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美丽内蒙古建设
2019-04-17王其格
王其格
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人类社会永恒的夙愿和追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报告还强调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改革生态环境监管体制,提出了建设“富强民主和谐美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为“现代化强国”添加了“生态标签”。
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涵及意义
人与自然是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法则。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基础在于“共生”。这就意味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要始终遵循大自然的存续规律,在生产、生活方式上形成与自然生态环境和谐共处、共生、共荣的相互依存关系。人类既是大自然的产物,也是自然资源的依赖者、攫取者和主宰者。人类一切生产生活资料,甚至是精神文化资源,几乎都源于大自然的恩赐。但是随着社会生产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人类向大自然所攫取的东西越来越多,尤其是在工业化、产业化、现代化背景下的掠夺性经营和过度开采,不断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退化,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遭到严重破坏,环境问题成为21世纪威胁人类生存发展的最普遍的社会问题。
同时,我们更要了解自然环境对人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意义。首先,从经济发展角度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本身就是巨大的经济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小康社会的全面不全面,生态质量是重要内容。发展绿色、低碳的现代经济,让绿水青山充分发挥应有的潜能和功能,使其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同步提升,实现富民强国与美丽家园建设高度统一。其次,从社会发展角度看,自然资源、生态质量和生态安全事关国家安全和人民的生存质量。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一个国家最牢固的安全屏障、最大的公共资产、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只有与绿水青山、蓝天白云、鲜花蝴蝶共存、共荣的家园才是真正安祥美麗的家园。因此,美丽家园的建设是一个美丽的自然景色、美丽的生活环境、美丽的社会景象融为一体的系统工程。再次,从文化角度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是人类文化不朽的信念。敬畏自然、崇尚自然、关爱生命,注重天人相谐,向往景色秀丽、生机盎然的生存环境是人们共有的心理憧憬。在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不断加剧的今天,人们开始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修复自然、回归自然,还自然生态以宁静、和谐、美丽本色,正在成为人们的普遍观念和愿望,正在变为社会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的一大主题。
二、内蒙古草原生态现状
内蒙古自治区位于祖国的北部边疆,横跨东北、华北、西北地区,东西直线距离2400公里,南北跨度1700公里、国境线长4200公里、土地面积118.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12.3%。内蒙古资源储量十分丰富,有“东林西矿、南农北牧”之称,草原、森林、人均耕地面积均位居全国第一。内蒙古是全国最大的天然牧场,草原总面积13.2亿亩,占全区国土总面积的74%,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10.2亿亩,占全国可利用草场的1/5以上;森林面积3.2亿亩,占全国森林面积的1/9,其中以大兴安岭为主的东部林区被誉为“祖国绿色宝库”;已探明的矿种92种,其中稀土资源占全国的97%、煤炭资源居全国第二;耕地面积1.05亿亩,人均4.4亩,是全国人均耕地面积的3倍。内蒙古不仅是中国农牧业基地、资源基地,而且也是北部边疆最大的生态屏障。但从整体而言,内蒙古依旧面临着严峻的生态问题和危机。
三、建设美丽内蒙古的路径选择
美丽内蒙古建设是一项融生态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城乡建设和富民强区为一体的系统工程,是创建与美丽草原共生、共荣的现代化新家园的伟大工程。因此,我们要以党的十九大报告所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为引领,进一步加强区域经济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大胆改革,勇于创新,努力把内蒙古建设成经济繁荣、社会和谐、民族团结,生态优美、人民幸福的美丽家园。
一是坚定不移地坚持和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尽快建立健全符合内蒙古区情的地方法规和政策措施,严厉惩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行为、重点整治高耗能、高排放行业、依法保护“绿水青山”,促进绿色发展,构建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绿色低碳循环型经济与清洁生产产业、节能型消费模式与低耗能生活方式、绿色技术创新与绿色社会风尚融为一体的社会文化大格局,从而把绿色发展作为硬性指标延伸到环境建设、生态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生产建设、城乡建设、社区建设、家庭建设的各个领域,逐步形成一个以“绿色”为标志和杠杆的社会发展新趋势。
二是科学地评估和研究自治区的自然生态资源、经济产业资源、人文历史资源、社会文化资源,建立覆盖面广、内容全面,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权威性、系统性、科学性的资源数据库,为美丽内蒙古建设和区域经济转型发展提供更多更可靠的资料数据基础。加强高端智库建设、“创新工程”建设、创新人才建设,加大和深化社会、经济、文化、生态领域的学术研究、学术创新,集中精干力量重点研究解决有关社会、经济建设的核心问题、难点问题、瓶颈问题,为美丽内蒙古建设提供更多前瞻性的理论依据和政策咨询。
三是深入系统地调查、挖掘、研究传统文化,积极吸收和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使美丽内蒙古建设更扎实、全面,更具活力和特色。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丰富的人文基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面实现要基于对自身文化传统的自信、自觉和发扬光大。文化多样性是内蒙古文化最显著的地域特点,也是建设富强、和谐、美丽内蒙古最广泛的人文基础。中华民族注重“天人合一”、追求“和谐仁义”文化思想,草原文化“崇尚自然、践行开放、恪守信义”的核心理念,游牧民族敬畏自然、关爱生态的生产方式、生活习俗、伦理道德和精神品格都是建设美丽内蒙古、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人文基础和文化根基。因此,我们在美丽内蒙古建设上要走特色化发展道路,在系统地保护、开发、挖掘、创意、研究传统地域文化、民族文化的同时,走向民间,走到田间地头、草场浩特,主动向广大基层群众学习,以敬畏传统、尊重历史的积极心态去总结、借鉴、吸收积淀于传统文化之中的科学理念、成功经验和精神品格,把草原文化、地域文化的优秀基因融入到美丽内蒙古建设当中,从而把内蒙古建设成一个以“绿色”为底色和优势的现代化经济强区、文化强区、生态强区。
(作者系内蒙古社科院研究员)
责任编辑:康红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