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瑞恰慈的诗学交流观研究

2019-04-17孙国梁

北方文学 2019年9期
关键词:渊源内涵意义

孙国梁

摘要:瑞恰慈将心理学引入文学活动中,建立了作者、作品、读者互动的系统结构。他的文学理论包括作家的创作活动、文本的多义和价值理论以及读者的接受交流理论,本文从理论渊源、内涵、意义三个方面研究他的诗学交流观。

关键词:交流观;渊源;内涵;意义

一、瑞恰慈的诗学交流观渊源

(一)托尔斯泰的感染力理论

托尔斯泰在《论所谓的艺术》和《什么是艺术?》中谈到艺术感觉的传达,认为感染力是艺术的标志,是衡量艺术价值的唯一标准。为了缩小创作者和接受者之间的鸿沟,托氏主张从艺术的感染力来解决冲突。

在《论所谓的艺术》中谈到艺术是通过感染、被动的接受别人的感情而达到的。在艺术领域里,接受者以作品为中介,受艺术家支配,通过自己直接体验到作品中艺术家所体验的感情。在欣赏过程中,接受者可以享受和体验人生乐趣,不用承受感情的一切实际后果。艺术的娱乐在于人在现实生活中体验不到的经验情感可以通过艺术获得。在《什么是艺术?》中他提到,艺术不是为小圈子服务,而是人类生活的条件之一和人与人相互交际的手段之一。艺术的作用是传达思想和经验,它使接受者和已经创造了艺术和正在创造艺术的人发生某种联系。艺术起始于创作者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以其他方式传达给别人。感情作为感染的基础,观众一旦感受到创作者体验过的感情,在自己心里也将唤起曾经一度体验过的感情。据此,艺术的感染力成为区分真伪艺术的标志。一个读者阅读一个作品,体验到的心情把他自己与作者还有其他读者结合在一起。在体验中,感受者觉得艺术是自己创造的,作品所表达的就是他一直想表达的。这时,个人从离群和孤单中解脱出来,使自己和作者,还有其他的人融合在一起。

这些都对瑞恰慈的诗学交流观造成了影响,不过他反对托氏“感情传达的独特性”,因为一旦这种经验是独特或者离奇古怪的,那就无法交流。应该加一个前提,那就是共同兴趣被激发。与托氏相比,瑞恰慈也有不足,过分强调艺术家和接受者的共同经验基础,而忽视了接受者在现实中没有体验过的感情经验却可以通过艺术家的作品获得。

(二)柯勒律治的启发

瑞恰慈曾表明他最推崇的人是柯勒律治。柯氏在《文学生涯》中谈到天才诗人的创造。他把想象力分为想象和幻想,前者主要是重新创造,本质是活泼的,把对象理想化和统一化;后者,对固定不变的东西进行联想和回忆。天才的诗人通过想象力将各种心灵机能综合,能把他的整个心灵抖擞起来,使彼此得到调和。想象力的综合力量是使各种各样相反或不协调的品质取得平衡,比如:一般和具体等等。虽然柯氏谈到的是诗人创造,但这个想象力的作用启发了瑞恰慈。瑞恰慈将想象力这一作用不仅用在诗人创作过程中对各种心理和感情冲动的平衡,还用在读者在阅读过程中。

二、瑞恰慈的诗学交流观内涵

交流是指两个心灵之间的经验沟通。这种交流沟通有两点:一、交流的基础是经验,两个经验是或多或少相似的。二、第二个经验可能或多或少依赖于第一个经验。作者和读者的交流,不仅是共同经验的交流,还是情感的交流和心灵多重因素冲动的平衡。

(一)经验作为基础

何为经验?根据瑞恰慈的表述,经验指精神上出现的任何反应。包括智力和情感,涉及兴趣、情绪、冲动等等。这些因素都成为作家创作的动机和读者接受的原因。例如:一幅画美,并不是这幅画具有美的性质,而是因为它引起我们的一种经验,从某些方面来说这种经验是可贵的。交流的发生表明,各自的心灵在某些状态下有些极其相似的经验,

艺术家在创作时并非自觉地注重交流,而是注重对经验传达的“恰到好处”,经验的形成是交流的前提。诗人作为交流的高手并不是把交流放在第一位,他的首要工作是“经验为其所用”,而且是一种无意识的创作,将个人经验的不同成分广泛地、巧妙地贯通。作品如果是成功的,它自身便内含交流。经验的更生,并不靠记忆指证它发生的时间、背景、地点,而仅指那种特有的心境自由的再現,这取决于兴趣和冲动。根据心理学的原理:一个环境仅仅部分的恢复可能使整体恢复原状。作家在创作时,应将混乱的冲动系统化、组织化,将那些反应视为一个整体,经过这样系统组织过的经验才具备经验更生的机会,读者才能通过作家的文本唤起同样的经验。

(二)想象对冲动的平衡

艺术的价值与冲动的满足相关。人作为一个系统组织,心里总会对现世情况发生冲动。瑞恰慈把冲动分为两类:生理的冲动和心理的冲动。前者,主要是维持人个体生命的物质需求,如:吃喝、睡觉、呼吸、保护自己等;后者,主要是在前者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满足人内心心理的需求,包括交流和合作。不过后者的冲动满足往往包括前者,如:人们协同合作谋食果腹,如果没有满足心理就会有挫败感和不幸福。人类交流活动中,艺术作为交流活动的最高形式,将混乱的冲动变得有序协调。冲动的满足就是使心灵的各种冲动处于一种协调平衡状态。成功的交流,必须是伴随着有效刺激因素的若干冲动是交流者所共有的,这种刺激因素只有符合机体某些需要的时候,才能发挥其作用。只有艺术满足了人的冲动需求,艺术才有价值,才会被读者接受。

