发生体使得所发之物具有了极高的权威性。

(二)生态情态系统

首先从分析语篇的经验意义开始。笔者从生态场所观的角度,对语篇的经验意义进行了简略的生态性分析。该语篇根据语义可分为四个部分:盼春,春到,话农忙和传农经。其所占篇幅分别为1.56%,26.56%,12.50%和59.38%。

(三)生态评价系统之态度系统

由于张瑞杰和何伟建构的“生态语言学视角下的人际意义系统”只讨论了态度系统,故而笔者这里也就只讨论这一部分,而且,态度系统是评价系统的核心部分。(张瑞杰 何伟,2018)认为评价理论在根本上没有考虑到自然本位,而是建立在人本位的基础上的。因此,需要对评价系统进行生态性延展,将生态价值观融入到评价程序中来。因为上文已经讨论得到,该语篇是生态保护型语篇,具有生态保护型场所观,故而接下来将进一步揭示其生态价值观。

1.生态情感子系统

当春天到来,人们在面对春天的景象时,内心所怀有的情感,在“春到”这一部分显得尤其浓烈。如“催春鸟,也会催春也会飞,一更飞落郎屋背,踏入二更飞转归。催春鸟,也会催春也会啼,空见催春不见面,只见树头木叶齐”,“催春鳥”指布谷鸟,而“春催”,指的是春季节令到了,各项生产备耕工作一个接一个到来。通过对此鸟的命名,可以看出瑶人将其当作“农耕即将开始的报春使者”,赋予的是积极的情感;“空见”与“不见”说明了人们想见又见不到的一种遗憾心情;“齐”说明了各种树木长出的嫩叶让人赏心悦目,是一种积极的评价。总的来说,体现了一种积极的情感取向。

2.生态判断子系统

人们能够传授农耕经验,这表明相关的意识已经形成,遂将其作为社会的一种经验传播。那么,在“传农经”这一部分里,人们怎么看待人外生命体,是可以体现其社会的生态意识的。如“禾熟了,千万莫传黄雀知,黄雀得知不好事,偷郎禾糯满天飞。禾熟了,千万莫传老鼠知,老鼠得知不好事,偷郎禾糯断禾枝”。语篇中将黄雀与老鼠都拟人化了,使得人外生命体与人类自己站在平等的地位上,并对其进行社会约束与社会制约的评判。

基于当时人们的观念,黄雀与老鼠对于人类来说是“不好事”,也就是一种威胁。而且他们的“本领”很强,一个能“满天飞”,另一个能“断禾枝”,不受人类控制。于是人们只能相互祷告,希望“禾熟了”的消息“莫传”入它们的耳朵当中去,因为它们会将其“偷”走。因此,该语篇既有对黄雀和老鼠在“能力”和“耐力”上的积极评价,也有人们对其恐惧的负面判断。

三、结语

通过对传统瑶族歌谣《盘王歌》歌词的生态人际意义分析,发现了其在语气方面的肯定,情态方面的不可协商性以及评价上给予的正面生态评价。揭示出了瑶人把控生态空间的哲学伦理,即有所取,有所不取;这使得当地生态系统未遭破坏,其质量和服务功能良好;对当地的生物平等对待,且各成员间和谐互动,对多样性起到了有效维持。因此,采用这类型语篇可以很好地讲述生态新故事。

参考文献:

[1]张瑞杰,何伟.生态语言学视角下的人际意义系统[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8 (02):99-108+150.

[2]盘万才等.盘王歌[G].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6.

[3]《全国生态保护“十三五”规划纲要》,环境保护部,20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