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国学明星化”之于当代语文教育的思考

2019-04-17戴铭婧

北方文学 2019年9期
关键词:语文教育国学

戴铭婧

摘要:随着新媒体运用的广泛化以及国人对传统文化的重新重视,越来越多的学者活跃在大众视野,这些学者在“传播国学”的同时,也让人们对其明星化热潮和知识错误百出的现状产生了怀疑。本文将就此现状分析国学明星化对于当代语文教育的影响

关键词:国学;明星化;语文教育

国学与明星的偏正式的词组组合方式决定了“国学明星化”现象中的半个本质和精神胜利的暗讽,国学为辅,明星为主,成为整个“国学明星化”现象从发端到式微的有意无意的运作规律,也是其“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外显根由。但并非言及国学与明星的并驾齐驱或者国学大于明星就能使此长热不衰,而在于这种迎合性的、受限制的知识能否被接受并经受住人们价值理性的推翻,而这一点则与语文教育息息相关。

一、所谓“国学明星化”

“国学”原指以先秦经典及诸子百家学说为根基,涵盖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道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和同时期的先秦诗赋、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后与西学相对指传统思想文化学术,“国学明星化”则实际上就是指一种更多传统思想文化通过各种方式增多与大众的接触,提高自身被关注度并为国民所接受的过程。

媒体时代的“国学明星化”现象不是对媒体运作方式的考量,而是对知识回归方式以及群众对知识接受能力的探寻。前者是国学创造明星,求“实”求名,后者是国学借用明星,进行价值重塑。从国学到明星是一种从幕后到台前的过程,特殊的舞台效果的追求致使场景表演中委曲求全的台词设置,也就是阉割的,曲意逢迎的知識传达,与此同时,相较于幕后本身的经年累月,台前具有狭窄的时间概念,舞台展演时间有限,舞台意义难以永继,由此,国学加明星这种嫁接式的,违背物种隔离规则的新兴造物是短命的、难以长存与繁衍的。

“国学明星化”现象的出现与“明星”的基础概念暗合,一隐一现,昼伏夜出,更为宽泛的讲述,每逢知识回归并且重新阐述的时代,都隐藏有一个知识缺乏、价值断裂的时期,“国学明星”是一种借势而出的产物,需要存在知识被忽视的环境。这种历史洪流中的高点具有往返兴替,反复轮回的宿命,根植于社会发展与认知发展的不匹配造成的价值重写。为了真正把握知识传承的方向,语文教育必须明确一点思想:并非言及媒体时代的光影造物下的存伪的“国学明星”,而是真正的国学明星,夜空长明,是那些百家争鸣、智者时代、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中的冲锋者与革命者们。这些先驱者与当下“国学明星”都有传道授业的表面形式,却有“道”、“业”本质上的不同,前者为融会贯通,诊病开药;后者是挂一漏万,循缝钻隙,尚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何况治愈全身。

与“国学明星”具有另一种相同意义的是传教士与注述者。无论是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无论是孔子的增删春秋,玄奘的大雁塔讲经还是后有的变法著述,寻求合法身份,都需要因时制宜,改弦更张,但都深刻把持着换汤不换药的传统,知识本身固有的价值不变,展现方式与适用人群发生变化。不过从知识的注入到知识的繁殖,传教士与注述者考虑的角度更多是知识本土化与时代化的解释,相较于“国学明星”现象中形式对内容的拯救,内容对内容的拯救才是致命的,“自救者天救,自助者天助”。

从“国学明星”向更高的方向衍化,改变时效短、形式重、依赖环境的弊端,要蜕变为“知识偶像”,知识的偶像不是偶像本身,而是知识本身,知识对知识的追赶与修正,才是漫长变化中的不变。而当代的语文教育应当深刻认识到,作为“知识”里面的优秀传统文化,“优秀”二字是分类评价,而不是现实应用,也就说明在对传统文化的挑选本身就存在一个和现实容纳相对的沟壑,否则不会存在“优秀传统”文化丢失并被呼吁的现象。现在讲传统文化,这种旧价值对新价值的冲突,不能成为旧朝的剑斩新朝的官的来源,各有各的适用,但更有一脉相承的延续。