在艺术中,冲动的平衡是通过想象的力量来实现的。想象力结构取决于目前发生的情况和过去发生的情况,没有刺激因素产生的冲动或者伴随其他冲动产生的冲动叫想象力的再现性,这里没有刺激因素产生的冲动在过去和其他的冲动原本是合在一起的。而有刺激因素产生的冲动叫想象力的形成性。想象就是把处于活跃状态的有刺激因素的冲动和没有刺激因素的冲动协调起来,它把相互干扰、相互冲突、相互独立、相互排斥的冲动加以平衡,使他们条理化、系统化。艺术家具有这种将混乱的冲动条理化的能力,接受者只有通过艺术才能获得这种经验。想象使冲动平衡的力量典型的体现在悲剧中,因为它使对立不协调的品质获得平衡。在悲剧中,怜悯,即接近的冲动,恐惧,即退避的冲动,接受者欣赏时,可以从这种对立冲动的平衡中达到一种宁静的状态。

(三)诗歌的“情感”和“伪陈述”

瑞恰慈认为语言有两种用法,一种是符号语言,一种是情感语言。符号语言,主要指语言使思想符号化或指称事物,侧重于对外在客观世界的真实陈述;情感语言,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可以表达或唤起情感,侧重于主体内心的态度和情感的表达。前者主要适用于科学领域,后者主要适用于诗歌。不过随着这种情感语言的使用,在诗歌里面伴随着“伪陈述”。“伪陈述”只是相对于科学对外界现实的证实而言,诗歌自己依据的是一种想象的世界,是诗人和读者共同承认的虚拟的世界。这种“伪陈述”,注重的是内在虚构的真实和感情的真实。

诗歌中的这种情感语言和“伪陈述”的使用,不考虑外在的附属,比如:道德教育,只考虑人这个系统组织心灵的真实感受,这样可以最大限度的调动接受者的心理波动,产生共鸣。

三、瑞恰慈的诗学交流观对当下的意义

(一)强化文学的互动性特征

艺术作为交流活动的最高形式,连接着作家和读者。作家应该从人民群众出发来创作,熟悉群众的经验,读者应该尽量避免个人以往经验中不相干的成分的干扰来欣赏作品。作品的价值应以交流的成功来定夺。作家在创作的时候,虽然是对自己的情感、经验、冲动的记载,但也要保证所记载的心灵在人类的普遍活动中具有代表性、典型性。作品作为人类文化精神进步的代表,还要考虑到传统文学的惯例,因为一个成熟的作家,不仅注重当下时代性,还要连接过去、展望人类未来的需求。作为接受者,不能仅仅停留在浅阅读的阶段,期望作家的作品通俗易懂。读者要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能力,熟悉自身所处民族的历史记忆和传统惯例,由满足自身休闲娱乐的阶段向关注人类生存状况迈进。

为了人类精神之间的沟通,促进人类文化的发展,不能仅仅为作家提出苛刻的规则限制,也不能贬低读者的审美趣味。我们提倡:不论作者还是读者,都需要有长期的和各种各样的交往,相知有素,要有共同经验的超长积累,这种才能推动文学的互动性。

(二)实现人的自我心里救赎

瑞恰慈认为:诗歌可以承担起救赎人的心灵的任务。这种救赎主要是针对诗歌的内容而言。诗歌是经验的记载,这种经验并不是记录人的吃饭、睡觉、行走,而是直接对人的心灵和灵魂的记录,它涉及人的感情、冲动、欲望、需求。人的自身发展需求,都有可能被诗歌记录下来。人在生活中又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经验,面对这些纷杂的经验,个人可能会遇到困境,无法处理这些杂乱的经验,这时如何从不顺的境遇走出来?此时,诗歌就会发挥很大的救赎作用。这里有个前提,就是诗歌中的经验和读者的经验在某种程度上是相似的。诗歌作为作家自身杂乱冲动平衡的结果,作家已经把自己曾经这种冲动通过文学创作实现冲动的平衡。读者可能在诗歌中,发現这种冲动自己曾经也有或者现在正在经历,在阅读的过程中达到感情的再度释放,实现救赎,回归到正常的心态。

这种救赎有一个突出的特征就是在心里完成,这种隐秘的方式只有接受者自己清楚自己内心由波动到平衡。诗歌的价值在于交流,也是从这种意义上来说的。如果诗歌没有在读者身上产生好的效果,那么救赎就成了无稽之谈。

参考文献:

[1](英)艾·阿·瑞恰慈著;杨自伍译.文学批评原理[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2,02.

[2]徐葆耕编.瑞恰慈:科学与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03.

[3]赵毅衡编选.“新批评”文集[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09.

[4](俄)列夫·托尔斯泰著;陈燊,丰陈宝等译.列夫·托尔斯泰文集 第14卷 文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04.

[5](德)歌德(Goethe)等著;王元化译.文学风格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06.

[6]张中载,赵国新编.英国文论选 汉、英[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07.

[7]朱立元主编.西方审美教育经典论著选 第3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5,09.

猜你喜欢

渊源内涵意义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西夏“城主”及其渊源考
周人传统与西周“礼乐”渊源
挖掘习题的内涵
STAR FLOWER WATER 百年“明星”两岸渊源 1929年产量超过1000万瓶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
“正始之音”渊源考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