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翻译标准“信、达、雅”

2019-04-17马静

北方文学 2019年9期
关键词:直译意译

马静

摘要:翻译标准在翻译理论中既复杂又难以把握,对翻译中的一些标准的理解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翻译工作者对翻译标准的研究似乎从未停止过,这归根结底是对翻译的认识问题,而围绕这些标准的争论实际上是对翻译的定义、性质、策略等方面的讨论与研究。

关键词:翻译标准;信、达、雅;直译;意译

语言是人类最最主要的社交工具,是人们相互之间表达交流的重要表达方式。它不仅仅是咱们人类主要的智慧结晶,更是沟通交流的媒介。我们生存在地球上就不可逃避用语言来进行社交活动。即使我们可以通过肢体动作、表情、图案等等来表达我们的思想,但是语言是不能被代替的最重要的交流媒介。人类借助语言保留和传承人类文明的成果。语言是民族的重要特征之一。语言人类交流的重要媒介,我们通过语言传达思想文化,语言也对我们的经济、政治、文化有着极大的影响。不同的国家、民族之间所使用的语言形式不同,这就促使着翻译的产生以及翻译方法的不断深入研究。为了更好地使用语言,服务社会,语言已经成为了一门学科来专门研究,而翻译,是这一门学科的重要分支。翻译可以说是我们对语言进行操作的行为,就是将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的过程。正是由于语言的多样性,我们才需要不断研究翻译方法,使翻译的语言更加贴合源语言,更容易被大众接受。

语言在不同的宗教、文化、生活环境、地理位置等诸多复杂因素影响下,不同语言的使用者有着不同的习惯用语。由于文化和环境的不同,各民族人民之间的习惯用语不尽相同,这是各民族内部产生、理解、消化的特殊产物。习惯用语的翻译无疑是沟通交流中不可忽视的障碍,也是翻译活动的重要阻碍。我们汉语里的成语、谚语、和俗语的数目相当可观。它们是饱含着人民群众中的智慧结晶的,用短短的几个字、几个词、几句话表达深刻的含义。若是仅仅运用直译的方法逐字逐句翻译,表达效果不仅是大打折扣,甚至是完全丢失。这说明多种翻译方法的运用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应当不断摸索,深入研究,在表达清楚源语言的含义的基础上使译文通顺、美化、有文采。

“信”“达”“雅”是我们国家清末的新兴启蒙思想家严复在《天演论》中提出来的,这一具有深远影响的翻译标准成为了中国传统思想的纲领与核心。他说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这是严复所说的,也没有给“信、达、雅”下一个精确的定义,这恐怕只是严复的一个翻译心得而已。在这段话的前后便是批判翻译做不到“信”——偏离原意,遗漏词句,随意增减,还不如不译。就算把它翻译成faithfulness,expressiveness,elegance,也无法套用在所有的文本上——并不是所有的文本都具有极高的文学性,也不是所有的风格都要求“雅”。“信”是指要忠实于原作的内容,译文在内容上应当准确,不偏离原作的主旨,更不要随便增减含义。“达”更多是指形式上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即使形式上有变化,但译文要通顺明白,符合规范。“雅”便是力求译文选词用句得体、优雅、有文采。作为一位优秀的译者不但要有扎实的语言功底,还要熟习翻译方法在工作中的应用。文学翻译一定要说人话,要时刻思量读者的感受,这是大家都心知肚明的,然而“信、达、雅”,特别是对“雅”的不清不楚地跟风,使得一部分文学译者在翻译实践的过程当中为了求雅而添枝接叶、颠倒黑白,使译文逻辑杂乱、也可以说是驴唇不对马嘴。夸张的翻译疏忽了“传达”这一翻译的先决条件。即使追求所谓“传达对方内心的灵魂,而非字面的意思”,那也是在完全遵照并理解对方语言文字并充分表述的基础上才有能力去做的。追求对方内心也不可以脱离原文文本,否则就不是翻译了,而是读后感,甚至是二次创作的作品了。

作为译者要能看到作者隐含在字里行间的意思,再把它表达出来,这个和翻译理论也有一定的关系。因为译者面对的是一个文本,而读者面对的是译本。例如“сука”在俄语中表示母狗、狗东西、混蛋,在具体的语境中翻译也是不同的,对于人的轻蔑时光用“母狗”其实并不能表达出强烈的情绪。正如鲁迅所说:“说妓女是妓女,那并不是一种侮辱。”西方的翻译研究大多建立在欧美语言间转换基础之上,而中俄、俄中之间的转换又大不相同,所以说对翻译理论的深入研究显得尤为必要。