二、对当代语文教育的思考

回顾当代语文教育中,仍存在不少中学生在作文中高频引用《百家讲坛》《成语大会》等名家名言,不加了解照搬全抄的情况。以《百家讲坛》为例,它以普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目标,学术为内涵。节目火爆一时,可以从火爆的程度折射出中国数以亿计的百姓精神文化缺失的现实,传统文化传播断层的问题。“传媒搭台、文化唱戏”表面上给人的感觉是文化得到了发展与传承。但是传播方式与内容的差异也带来了当代语文教育中传统文化传播的隐忧。

从形式而言,在信息化时代到来之前,纸质和印刷构成了精英与平民的等级分界线、传播者与阅读者、主和客的差异。纸质文本带来的是一种内向型、线性的故事结构和情感串联。然而电子媒介是一种外向型的跳跃式结构,除了给予读者画面感之外,还会从主客关系变为一种互动关系,刻意减轻沉闷枯燥的知识概念点,多以精彩的故事性吸引眼球。如《百家讲坛》的知识分子变成了普通大众中的“说书艺人”。诚然它为知识分子赢得了更多的关注,加大了受众的广度,但是代价就是要以牺牲治学目标为代价。专家学者上电视叙述历史,缺少了历史的厚重感,让本为一体的文化被割裂开来。非线性、非完整的叙事方式消散了文本解读的深沉性,破坏了深厚的文化底蕴的文化法则。

从内容上来说,传统文化有其特有的属性,“与时俱进”并不适用于一切事物。而“国学明星化”中不乏“科学民主”“因地制宜”“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呼声,也或多或少成为受众头脑中的理论。可是可自“五四”以来,这类思想就被看成是西方文明的创造,用它来对传统文化进行考察,难免会将其中的许多思想、精神边缘化,那么语文教育中要求的“宣传中华传统文化”又将从何说起呢?用知识对“知识”进行修正拓展,是语文教育必须完成的任务。

因此作为当代语文教育教育者,不能因为学生囫囵吞枣来抹杀“国学明星化”本身对于文化传播的作用。但是同时,也需用课堂内容来弥补文本解读深沉性的消解,明确传统文化中的思想亮点。牢牢以学生从“国学明星化”中获得的兴趣与模糊印象为切入点,立足于学生的文化素养水平,根据学生的文化传统修养与文化感知能力为学生生动展示各种传统文化现象,依托于课本教材借助学生接受的形式开展教学。

以书面形式弥补“国学明星化”非线性、非完整性的缺陷尤为重要。语文教材多收录各类诗歌、古文,所涉文体众多。学生一味盲目涉及古文书籍,产生这些就是经典的思想会影响语文教育水平,但脱离古书籍补充只专注课本也不利于知识的整合与把握。在学生已获得的刻板印象中,辅之原文阅读,增加相关知识拓展是切实有效的办法。例如在观看《百家讲坛》后学生亦产生道家绝对消极避世的思想,而在实际类似《逍遥游》的教学中,可布置相关如《天下篇》的阅读任务,增加道家也关注人类生存本源、也有其政治理想的概念。逐渐突破刻板印象,有利于学生在既有知识中进行顺应和同化。

尝试推荐优秀学者微课也不失为一种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手段。近期在网络走红的华中师范大学的戴建业老师,幽默的教学风格,对诗词读到的见解受到人们追捧。戴建业老师的职业首先是为了传道授业,所以不必为了规避“国学明星化”而全盘否定教学内容的有意义性。在实际教学中,可适当调动学生对此类视频的兴趣,增强学习动机,并适当加以价值观知识层面的引导补充,如此更有利于学生对传统文化深入了解。

三、结论

“国学明星化”传播国学不是不行,是“行而不远”。唯有在当代语文教育的引导拓展下,使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相契合,才能使得学生在体验中走进传统文化,切实培养学生良好素质。

参考文献:

[1]严翠静,杨存昌.浅析大众文化北京下的“学术明星”现象[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

[2]薛宝林,张旭.基于《百家讲坛》的“学术明星”现象探析[J].理论观察,2007.

猜你喜欢

语文教育国学
“垂”改成“掉”,好不好?
走入国学馆遇见最美的你
国学大考堂
语文教育教学要做到“文道美统一”
穷其本然,化为践履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