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散文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2019-04-17张璐

北方文学 2019年9期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影响因素

张璐

摘要:翻译离不开译者,大多经典著作的呈现,不仅仅是因为原作作者的才思敏捷与妙笔生花的巧湛技能所造就,还少不了译者发挥主观能动的作用,将作品再创造后,以另一种不同风格不同表达方式的形式展现在人们的眼前。所以说译者的主体性在翻译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以王佐良翻译的《论读书》为例,首先对译者主体性进行简单的综述,其次对散文翻译的特点进行分析,并将《论读书》的原著语言特点与王佐良的译文特点进行对比,从而在差异中得出王佐良在翻译时所发挥的主观能动性及其影响因素。最终会发现译者在翻译时发挥的主体性对译文的特点与质量有着很大的影响。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论读书;散文翻译;影响因素

一、译者主体性

译者处在一个十分独特的位置,既要作为读者去阅读、理解原作者的作品,同时也要作为一名阐述者,通过语言的转换,将原作者的作品脱胎换骨,在另一种语言中获得重生。翻译的历史十分悠久,但很多研究只是单纯地从译文角度进行研究,而忽略了译者的重要性。然而值得庆幸的是七十年代翻译研究迎来了重大的转变。随着“文化转向”的盛行,翻译理论家们开始把更多的注意力投向译者,从而把译者推向翻译研究的前沿。可见译者的翻译动机、翻译目的以及所采用的翻译方法,促使其成为翻译活动中最积极的因素。译者主体性是指主体在对象性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本质特性,是在对象性活动中本质力量的外化,能动地改造客体,影响客体,控制客体,使客体成为为主体服务的特性。

二、散文翻译的特点

散文内容丰富,篇幅短小,体裁多样。其主要特点则为形散而以意不散。所谓“形散”即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描写人物的形象,托物以抒情,亦可发表自己的议论,而文章内容作者可依据需求进行随意变化。“意不散”则在于所表达的中心主题必须明确,无论表现手法多么丰富,但内容必须要为意来服务。因此往往在翻译散文时采取无意识翻译的方法,即译者保持和原作者在写作手法及选词等方面使用最为接近的表达方式。这就需要译文要在忠于原文风格的基础上,译者需发挥译语的优势,使得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与接受。

三、以王佐良译《论读书》为例分析译者主体性在散文翻译中的体现

王佐良自五十年代起便以双向翻译从事文化交流与文学研究,将众多英诗翻译为中文,他主张以诗译诗,存原诗风貌,做到忠实达意,巧妙灵活。“忠”即忠实于原文,一切照原作;“巧”即因作者而异,因作品而异,因读者而异,译者需理解其原文的深度,并将其付之于笔尖,进行再创作,对原文的风格进行细腻的刻画,使得读者能深切感受其中的“意”。王佐良的译文曾被誉为“是汉语辞藻与英国随笔绝妙的组合”,并使得培根为之称快。他在翻译散文时多习惯使用短句,简约而不拖沓;采用半文半白的语体,既体现了中华文字的博大精深,同时也是对古英语翻译的最好选择。在语调上,能够使译文读起来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使得文章行云流畅。因此本文将以培根代表性散文中的《论读书》王佐良译本为例,分析译者主体性在散文翻译中的体现。

《论读书》是一篇关于学习的论述型散文,文中使用了大量较为正式以及抽象的词汇,从本文的结构上来看,使用了大量的排比句,使得读者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十分鲜明。所以就培根的《论读书》本身而言,其语言简练,哲理深邃,可谓妙语连珠,格言处处。不过,如果一篇文字通篇都是格言警句,它反而难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论读书》的一大特点在于作者较好的将这些精彩的、闪光的部分有机的镶嵌在文章的各个部分,语言节奏能够处理得时缓时急,这一特点就像中国古文中常见的骈散结合。基于此,王佐良在翻译时,在保证忠于原文的情况下,运用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发挥其译者的主体性使译文称之为经典。

(一)从语义上

1.原文:of studies

译文:论读书

对于题目而言,of studies中的“studies”本身含义即为“学问”,然而王佐良在翻译时并没有取其本身含义,而是根据自身对全文的理解,认为本文的核心重点即突出读书的意义和作用,因此将“studies”翻译为了“读书”,可见在翻译时,在不偏离文章主旨的情况下,可根据自身主体性进行一定的调整,这样会使得读者一目了然的明白其核心要义。

2.原文: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for ornament,and for ability.

译文: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

“delight”、“ornament”、“ability”其本意分别为“高兴”、“装饰”及“能力”,但是王佐良在翻译处理时,并未取其本身意,而是在自己的理解后,更为生动地译为了“怡情”、“傅彩”及“长才”。这里可以对比另一译本——水天同的翻译“读书为学的用途是娱乐、装饰和增长才识。”可以更好地发现水译采取了直译的方法,显得文章有些死板,晦涩难懂。而王佐良不仅将三个介词译为了三个动词,三个并列的介词短语译为了动词短语,使得短句层层递进,还使用精确的总结性词语将原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通过汉字表达出来,使得语义更赋有内涵。

(二)从句式上

1.原文:If he be not apt to beat over matters,and to call up one thing to prove and illustrate another,let him study the lawyers'cases.

译文: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

同样对比水天同的译本“如果他不善于推此知彼,旁征博引,他最好研究律师们的案卷。”,可以发现王佐良更好地发挥了译者的主观能动性,使得译本更加精彩。其主要体现在将主语进行了省略,使得语句更加简明。“不善、不善、可令”的句式,使得句子更加有气势。文言虚词及结构的使用,同时又营造了文言文的气氛,使译文更具有正式文体的韵味。

2.原文:Some books are to be tasted,others to be swallowed,and some few to be chewed and digested.

译文: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

原文使用了被动句式,但是王佐良在翻译时并未根据原句式进行直译,而是使用了更符合中文特色的主动句式,从而体现了汉语的语言特点。而其中的“浅尝”、“吞食”的词语选用,拿捏的恰到好处,可见翻译时王佐良的字字推敲与高度提炼。这样从目的语读者的角度来看,更为生动与有趣。

四、影响译者主体性的因素

首先,翻译文学作品,如一首诗,无非就是把原作者的本意思想,感情,意境如实地传给读者,使读者的感受与作者当时的感受一样或差不多。但作者当时的感受究竟是如何呢?我們无法问作者,只能字面上猜测。所以这种时候,译者才会最大程度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将作品进行一次再创造。

其二,则是受客观环境因素的影响以及不同文化差异的影响。每一位译者都要受到自己所处的时代、所处的文化背景影响去理解原语文本,一边是毫不熟悉的异域文化,一边是自我所熟知的世界,二者如何去转换,就要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这样翻译出来的译文才会更好地被目的语读者去接纳。

五、结语

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策动者,具有许多不依赖于作为客体的原作而存在的独立性,要达到翻译的目的,就必须发挥自己的潜能,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但是发挥主体性,并不意味着随意地篡改原文的主旨思想,而是要在遵循原作者本意的基础上再发挥,这样创造出的译作才会堪称得上是经典。

参考文献:

[1]许钧.论翻译之选择[J].外国语,2002 (1).

[2]孙艺风.翻译规范与主体意识[J].中国翻译,2003 (3).

[3]张保红.文学翻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

[4]查明建,田雨.论译者主体性——从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谈起[J].中国翻译,2003 (1).

猜你喜欢

译者主体性影响因素
文学翻译主体的诠释学研究构想
目的论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的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