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戏剧《莎乐美》中约翰之死的必然性
2019-04-17邵冰钰
邵冰钰
摘要:《莎乐美》是英国唯美主义代表人物王尔德所创作的一部经典戏剧。王尔德对《圣经》中莎乐美情节的改动,特别是结局中莎乐美杀死约翰并抱着他的头颅亲吻这一惊悚场面,使之成为众多莎乐美改编作品中无可超越的存在。据调查,鲜少有学者研究约翰之死。因此,本文将从唯美主义和文化两个视角出发,研究约翰这个人物走向灭亡所蕴含的深刻美学内涵。
关键词:《莎乐美》;约翰之死;唯美主义;文化
从国外到国内,大量学者对王尔德的经典戏剧《莎乐美》(1893)进行了研究。学者们从不同的视角解读这部作品。首先,莎乐美代表的女权主义--《莎乐美》这部戏剧中,莎乐美反抗神权,反抗当时社会背景下的丑恶现象被认为是女性主义的一个经典案例;其次,《莎乐美》中的景色代表的符号意象--约翰被砍去了头颅。在《莎乐美》中,“头颅”具有一种符号意象,成为女性欲望的象征;再者,莎乐美的象征意义--天真浪漫的十六岁少女莎乐美最后竟然以杀死施洗约翰的方式拥有他,因此,她也象征着爱欲。
据笔者调查,大多数学者的研究重点都放在了莎乐美这一角色和《莎乐美》这一戏剧所体现的美学意义上,而施洗约翰这一角色并没有得到太多关注,特别是约翰之死更是少有人提及。关于约翰这个人物,有许多未解决的问题,如:为什么受众人喜爱的莎乐美会爱上施洗约翰?约翰和莎乐美这两个人物分别代表了什么?为什么戏剧中要设置约翰之死这一情节?……目前,这些问题仍没有较为完整、清晰的答案。因此本文将从约翰这一人物入手,从唯美主义和文化两个视角探讨约翰之死所体现的唯美主义和深刻美学内涵。
一、唯美主义视角
唯美主义是19世纪末流行于欧洲的资产阶级的颓废主义思想的一个支流,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反对文艺的社会教育作用,美化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颓废生活。时至今日,唯美主义仍然影响颇深。
唯美主义是文学史上宏伟的篇章之一,与功利主义观点相对。而作为英国唯美主义运动的代表者和支持者,奥斯卡·王尔德呈现了他独特、传奇而又充满矛盾的一生。在他的作品当中,独幕剧《莎乐美》堪称唯美主义的杰作和标志。尽管王尔德旨在将莎乐美刻画成一个纯唯美的形象,但是他却不自觉地在剧中流露出了深刻的道德关怀。你觉得一个女人由爱生恨后会杀死她所爱的那个男人吗?一般而言,是不会的。而在这部戏剧中,王尔德却设置了这样一个情节。
约翰之死这一情节的安排源于作者的唯美主义观点,也产生了唯美主义的艺术效果。《莎乐美》中莎乐美所代表的美是作为唯美主义的“脱离道德的美”---她的美貌让所有男性都对她一见钟情,甚至连她的继父希律王也不例外。这个美丽却又戴着枷锁的女孩代表了一种理想的美,即无枷锁、无伦理的至纯的美。而约翰所代表的美则是作为功利主义的“道德的美”。约翰作为一位先知,具有高尚的道德境界、高尚的道德行为和道德品质的美,这样纯净的美是莎乐美所没有的。所以莎乐美爱上了约翰,而约翰却爱上帝,故结局中莎乐美死于惩罚,约翰死于莎乐美扭曲的爱情。约翰所代表的“道德的美”被“脱离道德的美”所颠覆,是作者王尔德出于自己对美和艺术的理解所做出的安排。王尔德看透了社会的本质---庸俗世界里的生活必定是反美的、崇低的。世俗社会被道德所绑架,所以一切都丑陋而庸碌,而真正的美是反道德的。所以,在王尔德看来,莎乐美的“脱离道德的美”是他所向往的真正的美,在这部戏剧中,他将这个思想体现在了结局莎乐美杀死约翰这一情节中,象征着王尔德所向往的真正的美会打破庸俗社会的道德美。《莎乐美》中有一句台词—“爱的神秘超过了死亡的神秘。”这也意味着王尔德的唯美主义思想的“脱离道德的美”胜过一切,包括死亡。他自始至终都主张唯美主义的死亡艺术及推崇肉体的感性至上的思想。王尔德曾经说过:“在这动荡和纷乱的时代,在这纷争和绝望的可怕时刻,只有美的无忧的殿堂,可以使人忘却,使人欢乐。我们不去往美的殿堂,还能去向何方呢?”(关涛,2009)
