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你三招写“味道”

2019-04-17何永康

作文周刊(高考版) 2019年5期
关键词:眉山意念东坡

何永康

东坡味道

许多年来,苏东坡是眉山人心中的代表人物,整个眉山到处都有苏东坡的影子。东坡不仅仅是一个人名了,也是一个地名(眉山市确有一个东坡区);其味道也不仅仅是苏东坡一个人的味道,而是一个地域的味道了。

虽然眉山的朋友让我领略到不少大饱口福的“东坡美食”,但我认为这还不完全是我心目中的东坡味道,或者说,这只是一个地方——苏东坡故里的味道,而不是一个人——苏东坡的味道。那么,苏东坡的味道是什么呢?

我想到了一种抽象的、意念中的味道。人们常说某某的文章有味道,某某的画有味道,到底是个什么味道,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苏东坡是大文人,文化的味道在眉山城里随处都可以嗅到。你跟着“明月”“婵娟”“天上宫阙”这样的店招走,感觉是在苏词中穿梭。店铺不管经营的是什么,墙上挂的字画都少不了苏东坡,音量很低的背景音乐一定有用苏词谱写的曲子;大大小小的书店或书摊上,与苏东坡有关的图书总是摆在显眼的位置,一翻开,就有纸张油墨特有的香味夹杂着东坡的气息扑鼻而来……

当然还有花木的味道。这味道伴我在三苏祠流连了很长的时间。祠三面环水,荷叶铺满一个个回环的池塘,开出了星星点点的荷花。这花在眉山叫瑞莲,相传苏轼兄弟双双进士及第那天,池塘里开放了很多并蒂莲,被视为祥瑞之花。今天,也还有学子在此与瑞莲合影,希望能沾染香气、灵气而有助于学业有成。桂树也与别处的不同,树龄少则几十年,多则百年乃至数百年,尤以古井旁的一株丹桂最为珍贵,七百多年了,如今到了花期依旧会开出橙红色的花来。恰如东坡先生诗云:“月缺霜浓细蕊干,此花元属玉堂仙。”三苏祠有“三分水二分竹”一说,竹子断然是少不了的,“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嘛。苏东坡一生植竹无数,写竹无数,画竹也无数,这些竹好像一下子都回到了三苏祠,成了修长的灵物,遮掩着一条条竹径通向幽微,通向主人营造的意境与心境。此外,还有一株荔枝,不知是不是从岭南移栽来的,也是东坡先生钟爱之物。花木寄托着先生的精神和情怀,见证了先生的际遇,弥漫在空气中的芬芳,自然也就有了先生的味道。

此外,还有酒的味道,茶的味道……

但说到底,东坡味道最终还是要落脚到人。这些年,有不少人想把苏东坡这个有血有肉的人物神化,但好像都没成功,因为他的人性、人情、人间烟火太浓重了。苏东坡身上有十足的人气,这人气是人间真气,千年不散,流布至今,传送着“千古一人”的人生况味。

东坡味道中,当然也少不了美食的味道。抽象味道与具象味道的融合,构成了东坡味道的历史性和现实性的结合,这个味道就完满了。别以为苏东坡是美食家就顿顿大鱼大肉、海味山珍。其实,在生活窘迫时,也就一碟白萝卜、一盆白水菜、一碗白米饭凑合着果腹,但凑合也是有味道的,被他乐呵呵地称之为“三白饭”。“三白饭”已经成为今天一些人养生减肥的宝典,成了餐桌上的“新宠”。

三苏祠里供奉着苏东坡的一位始祖,是苏氏家谱可以考证的第一人,是唐代有名的文学家,苏轼是他的第十代孙。由此看来,家学渊源对后世有着难以抗拒的遗传作用。更为有趣的是,这位始祖居然就叫——“苏、味、道”!

这太巧合了,巧合得让人觉得苏东坡没有千古不散的独特而美妙的味道都不行,也巧合得让我不作一篇“味道”的文章也不行。

这就是余味吧。余味,难以忘怀。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12月1日,有删减)

技法提炼

一、写物与写人结合,写出本意“味道”

味道来自食材采集及其加工、烹调,当然与人事相关。如果孤立地写“舌尖上的味道”,难免浅薄“寡味”。文章也写到了“东坡肘子”“东坡泡菜”等名菜,但没有以“美食家”的语言描写味觉之美,而是采用多种手法将写物与写人结合着写,以揭示味道之独特。一是物因人“出”,地因人“亮”;二是溯源说事,触及内心。作者述说苏轼这些往事,看似闲笔,实则揭示“东坡味道”的缘起背景,让读者知其本意原味,也为后文的展开做好必要的铺垫。

二、多觉与文化结合,彰显意念“味道”

令人“大饱口福”的味道是其“表”,多觉感受给人以人品浸染才是其“里”——抽象的文化味道。作者写店招中的苏词、墙上挂的苏轼字画、书店或书摊上摆的与苏东坡有关的图书……这些描写都已经由味觉转向视觉、听觉和内心感受,让读者进一步品尝独特的“苏轼”味道——既有清新隽永的文化气息,又有人生的美好追求。至于所写“花木的味道”更是由味觉引发的视觉与嗅觉的巧妙结合。作者为什么在三苏祠流连很长时间?因为这里彰显的东坡意念“味道”最为浓重:叙述典故“瑞莲”,透出的是苏轼兄弟的“香气、灵气”;描写七百多年树龄的丹桂如今依旧开花并引苏诗“此花元属玉堂仙”,咏叹的是如桂花般不与名树百花爭奇斗艳、宁静低调的品格;描写三苏祠的竹子,赞赏竹子是能“通向幽微”的“修长的灵物”,将竹之坚强韧劲与苏轼的“意境与心境”融通合一;最后描写荔枝也非闲笔,是在赞美苏轼遭遇坎坷际遇时淡泊向上的情怀;最后,以“弥漫在空气中的芬芳”比喻苏轼“抽象、意念”的文化味道,给读者一种崇尚美的熏陶。

三、怀古与说今结合,倡导时代“味道”

作者以“但说到底”转折文笔,引古说今。当下,忽视挖掘苏轼“家学渊源”的强大精神遗传作用,过度开发苏轼的“具象味道”,不善传承其“抽象味道”“人间真气”却通过“神化”以营利,过度追求所谓“美食”而奢侈显摆……这都使“东坡味道”变了味,于是文章由东坡之“真味”说到“变味”再抒写“难以忘怀”的“余味”,倡导当代应有的历史性和现实性相结合的“完满”味道,引领传承优秀文化的正确方向,给读者留下广阔的体味空间,有“言已尽而味无穷”之妙。

猜你喜欢

眉山意念东坡
眉山麦克在线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眉山印象
眉山职业技术学院
意念机器人(上)
追求原始冲动和意念的自由释放
苏轼眉山足迹
东坡诗元代接受论
涓滴意念汇成河
宜兴:东坡书院忆东坡