古罗马时期,西塞罗贺拉斯提出过word-for-word translation和sense-for-sense translation的观点,即直译和意译。所谓直译,就是原文中的每一个词都在译文中得到具体的落实,原文和译文内容上要保持一致,尽可能地忠实于原文,这有利于保留原文的文化特征。如果说直译尽可能地维护了原作语言的形式,而意译就是以意义为落脚点,来表达原文的主要含义,不拘泥于形式。在我看来,“直译”可以对应着翻译标准中的“信”。其要求也与翻译标准的“信”不约而同。所谓意译,就是脱离原作的形式和字面意思,虽不能与原文一一对应,失去原貌,但是翻译出的译文却并没有脱离原作的主旨。这种方法常用语翻译成语、谚语、俗语等,更适应文化差异带来的理解上的困难,尽量避免错误,使译文通顺易懂。“意譯”可以说对应着翻译标准中的“达”。而所谓“雅”,在《康熙字典》中对这个字的具体诠释后,可以总结为,“雅”首要是端正,符合当代的规范准则,即便是解释为“娴雅”,也不要忘记是雍容大气,适合当时的主要的审美要求。

“雅”虽求翻译语言上的优雅通顺,却不是一味地仿古,综上所述,严复所说的“雅”并非一味地复旧仿古,他所寻求翻译上语言上的“雅”应该是一种适合翻译者所在的时期的语言规则的雅。蔡元培在《五十年来中国之哲学》中对严复有这样的评价,他说“又很雅驯,给那时候的学者,都很读的下去”。从蔡元培所说的话中我们可以知道,严复所寻求的语言上的雅是适合他当时的历史时期的语言要求的。因此,我们现在的翻译活动是否也应当适合严复所处的历史时期才可以说叫做“雅”呢。当然不是。蔡元培也很明显是不同意此看法。虽然当时离严复所处的时期只有的几十年而已,然而经过新文化运动的影响,1923年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蔡元培已经认为严复的“译笔也或者不是普通人所易解”。胡适说的加倍直接一些:“后人无他(严复)的功力,又无他的精神;用半通不通的古文,译他一知半解的西书,自然要失败了”。时至今日时间又过去了将近一百年,在看到了许多大家用通畅优美的现代汉语翻译西方文学经典之后,我们不需要去盲目跟风蔡元培时期连老百姓都已很难理解的风格了。

“雅”不是缠绵悱恻,盲目跟风所谓意境的翻译,复旧仿古是一个特点,另一个共同的特点便是故意缠绵悱恻,然而缠绵悱恻细致柔弱在我们国家何时何地的审美要求中都不会给予“雅”的评判,堆砌富丽华美的词语并不叫意境。翻译不能不顾原文的情感内涵和词语意境,去单纯跟风翻译喜欢的诗意境和语言风格。在中国的传统诗歌中“见物起兴”乃是“意境”的主要构成部分,不能由具体的事物表现出“兴”就不算做富有意境的优秀作品。更不能忽视的是,笔者睹物生出的情感,格局有大小之分;能否成功地向读者传递这种内心的感动,手法有高下之别;能否激发人们在阅读时在新境界上的共鸣,还是要取决于缘分。由此我们要知道盲目推崇词句优美,这不是真正的意境,“雅”也不应该被这样解读。

综合考量严复所处的的时代和当今的语言环境,我们可以给翻译标准“信、达、雅”划定一个尺度,翻译应当意思上忠于原文,形式上不过分偏离原文,遣词上符合当代的语言要求,按照当时的主流审美要求来看比较高雅的、不同于世俗的语言。用这个尺度来权衡译作,便不难理解了。

参考文献:

[1]叶子南.翻译对话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田传茂.汉英翻译教程[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3]钱歌川.翻译的技巧[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

猜你喜欢

直译意译
直译与意译在英剧Townton Abbey字幕翻译中的相关思考
浅谈直译与意译的合理结合
Shock Init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Explosives at Near-ambient Temperatures
汉英机器翻译中的意译和直译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