在当时悲观颓丧的思想充斥着整个西方社会时,王尔德只能在艺术的殿堂中寻觅美的踪迹,宗教朝圣般的幸福是不可能在现实中感觉到。于是,莎乐美顿时成为追求爱与美的欲望女神,而约翰也成了非死不可的“道德美”的化身。
二、文化視角
《莎乐美》创作于19世纪后期,当时英国处于浪漫主义时期,相比于启蒙运动所宣扬的理性,浪漫主义强调个人的情感、存在和价值。因此,那个时代关于美和艺术的思想也应运而生。许多学者将浪漫主义视为是对于启蒙运动的反弹,是一种对启蒙时代的反思。
相比于“艺术是承载道德的实用之物”的功利主义。唯美主义作为浪漫主义的产物之一则认为“艺术即为艺术,不应从现实方面评价艺术。美是脱离道德而存在的”。在当时的文化大背景下,人们崇尚道德的、伦理的、纯洁的美学,而唯美主义学者们无法在现实中找到共鸣,只能寄托于写作,将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融入其中。由此,戏剧《莎乐美》在王尔德的笔下诞生了,且约翰被莎乐美杀死这一情节发展也体现了王尔德的这一美学观点。
对唯美主义的代表人物王尔德来说,莎乐美本身就等同于美。莎乐美的形象生动地展示了“美是脱离道德而存在的”的唯美主义观点。但在古希腊时期,莎乐美所代表的“脱离道德的美”则与当时所崇尚的基督教格格不入,莎乐美代表了异教精神,是爱欲的化身和纯粹的享乐主义。为了实现这种“脱离道德的美”,王尔德设置了一系列情节来体现莎乐美的异教文化色彩,如莎乐美诱惑士兵放出约翰,莎乐美最后求而不得杀死约翰。莎乐美的形象并不像传统的美---通过人物的善良和道德来凸显其美,恰恰相反,正是她这不属于道德的美才是王尔德想要展现出来的他所认为的最真实的美。
施洗约翰是最后一位预言基督将要来临的先知。在《莎乐美》中,约翰作为宗教文化的代表人物,是具有功利主义的“艺术是承载道德的自由之物”特色的“有道德的美”。约翰是基督教的象征---上帝至上。也是禁欲的象征---肉欲是罪恶,世间的美都是有道德的。但在王尔德看来,这种美并不是真正的美,这种艺术也不是真正的艺术。那么当莎乐美代表的异教精神和约翰代表的基督教精神相遇时,结局必然是悲剧---约翰的死亡。以王尔德的唯美主义思想来说,他所崇尚的是艺术的美---“鄙夷道德的美”。而约翰所代表的基督徒则是遵守道德,他所代表的是一个圣人形象,是一个象征着基督教的道德准则和所谓的上帝与你同在等思想。但这一思想在王尔德所崇尚的唯美主义面前显得太苍白无力,他认为只有可见的美才是真正应该追求的美,即使追求美的代价惨烈----比如杀死约翰、莎乐美死去,也无所畏惧。
约翰所代表的文化具有神权和功利主义色彩,他在戏剧最后被莎乐美杀死代表了基督教的神权被异教徒所追求的享乐主义和“非道德的美”所战胜、功利主义中关于艺术和美的看法被唯美主义所取代,是王尔德唯美主义立场下的必然产物。
三、结语
王尔德的唯美主义与其他人的唯美主义相比,更显示出一种冷冰冰的厌世主义。他否定艺术的“有用性”进而否定艺术和文学与道德的任何关系,他认为一切包含道德和善恶标准的艺术都是坏的艺术。(杨霖,2015)而他所创造的戏剧《莎乐美》则淋漓尽致的体现了他对美的真实追求---即“脱离道德的美”。因此,在戏剧最后,他所追求的“脱离道德的美”的象征---莎乐美必定将他所摈弃的“道德的美”的象征---约翰杀死,约翰的死亡代表了王尔德所崇尚的唯美主义的胜利。
参考文献:
[1]梁工.圣经与欧美作家作品[M].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
[2]谢泳.教授至上的民国大学[J].教育:高教观察(中旬),2014 (11).
[3]杨建 . 乔伊斯与西方文论 [J]. 世界文学评论,2011 (01).
[4]杨霖.从功利主义看西方文化[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4 (02).
[5]赵瑞.东方视野中的“唯美”风[D].浙江师范大学,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